菩萨之旅之一:智慧之光

云中鹤

<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15日,我们23级旅游赏析班跟随范老师开启了课堂上的菩萨之旅——范老师首先讲述了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中的五台山和普陀山。这四个地方我去过,范老师讲述了五台山和普陀山这两座山的自然风光、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所代表佛教文化、两山的各具特色 的佛教建筑,所以我听起来倍觉亲切,也对佛教这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人。</p><p class="ql-block"> 十数年前我游五台山,到的时候,已是向晚。车在群山间盘绕了许久,忽然一片豁然,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台怀镇便静静地卧在谷底里。最先袭来的,是那阵风。这风与平地上的迥然不同,带着一种清冽的、逼人的凉,仿佛不是从山的那头吹来,而是从某个极古的、冰雪尚未融尽的年代,悠悠地跋涉而至。风里没有尘埃,只有松针与湿苔的、淡淡的苦味,吸一口到肺里,连日来的困顿与尘劳,竟像被浣洗了一般,悄悄地消散了。天色是沉静的青灰,远近的山峦,失了晴日的棱角,融成一片苍苍的墨色,稳稳地、厚重地坐落在天地之间。我的心,便在这风与山的怀抱里,倏地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我去寻访那些散落在山谷与山脊的庙宇。五台山的庙,是与山石、林木长在一处的,少了些雕琢的刻意,多了分自然的庄严。显通寺的铜殿,在初阳下泛着幽暗的、历经香火人迹摩挲后的沉实光泽,精巧得令人屏息,却又在周遭古松的映衬下,显出一种肃穆的、不可逼视的威仪。殿内僧侣的早课诵经声,如潮水般平稳起伏,那声音不高,却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将殿外的喧嚣都隔绝了去。</p><p class="ql-block"> 而菩萨顶,则需仰望着,沿着那陡峻的石阶,一步步地朝拜上去。那一百零八级石阶,走起来并不轻松。气息微喘时,立在牌楼下回望,但见群山如海,殿宇的琉璃瓦在日照下浮着一片金辉,云影在山峦间舒卷流荡,明灭无定。这时便觉得,这石阶的陡,并非是阻隔,倒像是一种涤荡,将你一身俗世的沉重与骄躁,在这步步的攀登里,一点点地卸去了。 这攀登本身,便是一种修行。</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中心,自然是那尊高高的白塔。它像一个沉默的、巨大的轴心,整个台怀镇的世界,都围绕着它,缓慢而虔诚地运转。无论在镇上的哪个角落,一抬头,总能望见它洁白的塔身,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下,静静地放着光。那光,不刺眼,是一种温润的、内敛的光华。走近了,能听见塔周悬挂的铜铃,被风拂过,发出清凌凌的、断断续续的声响。那声音不像是听在耳里的,倒像是直接敲在心上的,一下,又一下,将纷乱的思绪都敲散了,只留下一片空空朗朗的回音。有许多香客,安静地绕塔而行,步履沉稳,目光专注,口中低声持诵着佛号或文殊菩萨的心咒,这便是文殊道场最寻常也最动人的风景。据说毛主席曾在白塔所在的塔院寺小住过,离开时,老和尚赠毛主席一串数字:8341。</p><p class="ql-block"> 既然到了文殊菩萨的道场,自然要去朝拜“小朝台”之誉的黛螺顶。登顶之路,有“大智路”之称。沿途所见,并非异域的苦行,而是更贴近中土的信奉。有年长的居士,三步一拜,虽动作缓慢,神情却无比专注虔敬;也有年轻的学子,背着行囊,在殿内的文殊像前久久合掌伫立,默祷着前程与智慧。在法物流通处,见一位母亲为即将高考的孩子请一尊文殊像,僧人在一旁轻声解说,语调平和而充满祝愿。这一幕,让我恍然:文殊所代表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奥禅理,它就融在这寻常的人间烟火里——是学子的金榜题名,是人生的迷途指津,是面对一切困惑时,内心那盏不灭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离开五台山,又回到了原先扰攘的生活里。但有些东西,似乎是不同了。每当心绪烦乱时,闭上眼,便能想起那清冽的山风,那悠远的钟声,那白塔在日光下的剪影,那攀登“大智路”时脚下的坚实。这山,这庙,这佛光,仿佛在我心里留下了一滴智慧的清凉。它并不曾改变生活的轨迹,却像一面拭去尘埃的古镜,让我在奔波与索求的间隙,能偶尔照见自己那颗匆忙而疲惫的心,然后学着,让它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它不言语,却回答了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