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清晨,天光微明,秋风轻拂,我们夫妇自腾冲市区驱车而出,于七时三十分准时抵达魂牵梦绕的和顺古镇。四十余年前曾匆匆一瞥,今日重临,只为慢步细品这方水土的深沉韵味。整整八个半小时,我们流连于青石巷陌、稻浪田畴之间,此前已写下《和顺古镇金灿灿稻田》一文,而今,我愿以笔为舟,专程探访那座承载百年荣光的寸氏宗祠——一座满门忠烈、英才辈出、玉润珠辉的家族圣殿。</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又称“寸家祠堂”。作为门面,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显得洋气十足,是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它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亮丽的名片,一看大门就想进去赏赏。</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风水学中,大门被视为住宅的“气口”,是生气进出的咽喉,直接影响着家庭的财运、人际关系和整体运势。有说法称“十分家业,大门要占八分金”,强调大门的装修要气派,以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大门的朝向、颜色、尺寸以及门外的环境都被认为与家庭的吉凶兴衰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祠堂坐南朝北,占地1938平方米。大门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丈余,通衢外又有一个大月台。月台前有荷花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由乡前通衢拾级而上,至临门月台,从月台再拾级而上,进入宗祠,层层向上,更显宗祠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石狮作为传统镇宅神兽,象征驱邪纳吉、守护家族安宁,与宗祠的庄重氛围相契合。 石狮的雕刻规格体现了宗族地位,明清礼制中只有功名显赫的家族才能使用石狮,彰显寸氏宗族的荣耀历史。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腾冲寸氏宗谱》记载,寸姓,原籍南京,世居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和顺一世祖寸庆,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旨南征来滇,随大军至永昌(保山)、腾越(腾冲)守御千户所。|</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家训共有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该家训长期悬挂于寸氏宗祠,是寸氏家族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尊老爱幼、以德传家、守法诚信等传统美德。 </p><p class="ql-block">寸氏家训源自明清时期,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现存家训版本由清代光绪进士寸开泰主持修订,并被收录于《腾冲寸氏家谱》中。家训不仅规范族人行为,还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近代抗战时期,寸大进、寸性奇等家族成员在抵御外敌中立下赫赫战功。 </p> <p class="ql-block">“中外名垂”是孙中山先生对腾冲著名华侨领袖、翡翠大王寸尊福的高度评价。 这一题词现保存在腾冲和顺古镇的寸尊福故居中,故居门口过道两边的壁画也记录着寸尊福先生支持革命及艰苦创业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寸氏后人说如今的寸氏宗祠花费了1000多万,其中500多万是材料费用,还有500万是两幅画,其中一幅价值300万,如图,为寸氏始祖庆公神像,全部由宝石拼成的画,珍贵无比。</p> <p class="ql-block">价值200万的画,是寸氏五世祖明敕封登仕郎寸玉公像,据说是寸氏家族中名气最大官位最高的一位,凑近画像仔细,宝石在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内设有家史展览区,其中包含图文并茂的“寸玉传略”内容,用于展示寸氏始祖寸玉的功绩。寸玉是明朝洪武年间随军到腾冲戍边的总旗官,因其声望和学识受人崇敬,而有“寸太师”之称。</p> <p class="ql-block">寸氏家族自明代起便参与翡翠开采与贸易,至清代通过大规模经营翡翠生意成为腾冲首富。寸尊福(1855-1929年)作为家族代表人物,不仅在缅甸从事翡翠贸易,还积极参与近代革命活动,其事迹被称作“翡翠大王”。 清末民初著名翡翠商人、华侨领袖。他聚财不忘国事,曾支持永昌起义、河口起义等革命活动,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p> <p class="ql-block">寸开泰(1863—1925),字晓亭,号心丹,云南腾冲洞坪人,清代进士、学者、书画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安平州同知、丽江县教谕,官至正四品中宪大夫,后任腾越厅议事会议长2-4。16岁中秀才,32岁登科后留京任职,庚子事变期间留守京城获褒奖。晚年主持编修《腾越厅志》《腾越乡土志》,考证寸姓源于爨氏演变并撰写《寸氏得姓源流考》。擅骈文书画,尤精画梅,题撰龙光台长联,著有《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藏于和顺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寸大进,云南省腾冲县城关镇二街(今云南省腾冲市)人,清朝官员。光绪四年(1878年)组织乡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被清廷任命为三品腾冲守备,赐爵世袭一等龙骑都尉,封号“巴图鲁”。其子寸性奇为抗日名将。寸大进任中营守备期间,率军民多次击退入侵英军。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时,88岁的寸大进因国仇家恨,在千年秃杉“雷打树”下绝食七日七夜而亡,死后双目未瞑。其九个儿子均参加抗战,其中三人殉国。2006年,寸大进绝食明志的雕塑被安放于腾冲国殇墓。</p> <p class="ql-block">寸性奇(1893年8月7日11—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云南省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同盟会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军12师师长(后追赠中将),抗日英烈。</p><p class="ql-block">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护法战争等。1923年后,任孙中山建立的大元帅大本营少将录事参军、中央直辖宪兵司令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参谋处长。1927年任第34旅副旅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寸性奇任第12师34旅旅长,率部参加太原会战。因战功显著,升任第3军12师师长,并奉令调守中条山,担任西面阵地防守任务。</p> <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13日晚,日军以猛烈炮火攻击中国守军阵地,寸性奇率余部突围至毛家湾,遭遇日军拦截,为了免受被俘之辱,寸性奇拔剑自戕,壮烈殉国,时年46岁。1942年,寸性奇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1986年5月,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自明代迁入云南以来,人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共涌现223名科举功名者,包括进士寸开泰(清光绪年间)、举人寸辅清等。 十六字家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被刻于宗祠山墙,成为族人行为准则。 这些成就与腾冲和顺古镇“耕读传家、商武并举”的传统密切相关,至今影响着当地文化发展。 </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的兴盛与“知恩报恩”的价值观密切相关。这一价值观体现在家族传承中,并促进了人才辈出。腾冲寸氏自明朝迁入云南后,始终将“知恩报恩”作为家族核心文化。始祖寸庆因军功受封千户,其子成亨、通、赐五子分迁各地,形成“五支分迁”的格局。这种以军功立身的传统,奠定了家族“知恩报国”的基调。 </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宗祠“西川世泽”牌匾的寓意主要体现寸氏家族的迁徙根源与宗族传承。“西川世泽”中的“西川”指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是寸氏家族最初迁徙的起点。牌匾反映了家族溯源意识,强调宗族根源与历史传承。 “世泽”二字体现家族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愿景,强调家族血脉传承与儒家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 该牌匾常见于明清时期宗祠建筑,多用于彰显家族渊源与文化底蕴。 </p> <p class="ql-block">大月台周边的绿树和建筑结构,营造出驼马队若隐若现的视觉意象,仿佛重现了马帮商旅穿梭于茶马古道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腾冲寸氏宗祠于2012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远商号”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的个体工商户,成立于2023年11月7日,法定代表人为寸耀成,主要经营珠宝首饰批发、零售及互联网销售(除需许可商品),经营范围包括工艺美术品销售(象牙及其制品除外)。该商号位于寸氏宗祠内,依托宗祠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经营活动。 </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的翡翠雕刻作品题材丰富,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及民俗题材,工艺精细到连虫蛀痕迹、叶脉纹理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雕刻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注重构图考究、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既有传统技法(如冲砂、磨玉)又兼具创新。</p> <p class="ql-block">白色玉石马奔腾雕刻,该雕刻融合了南亚建筑风格与本地玉雕工艺,是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宗祠大门本身为南亚风格,而玉石马雕刻则延续了腾冲玉雕的传统,形制丰富、雕镂精细。玉石马奔腾的造型采用阴线刻划等手法,突出动态感与力量感,类似汉代玉马雄浑大气的风格。马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力量与速度,玉石马奔腾的造型可能寄托了家族对繁荣昌盛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在腾冲寸氏宗祠的青石小院里,檀香与茶香交织成一首无声的礼赞。当我们与经营主人对坐时,他们并未因我们未选购玉石珠宝而稍减热情,反而以双手奉上温热的清茶,杯沿轻触桌面的声响,恰似家训中“礼”字落地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主人添水时,水柱划出弧线,杯中涟漪未平,已见他们躬身续水的背影——这细微的举动,恰似宗祠梁上悬着的“忠孝传家”匾额,将“礼”的传承化作暖流,从指尖渗入心田。原来,真正的礼遇,不在交易,而在待人以诚的温柔里。</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忠烈史诗,让我感受到的“良好家风”正是其最核心的精神内核。寸氏家族在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忠烈之士,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忠烈”精神是寸氏家风的基石,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成员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宗祠中,通过实物、牌匾、族谱等,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厚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宗祠中玉石经营者的热情款待,并非偶然。这体现了寸氏家族“以诚待人、以信立业”的家风在当代的延续。玉石生意讲究诚信为本,这与忠烈精神中“信”的品格一脉相承。经营者的热情好客,是家族文化在商业行为中的自然流露,也是家风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这次拜访让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家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忠烈历史、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寸氏宗祠之行,让我对“家风”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这无疑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寻根之旅,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