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物皆有自愈力:85%的疾病,身体自会给出答案</p><p class="ql-block"> 文/逸贤 梅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的草丛里,一只蚱蜢拖着受伤的后腿艰难爬行,前一天它被顽童的弹弓击中,腿节明显弯折。但它没有四处求援,只是钻进枯叶堆,靠着晨露和草籽维持生命,把受伤的腿轻轻贴在地面,一动不动地蛰伏着。不过三四天,当它再次跳出枯叶堆时,那条受伤的后腿已经能灵活蹬地,跳跃、觅食与往日无异——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它仅凭身体的本能,完成了自我修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田野间的麻雀也常有类似的遭遇。被天敌抓伤翅膀,或是不小心撞上窗户摔断腿,它们会立刻飞回巢穴,由同伴衔来草籽和昆虫喂食,自己则蜷缩在巢中,将受伤的部位保持在舒展的姿态。起初几天,受伤的麻雀只能笨拙地扑腾,可再过一周左右,它们便能重新振翅,在树梢间自由穿梭。那些没有被致命伤击中的麻雀,几乎都能靠着这种“静养自愈”的方式,恢复到健康状态,仿佛身体里藏着一位无形的医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止小型动物,大型哺乳动物的自愈能力同样令人惊叹。山林中的猴子在攀爬时不慎摔断手臂,它不会寻求同类的“治疗”,只是找一处隐蔽的树洞安身,减少活动,偶尔外出寻找果实和水源。起初,受伤的手臂无力地垂下,可随着时间推移,它会慢慢尝试活动关节,逐渐增加受力,几个月后,便能再次灵活地抓握树枝、跳跃腾挪。就连我们常见的老鼠,若被夹伤爪子,只需躲在洞穴中静养数日,伤口便会结痂愈合,爪子的功能也能慢慢恢复,无需任何药物辅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人类的古代文明,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自愈力更是支撑先民生存的重要力量。远古时期,部落族人狩猎时被野兽咬伤、或是劳作时摔断骨头,没有绷带、没有消炎药,更没有骨科手术。他们能做的,只是用干净的树叶包裹伤口,或是用藤蔓轻轻固定骨折的肢体,然后躺在洞穴中静养。很多人靠着身体的自我修复,伤口逐渐愈合,骨折的部位也慢慢长合,虽然恢复时间比现在长,过程也更痛苦,但终究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农耕时代,普通百姓生病后,大多是靠喝热水、卧床休息,或是吃一些家里储存的粗粮补充营养,很少有机会接触药物。风寒感冒时,盖着厚被子发一身汗,便能缓解症状;轻微的外伤,用草木灰涂抹止血后,伤口也会自行结痂痊愈;偶发的轻微肠胃不适,空腹静养半日再喝些温热米汤,便能慢慢缓解。那时的人们或许不懂“免疫系统”“细胞修复”的概念,却在无形中顺应了身体的自愈规律,靠着这份天生的能力,抵御着一次又一次的疾病侵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人类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中医、西医、民间医术各有传承与创新,但究其本质,都未曾脱离“辅助自愈”的核心——不管你的医术有多高明,不管你的药物有多么神奇、多么高效,都不可能让因疾病失去生命的人和动物,重新获得健康,让那些病痛的部位再恢复如初。医术和药物的价值,永远建立在“生命尚存、自愈系统可启动”的基础上,一旦生命消散,再高明的手段也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中医讲究“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用汤药、针灸等方式理顺身体机能,让气血顺畅运行,为自愈力打通通道;西医擅长“对症干预、精准防护”,用药物缓解疼痛、控制感染,用手术矫正损伤,为身体修复扫清障碍;而民间医术里的食疗方、热敷法、静养诀窍,更是直接贴合身体需求,用简单实用的方式补充营养、促进循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些看似被药物“治好”的感冒、轻微肠胃炎、轻度鼻炎、风寒咳嗽等常见病症,其实是药物缓解了发烧、腹泻、鼻塞、咳痰等不适症状,让我们在舒适的状态下,等待免疫系统战胜病原体;那些经过手术治疗的骨折、阑尾炎(术后抗感染阶段),是医生帮身体排除了致命风险、恢复了器官/骨骼的正常结构,最终还是靠自身细胞完成愈合与功能修复;那些靠中药调理好的慢性咽炎、轻度失眠、脾胃虚弱、轻微关节不适等问题,是药性滋养了身体机能,让自愈系统慢慢找回平衡。就像动物们靠着静养和身体本能恢复健康一样,人类的康复,终究离不开自身的自愈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让人遗憾的是,现代人类的自愈力似乎正在慢慢弱化,对药物和医疗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背后,既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久坐少动让血液循环变慢,饮食油腻辛辣打乱代谢节奏,熬夜、压力大直接削弱免疫系统功能,让身体的修复机制“力不从心”;也有认知上的偏差:很多人把医疗当成“万能钥匙”,一有头痛脑热就立刻吃药,小伤小痛也追求“快速治愈”,忽视了身体的自愈潜力,久而久之,自愈系统就像长期不用的机器,逐渐变得迟钝。更有过度医疗的泛滥,中西医领域都未能幸免——西医中,不必要的切除手术、滥用的放化疗(尤其是化疗,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无差别攻击,会重创免疫系统,让自愈力雪上加霜)、过度的创伤性检查,不仅增加了身体负担,还可能破坏自身的修复平衡;中医里,健康人盲目进补补气血、不对症乱服汤药,看似温和,实则打乱了身体的天然平衡,让自我调节能力慢慢退化。这些过度干预,本质都是在“制造”抵抗力差、甚至有隐疾的人,与医疗的初衷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一刀切”的过度手术——手有问题就切除,脚有不适就舍弃,看似解决了当下的病灶,实则剥夺了身体自愈的可能,还会彻底打乱生理平衡。就算保住性命,失去肢体后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样的治疗根本没有真正的意义。就像动物从不会“舍弃”受伤的肢体,而是靠静养、营养让它慢慢恢复,人类的医疗本该是帮身体“救急”而非“舍弃”,优先修复、谨慎舍弃才是核心原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恢复自愈力的核心,在于“给身体机会,为自愈松绑”。我们可以遵循“能自愈不用药,能用药不手术,能小手术不大动”的原则:感冒、轻微肠胃炎等常见病症,不妨通过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饮食、适度发汗来促进自我恢复;慢性咽炎、轻度失眠等问题,可借助食疗调理、规律作息、舒缓情绪来改善,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即便是需要医疗干预的情况,也优先选择创伤小、对身体干扰少的方式,术后再通过营养补充、温和锻炼、病位护理,让自愈力充分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也要避开过度干预的常见误区:并非所有肿瘤都需要立刻化疗,部分早期肿瘤可通过手术微创切除配合术后调理恢复,无需承受化疗的巨大损伤;健康人无需刻意进补,身体的营养需求通过天然饮食即可满足,盲目吃补药反而画蛇添足;小面积外伤、轻微骨折等,在确保无严重损伤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固定静养+营养支持的方式,而非动辄手术。始终要记住:不管你的医术有多高明,不管你的药物有多么神奇、多么高效,都不可能让因疾病失去生命的人和动物,重新获得健康,让那些病痛的部位再恢复如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日常养护自愈力也同样重要:保持规律作息,让细胞修复有足够的时间;均衡饮食,多吃天然食材,为自愈提供充足“原料”;坚持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激活免疫系统;学会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压力对身体的消耗。就像动物们顺应自然规律、靠本能养护自愈力一样,人类也需要学会与身体和解,相信它的修复能力,再辅以恰到好处的干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草丛中的小虫到山林里的猛兽,从远古先民到现代人类,万物都自带一套强大的“自愈系统”。中医、西医的价值都在于“对症辅助”,而非过度干预——它们是为了让我们在对抗疾病时少受痛苦、少走弯路,但真正治愈我们的,永远是病人自身的自愈力,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生命尚存”。不管你的医术有多高明,不管你的药物有多么神奇、多么高效,都不可能让因疾病失去生命的人和动物,重新获得健康,让那些病痛的部位再恢复如初。这份藏在生命深处的自愈力,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所有生命得以延续的底气——它告诉我们,学会相信身体、顺应规律,减少不必要的依赖和干预,让自愈力保持最佳状态,便是对抗疾病、守护健康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