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霜鬓赴京行:</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泥村苏区老人的重阳圆梦之旅</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善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阳正好,菊香渐浓。2025年10月26日,通山县大畈镇白泥村的 “苏区百名老人重阳节旅游团”,在谭家泗的带领下,大家怀揣岁月沉淀的期盼,踏上了北上的列车。2021年至2025年,村里的老人们已先后在村、镇、县城、省城及北京开展重阳节庆祝活动。这趟为期五日的北京之行,正是白泥村献给这群饱经风霜的苏区老人的重阳厚礼。</p> 长途列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致如流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温婉水乡,到华北大平原的坦荡辽阔,目光所及,尽是新时代的生机盎然。<br> 一片片果园缀满沉甸甸的果实,一口口鱼池波光粼粼,金黄稻田随风起伏,身旁玉米地挺着饱满穗子,无不彰显着大地的馈赠。 绿水青山相映成趣,田畴沃野生机勃发。老伙计们扒着车窗,指尖轻轻划过玻璃上倒映的景致,眼中满是兴奋与惊奇。勤劳的农民在田野上勾勒出精彩图景,这幅现代化田园画卷,让老人们忍不住感叹:“啊!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京郊双璧 —— 水立方与鸟巢</font></h1><br> 10月27日的夜晚,列车沿着轨道缓缓驶入北京中心地带,窗外的景致骤然切换。白日里的喧嚣渐渐沉淀为都市特有的韵律,霓虹灯次第绽放,如繁星坠落人间,勾勒出高楼大厦的挺拔轮廓。车流如织,车灯汇成流动的光河;人声喧腾,却在城市的宏大叙事中化作温柔的背景音,不显杂乱,反倒透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让人瞬间沉醉在这座古都与新城交织的独特氛围里。 我们的第一站是奥林匹克公园,刚踏入园区,两座标志性的巨大建筑便在夜色中静静矗立,自带震撼人心的气场。水立方率先闯入视野,它宛如一方晶莹剔透的冰晶立方体,在蓝色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梦幻而纯净的光泽,与夜空融为一体,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导游走过来,轻声为我们讲述这座建筑的传奇:它始建于 2003年底,2008年初正式竣工,是北京奥运会所有场馆中唯一一座由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建设的场馆,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与工艺,还被誉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 走近细看,水立方的外墙更显精妙。它由数千块特殊膜材料拼接而成,3065 个气枕紧密相连,覆盖了整整10万平方米的面积,远远望去就像水泡聚合而成的梦幻城堡。导游介绍,这种轻质的 ETFE 膜是建筑界的“黑科技”,不仅透光性极佳,能让场馆内部沐浴自然光线,还具备出色的隔热性能,更神奇的是它能自我清洁,无论风雨侵蚀,始终保持洁净如新。正是这些前沿技术的运用,让水立方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触摸着外墙略带弹性的质感,听着背后华侨同胞捐资建馆的故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们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实力与海内外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 不远处的鸟巢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势恢宏。这座同样始于2003年底开工、2008年夏落成的场馆,总造价达22.67亿元,25.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足以容纳9.1万名观众,规模之宏大令人叹服。它的外形恰似一只硕大的鸟巢,由 4.2 万吨钢结构交织编织而成,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6米的椭圆造型,线条硬朗而富有张力,上层透明的 ETFE 膜与下层半透明的 PTFE 声学吊顶相互搭配,既充满现代科技感,又蕴含着自然和谐的韵律美,完美诠释了“鸟巢”这一设计理念的巧思。 导游告诉我们,鸟巢的传奇还远不止于此。这里不仅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田径与足球决赛,更在2022年成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场馆,成为全球首个“双奥开闭幕式场馆”,见证了两届奥运盛会的辉煌。如今,它早已超越了体育场馆的单一功能,成为北京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清晨有晨练的人们舒展身姿,傍晚有家庭结伴散步休闲,同时还持续承办着众多国际顶级赛事与大型活动,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当我们伸出手,触摸着那冰冷却坚韧的钢结构,指尖传来的厚重质感,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2008年奥运之火传递的激情,感受到2022年冰雪盛会的浪漫,更能清晰触摸到祖国蓬勃发展的强劲脉搏。 夜色渐深,奥林匹克公园的灯光依旧璀璨。水立方的蓝与鸟巢的银交相辉映,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祖国发展的生动注脚,在这个北京的秋夜里,深深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居庸雄关 —— 晴日阅千年</font></h1><br> 晴日的晨光如鎏金般倾泻,驱车四十余公里,太行与燕山交汇处的层峦间,一道雄关骤然显现——居庸关正沐浴在澄澈天光里,“天下第一雄关”的赫赫声名,在触目可及的险峻中愈发真切。 我们在停车场互相拍照留影后,就进入景区。凡60岁以上老人不购票,这是景点对老人特殊照顾。穿过“天下第一关门楼”后,就开始攀登长城了。 这座横亘关沟中段的咽喉要道,是“太行八陉”之军都陉的核心。两侧峭壁林立,关城依山而建,天然地形与人力防御完美交融,成就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格局。抚摸城墙斑驳的砖石,指尖划过的是跨越千年的时光印记:战国燕设居庸塞,东汉始建关城,唐称纳款关,金守京师北门,元垒石固城,明徐达主持重建,清褪尽硝烟成村落。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烽火与和平,见证着王朝更迭的沧桑。 居庸关的建筑艺术堪称长城典范。周长十三里、高四丈二尺的关城跨沟而筑,南北二门与水门遥相呼应,防洪通行兼备。四千余米的城墙顺山脊蜿蜒,十五座敌楼烽燧错落,条石为基、灰砖铺顶的构造,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登楼远眺,长城时而陡峭如壁,时而平缓如带,城垛整齐排列,古人的匠心与毅力在雄奇轮廓中尽显。 元代云台是居庸关最璀璨的遗存。这座过街塔塔基的券洞内壁,布满曼陀罗图案、十方佛造像与四大天王浮雕,细腻传神;梵、藏、汉、蒙、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的经文石刻,更是举世罕见的文化瑰宝,见证着元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作为“燕京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春日里漫山青翠与雄关相映,1961 年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获评AAAA级景区,早已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地标。 下山时偶遇白发老者,拄杖笑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是好汉了!”,道尽登城者的心声。晴日登居庸,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精神的洗礼。阳光洒遍群山,长城蜿蜒向远方,心中涌动的是对山河的热爱,对文明的自豪,对历史的敬畏。这座雄关,既是军事防御的奇迹,也是艺术的宝库,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静静矗立千年,等待着世人探寻其故事,传承其承载的文脉与家国情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登观景亭—— 黄河岸揽清芬</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暮秋时节的汴梁,风里裹着黄河特有的湿润气息,混着草木的清新,漫过古城的青砖黛瓦。29日清晨,我们驱车向西北而行,一刻钟的车程便穿城而过,黄河黑岗口——这片承载着千年防汛记忆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铺展在眼前。</p> 登上黄河大堤,黑岗口观景台巍然矗立,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同行的向导说,这里地处黄河下游“豆腐腰”河段的核心,堪称“豆腐腰”中的“豆腐腰”,自古便是防汛要地。古称青丘、黑坟的这片土地,自金元起便受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之苦,明朝崇祯十四年的决口更是滔天黄水漫城,留下无尽伤痛。如今,这些过往都凝刻在观景台旁的石碑上,文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漫长历程。 <p class="ql-block"> 凭栏远眺的瞬间,心头骤然被壮阔与震撼包裹。脚下的黄河河床竟高出开封城7.5米,举世罕见的“地上悬河”奇观尽收眼底。浊浪滚滚东去,如奔腾的巨龙裹挟着泥沙,涛声阵阵撼人心魄。东侧是一往无前的大河,西侧是地势低洼的农田,绿色果树在风中起伏,与黄河的雄浑形成鲜明对比。微风拂过,带着黄河水特有的腥甜,那是千年岁月沉淀的味道,混杂着泥土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下方的黄河文化广场,是另一番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黄河石错落分布,纹理间仿佛镌刻着大河的年轮;福桐树枝繁叶茂,菊花虽过盛花期,零星花朵仍引得蜂儿翩跹。古朴的观景亭掩映在绿树丛中,广场西侧的“法制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将黄河治理的法律法规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让休闲观光多了几分深意。</p> 沿广场步道前行,便是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区域。清澈水塘边芦苇丛生,水草丰美,成群候鸟在此栖息,低空盘旋或水中嬉戏,为这片土地添了灵动生机。堤岸绿树成荫,与黄河水、蓝天构成绝美生态画卷,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险象环生的决口之地。如今的黑岗口,早已是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与党员教育的好去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h1><div><br></div><div><br></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琉璃——汴梁铁塔行云</div></font><br></h1><h3> 29日中饭后,我们踏入开封古城的开宝寺景区,远远便望见一抹铁色剪影刺破苍穹,那便是开宝寺塔,世人更熟知它的另一个名字——开封铁塔。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建筑,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砖塔,更是一部镌刻着千年风霜的立体史书。 </h3> 我们走在砖石铺就的甬道上,仿佛在牵引着脚步穿越时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福胜塔在此奠基,历经七载匠心营造,于端拱二年展露风华。然天有不测,皇祐元年的雷电无情焚毁了木塔,匠人遂以铁色琉璃瓦仿木塔形制重建,这才有了如今我们所见的铁塔。宋末战火纷飞,寺院化为焦土,唯有此塔孑然挺立,历经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见证着寺院名称的数次变迁,直至道光二十一年,寺院被拆毁加固城防,铁塔更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执着的守望者。 当我们驻足塔下,仰望其八角十三层的巍峨身姿,55.88米的高度足以震撼人心,若算上地下淤埋的基座,总高逾60米,更显气势恢宏。塔身由28种标准型砖构件拼砌而成,砖砖榫卯相合,严丝合缝,历经千年风雨仍坚不可摧。指尖轻抚塔身,琉璃砖温润如玉,色泽晶莹依旧。 清风徐来,仿佛能听见千年之前的钟声回响。作为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的无数次考验,依旧屹立不倒,其历史价值、建筑价值与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铁塔行云”的景致自古闻名,位列汴梁八景,如今站在这里,看流云在塔尖缓缓飘过,光影在砖雕上流转,方能真切体会到古人笔下的诗情画意。 千年岁月流转,铁塔如一位沉默的智者,守望着古城的沧桑变迁。它以琉璃为纸,以砖雕为墨,书写着北宋的匠心与风骨,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璀璨。离去时回望,铁色塔身在夕阳下更显庄重,那些流转的光影与不朽的纹路,早已深深镌刻在时光的长河里。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汴河寻梦 —— 一河越千年</font></h1><br> 29日下午3时,我们来到开封清明上河园。朱红的宫墙蜿蜒舒展,飞檐翘角载着流云,耳畔忽然传来汴河上的橹声欸乃,恍惚间,《清明上河图》的卷轴在脚下缓缓铺展,将千年宋韵尽数铺呈。 秋日阳光温柔,穿过柳丝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沿着河岸缓步前行,青瓦白墙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上“酒”“茶”“布庄”的字样古意盎然。 <p class="ql-block"> 汴河是园中的灵魂。河面波光粼粼,几艘乌篷船缓缓划过,船娘的蓝布头巾在风中轻扬,歌声婉转悠扬。岸边的虹桥气势恢宏,木质结构巧夺天工,没有一钉一铆却稳固如山。桥上行人摩肩接踵,有挎着行囊的商旅,有嬉戏追逐的孩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鲜活的笑意,重现了画中“虹桥卧波,车水马龙”的盛景。站在桥顶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繁花间,偶有古筝声从画舫中飘出,余音绕梁,让人沉醉。</p> 园内的表演更是将宋时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岳飞枪挑小梁王”的马术表演惊心动魄,骑手们身着铠甲,骏马奔腾,尘土飞扬中,家国情怀荡气回肠;“大宋・东京保卫战”的实景演出震撼人心,炮火声、呐喊声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而勾栏瓦肆中的皮影戏、说书人,则藏着市井百姓的烟火乐趣,一句诙谐的台词,一段精妙的唱腔,都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暮色四合时,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笼罩着整个园区。汴河上的画舫亮起彩灯,与岸边的灯火交相辉映,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晚风拂面,带着淡淡的花香与水汽,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此刻才恍然明白,清明上河园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部立体的宋代史书,它以一河为轴,以一园为卷,将汴梁的繁华、宋人的风雅,都定格成了永恒的风景。 走出园区,回望那朱红的大门,仿佛从千年的梦境中归来。汴梁的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清明的河,仍在流淌着不朽的传奇。这趟旅程,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让千年宋韵,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br> 五日行程终有尽。从京华大地的现代雄姿到汴梁古城的千年风华,从长城的雄奇壮阔到黄河的奔腾浩荡,白泥村的苏区老人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目光见证变迁。这趟重阳圆梦之旅,圆了老人们藏在岁月里的期盼,更让他们在触摸历史、感受当下中,读懂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客车南归,秋阳依旧温暖,老人们的笑容比菊香更浓。那些沿途的震撼、心底的自豪、同伴间的情谊,都将化作最珍贵的回忆,沉淀在往后的岁月里。而这份跨越山海的关爱与牵挂,这份传承不息的家国情怀,也将如同不息的长河、矗立的雄关,在白泥村这片红色土地上,代代相传,温暖绵长。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font color="#39b54a">附一:服务小组人员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附二:视频</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