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是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主要负责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1955年12月,鲁迅博物馆开工建设。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以笔名“鲁迅”发表中国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新文学运动,其作品深刻批判封建礼教,倡导国民精神觉醒,对东亚文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基本生平与文学贡献</p><p class="ql-block">鲁迅早年赴日学医,后弃医从文,致力于文学启蒙。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奠定白话文小说基础。代表作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及杂文集《坟》《热风》等,作品以犀利笔锋揭露社会弊端,如《阿Q正传》批判国民劣根性,《二十四孝图》抨击封建孝道虚伪。</p> <p class="ql-block">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年2月23日—1950年5月6日)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她以深入报道中国革命斗争和抗战而闻名,是首位随军采访的八路军外国记者。 </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奥斯古德镇,幼年家境贫寒,父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1908年至1910年曾在新墨西哥州担任乡村教师,后因母亲病逝辞职。为谋生曾从事秘书、杂志推销员等工作。 </p><p class="ql-block">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参与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访问延安,随八路军转战华北战场;1938年随新四军转战华东、华中战场,成为首位随军报道的中国抗战的外国记者。抗战期间撰写《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等著作,向世界传递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p><p class="ql-block">晚年与影响</p><p class="ql-block">1940年因病赴香港休养,1941年返美后继续从事援华宣传。1949年因“苏联间谍”罪名流亡英国,1950年病逝于牛津。遗嘱要求将骨灰运回中国,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由朱德题写“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p> <p class="ql-block">裴多菲·山陀尔(Petöfi Sándor,1823年1月1日—1849年7月31日)是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以诗歌为武器投身反封建和民族解放斗争,最终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其代表作《自由与爱情》被鲁迅引入中国后广为人知,诗歌融合民歌传统与革命激情,深刻影响了匈牙利及世界文学。</p><p class="ql-block">生平与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裴多菲出生于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匈牙利小城(今小克勒什市),父亲为屠户,母亲为农奴,家境贫寒。早年辍学后尝试多种职业,包括流浪演员、士兵和报刊编辑,这些经历使他深入接触底层民众,为创作奠定基础。1848年匈牙利革命中,他发表《民族之歌》鼓舞起义,并亲赴战场。1849年7月31日,在反抗俄奥联军的瑟什堡战役中牺牲,年仅26岁。</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展</p><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北京鲁迅博物馆基本陈列“鲁迅生平展”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p> <p class="ql-block">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读书人家。祖父虽然中进士,入翰林院,但仕途多舛;父亲科场失意,因病早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兄弟三人。鲁迅十二岁时入"三味书屋"学习传统儒家知识。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重刑,家道日渐衰落。鲁迅经常出入当铺和药铺,倍感世态炎凉。他后来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1902年3月,鲁迅以官费赴日本留学。最初在弘文学院学习语言和预科知识。他受到风起云涌的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剪断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开始翻译西方科幻小说,并撰写中国地质矿产著作。</p><p class="ql-block">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后因在课堂上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有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遭日军斩首,而围观的同胞神情麻木,由此醒悟到,国民疾病不仅是肉身的,更是精神的。</p><p class="ql-block">1906年夏,鲁迅毅然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后来尝试创办杂志,致力于翻译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与二弟周作人合译并印行《域外小说集》两卷。</p> <p class="ql-block">1912年5月,鲁迅随国民政府教育部迁至北京,任职于社会教育司。公务之余,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抄校古籍佛经,收集汉画像等金石拓片。1918年,应《新青年》同人邀请,他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虚伪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随后著译不断,作品丰富。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政府军枪杀学生惨案,鲁迅称其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因著文抨击时事,遭当局通缉,曾四处避难;又因与许广平恋爱并计划建立新家庭,遂于8月赴厦门大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洲,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p> <p class="ql-block">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券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p> <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鲁迅被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及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文学史讲义后整理为《汉文学史纲要》出版,显示其文学史研究的扎实功底与独到眼光。在厦门期间,鲁迅创作了《铸剑》《奔月》等新历史小说,写下多篇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怀念师友的散文,并与时在广州的许广平不断通信。</p> <p class="ql-block">鲁迅应邀到北伐大本营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期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遂愤而辞职,离开广州。</p> <p class="ql-block">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定居上海,1929年生一子。鲁迅作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感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自1932年至去世最为多产,出版历史小说集1卷、杂文集10卷。除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领导人外,他还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多位中国共产党人有过亲密接触。他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编辑出版多种中外版画作品,指导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木刻版画家。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终年56岁。</p> <p class="ql-block">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p> <p class="ql-block">鲁博书屋</p><p class="ql-block">北京鲁博书屋成立于1993 年。位于北京阜成门鲁迅博物馆内。书屋多年来以宣传鲁迅、宏扬鲁迅精神、传播鲁迅文化为宗旨,主要经销的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类书籍、画册、纪念品。其鲁迅及鲁迅研究方面的图书是全国最全的。多年来为鲁迅研究界、海内外读者提供了大量书籍,是国内知名的鲁迅及现代文学专业书店。鲁博书屋同时还经销中外文学、文化、美术类综合性图书,并为学者提供代销园地。</p> <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北京鲁迅博物馆,是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是首批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负责鲁迅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关实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宣传展示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5年,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以艺术之名,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在这场捍卫人类文明的伟大战争中,中国美术工作者以刀代笔,以木为媒,创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抗战木刻版画。这些作品或沉郁悲怆,或激越昂扬,以最纯粹的艺术语言镌刻战争真相,讴歌民族精神,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艺术长廊中独具东方特色的瑰宝。抗战木刻以其独特的纪实视角和强烈的视觉冲击,真实再现了中国战场的壮烈图景。它们既是唤醒民众的战斗号角,又是声讨侵略的正义宣言,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抗争印记。我们甄选馆藏132幅珍贵版画,以"举国之殇""抗争怒潮""万众一心""重整河山"四个主题篇章,集中展现"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一朴素艺术形式所迸发的强大生命力。通过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木刻版画,重温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向用生命铸就民族丰碑的先烈志士和亿万不屈的同胞,致以最深切的缅怀与最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抗争怒潮</p><p class="ql-block">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从林海雪原中潜伏出击的东北抗联,到卢沟桥头浴血奋战的二十九军;从淞沪上空勇闯敌阵的飞鹰,到南海之滨寸土必争的守岛将士;在革命圣地延安光辉灯塔的照耀下,中国共产党以中流砥柱之势凝聚全民族抗战伟力﹣-八路军劲旅血沃中原、力挽狂澜,新四军铁流纵横驰骋、出奇制胜;爱国将领金戈铁马、气壮山河,黎民百姓揭竿而起、星火燎原……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铸就民族脊梁,用热血忠魂捍卫国土尊严。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通过木刻家遒劲的刀锋化为永恒,以全景式的画面再现了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气贯长虹的抗争史。</p> <p class="ql-block">万众一心</p><p class="ql-block">为驱逐外侮,光复河山,中华民族空前团结,革命精神高度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无论是不同党派、社会团体,还是军队将士、普通民众;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男女老幼众志成城,构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迸发出震撼世界的磅礴力量。抗战版画以其朴拙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的视觉表现,深刻记录了一部华夏儿女寻求民族独立的觉醒史。</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抗战版画不仅是木刻艺术家们对民族苦难的深刻诠释,更是直接投身于民族救亡的文化武器。它们历经战火洗礼,在血与火的锻造中完成艺术的涅槃。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更深刻地向斗争突进",以其迅捷、锐利、鲜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强烈的战斗性,成为抗战文艺战线上的尖兵,最终淬炼出具有中国气派的大众艺术典范。这些刻画在木板上的历史记忆,这些流淌着民族热血的艺术瑰宝,永远启示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缅怀先烈,是为传承其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这份凝聚着民族气节的艺术遗产,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前哨展厅是该馆的一个临时展览空间,位于博物馆内,专门用于举办各类主题展览。</p><p class="ql-block">当前展览:</p><p class="ql-block">正在展出“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先生纪念展”,该展览于2025年9月11日开幕,将持续至11月9日(距今约10天)。</p><p class="ql-block">建议尽快参观,展览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主办,聚焦戈宝权先生作为文化使者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化与友谊的使者一一戈宝权纪念展</p><p class="ql-block">戈宝权(1913年2月15日—2000年5月15日),江苏东台人,著名翻译家、外交家、苏联文学研究专家,新中国首位驻外外交官。曾用笔名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精通俄语及英、法、日、世界语等多国语言。 </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1928年进入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1935年作为《大公报》记者驻苏联三年,期间采访并报道苏联社会现状。1938年回国后加入《新华日报》,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p><p class="ql-block">外交与翻译事业</p><p class="ql-block">1949年作为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外交官,参与接收国民党驻苏使馆;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专注苏联文学翻译与研究。其译作包括《普希金诗集》《高尔基论文学》《海燕》等,其中《海燕》被列入中学语文教材。 </p><p class="ql-block">学术贡献</p><p class="ql-block">系统研究中外文学交流史,著有《中外文学因缘》等著作,考据鲁迅、郭沫若等中国作家在海外传播情况。2006年获“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以表彰其在翻译领域的突出贡献。 </p><p class="ql-block">晚年与影响</p><p class="ql-block">1986年将藏书两万余册捐赠南京图书馆,设立“戈宝权藏书室”;2000年逝世后,2023年诞辰110周年时举办纪念展,展出其手稿、译作等。 </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戈宝权,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外交家,中外文学关系史、翻译史和中外比较文学研究家。</p><p class="ql-block">全民抗战爆发后,他毅然从苏经德、波、法回国参加抗战,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任编委八年,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坚持宣传进步思想。1946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无私与无畏。1949年秘密访问苏联并奉命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官,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及政务、文化参赞。</p><p class="ql-block">作为记者,他在第一现场采写了许多材料丰富而真实可信的通讯报道,使读者对当时的苏联有了真切的了解与全面的认识。作为外交官,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多种语言和渊博的学识,以和善忠厚的态度,广交各国各界朋友,深得外国人士特别是文化界人士的喜爱和尊重。六十多年来,他在俄苏文学、东欧文学和亚非拉美文学的翻译、教学、研究领域,以及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荣获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授予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p><p class="ql-block">戈宝权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外国优秀作家和作品译介给广大的中国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房子是一块砖</p><p class="ql-block">一块砖造成的</p><p class="ql-block">学问是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一本书读成的</p> <p class="ql-block">黑暗是暂时的</p><p class="ql-block">光明一定会到来</p> <p class="ql-block">戈宝权与鲁迅</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苏联时戈宝权便与鲁迅有书信往来,多次寄书籍和画册给他。1975年,戈宝权被指定为北京鲁迅研究室顾问,1976年他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至此鲁迅就成了他重点研究的作家之一。短短数年,他就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反响,最为重要的要属《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阿 Q 正传》在国外》。</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纵横捭阖的文化使者,高风亮节的革命作家"是臧克家对戈宝权的评价。六十多年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生涯,戈宝权为后人留下了累累硕果。</p><p class="ql-block">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戈宝权为中国广大读者译介了世界一流、享有国际声誉的俄苏、东欧和亚非拉美的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戈宝权以严谨的精神,扎实的论述,为研究外国文学的后来者开辟了前行之路,被誉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今天我们纪念戈宝权,就是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当下,着力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朝花夕室”是博物馆内的一个展厅或功能区,主要展示与鲁迅相关的文献、手稿及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p><p class="ql-block">该区域通过原件陈列、电子互动屏及影视动画展示鲁迅的创作场景,包括:</p><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手稿:展出1922年至1926年间鲁迅记录的11份随笔稿本,观众可清晰看到手稿的涂改痕迹,如《狗·猫·鼠》原始手稿边距空白处的补记内容,《阿长与<山海经>》初稿的红墨水批注修改等。 </p><p class="ql-block">生活场景复原:仿制鲁迅在广州白云楼使用的铜制墨盒、青瓷毛笔洗等实物,以及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原件。</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简介</p><p class="ql-block">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一九二四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五月搬来居住,一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一九二九年五月和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的。</p><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室内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的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p> <p class="ql-block">鲁迅《自嘲》</p><p class="ql-block"> 运交华盖欲何求,</p><p class="ql-block">未敢翻身已碰头。</p><p class="ql-block"> 破帽遮颜过闹市,</p><p class="ql-block">漏船载酒泛中流。</p><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p><p class="ql-block">俯首甘为孺子牛。</p><p class="ql-block">躲进小楼成一统,</p><p class="ql-block">管他冬夏与春秋。</p> <p class="ql-block">鲁迅手植白丁香(一九二五年四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北京的住处图片展</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起居室。起居室北面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鲁迅母亲卧室,西屋为鲁迅原配卧室。</p> <p class="ql-block">会客室兼藏书室</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鲁迅手植黄刺梅(一九二五年四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鲁迅文学花园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于2025年4月25日新建的开放式主题展区,位于“引玉”展厅北侧,以植物为主题展现鲁迅的文学与自然观察。 </p><p class="ql-block">主题与布局</p><p class="ql-block">花园以鲁迅对植物的热爱为核心,入口处地面刻有鲁迅关于植物的经典语句,通过叶脉图案引导游客深入。园内种植晚樱、竹子、栾树、鸡爪槭、柿子树、松树、枫树、蜡梅等,四季景观各异。 </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园内石壁刻有20句体现鲁迅文学思想的箴言,如“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等,与植物景观相映成趣。 </p><p class="ql-block">• 融合鲁迅在《花镜》中的批注、植物学考证及翻译作品(如《桃色的云》),展现其跨学科研究背景。 </p><p class="ql-block">开放意义</p><p class="ql-block">该展区旨在通过自然与文学的结合,让游客在漫步中体验“听得自然母的言辞”,深化对鲁迅思想的理解。 </p> <p class="ql-block">街景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北京化工大学</p> <p class="ql-block">福建大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