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照片的边角泛着岁月的黄,他们并肩而立,衣衫朴素,神情安然。没有炽烈的誓言,也无张扬的姿态,只是静静地站着,像屋檐下两盏旧灯,光晕微弱却彼此映照。那时的婚姻,不常言“爱”,却处处是“守”——责任如针,承诺作线,在时光里密密缝缀。他们未曾高声宣告深情,却用半生同行,走出了一段“相敬如宾”的静默长路。那洗得发白的衬衫,那架旧眼镜后的目光,都不是装饰,而是时间盖下的印信,证明他们曾日复一日,将“敬”字泡进晨起的一杯温水里,把“宾”字藏在夜归时未熄的灯影中。</p> <p class="ql-block">母亲“病危”那年,我匆匆步入婚姻。她总说:“成家,心才定。”我听从了,也幸运地遇上了愿与我共担风雨的人。婚礼简单,日子平凡,可正是在这朴素里,感情如春芽悄然生长。先结婚,后恋爱——看似一场冒险,却因彼此用心经营,反酿出更深的滋味。多年回望才懂,“相敬如宾”并非疏离客套,而是明知对方有瑕,仍愿在清晨递上一杯温水,在深夜留一盏不灭的灯。我们曾住在学校后巷的小屋里,冬日漏风,夏日闷热。她不怨不叹,只默默缝上窗帘,将旧毛毯裁成坐垫。我伏案写论文,她便在灯下读书,偶尔递来一杯热茶,不说一字。起初我以为那是距离,后来才明白,那是尊重——她尊重我的专注,我感激她的成全。没有炽热告白,却在无数个夜晚,用一盏灯、一杯茶,把婚姻熬成了温润的粥,暖了胃,也暖了心。</p> <p class="ql-block">她三十八岁那年,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属农转非,被安排至海安农业工程学校工作,后调入海安电大图书馆。出身农村,性情温婉,从不争抢,却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丈夫是教师,后来成为全国知名的画家;儿子亦有出息,担任大学书记院长。外人称她“旺夫旺子”,可我知道,那不是命好,而是她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包容与付出,默默撑起了整个家。婚姻由父母包办,初时连话都少说,她却从无怨言,只用行动一点一点焐热了日子。他们之间鲜有热烈表达,可一个眼神、一次递茶,皆藏着深深的敬重。那样的情感,不喧哗,自有声。记得一次,丈夫作画至深夜,她轻轻放下一碗热汤,转身关门时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了空气的流动。他抬头看了一眼,未语,只是笔尖微顿,又继续挥毫。那一瞬,比任何拥抱更动人。她从不干涉他的创作,也不炫耀他的成就,只在他疲惫时递茶,忘食时端面。她不是光环背后的影子,而是让那光芒得以持续燃烧的静默柴火。</p> <p class="ql-block">幸福的婚姻,从非天赐,而是人用心经营的结果。无论自由恋爱,还是父母牵线,走到最后,靠的都是责任、担当,和那份“敬”字当头的分寸感。敬,是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宾,是始终以礼相待,不因亲密而失界。我们常以为“相敬如宾”是古人的客套,实则它最真实地描绘了一种长久关系的理想状态——不越界,不消耗,彼此成就,温和而坚定地同行。正如一位老友所言:“最好的关系,是彼此都有退一步的空间,又有往前一步的牵挂。”如同两棵树,根在地下相牵,枝叶却各自向阳生长。他们不黏腻,也不疏离,只是在各自的世界忙碌,又在某个黄昏不约而同地泡上一壶茶,相对而坐。那种“敬”,不是拘谨,而是懂得:爱一个人,不是将他变成你的影子,而是陪他成为他自己。如今她因脑梗后遗症,记忆渐失,已步入中度老年痴呆。我成了她唯一的依靠,也成了她的全职保姆。不离不弃,我到哪里,便带她到哪里——这不仅是爱,更是责任与担当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多年后,他们坐在林间的大石上,背倚青山,肩并着肩。她的发已花白,可依偎的姿态,仍如年轻时般自然。他们不说什么,只是静静坐着,仿佛时间不再是流逝的敌人,而是共同走过的老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相敬如宾”,不是年少时的激情澎湃,而是年老后的无声默契——你不必开口,我已懂得。风拂过林梢,她轻轻靠向他,他顺势抬手扶了扶她的肩。动作极轻,却像延续了半生的习惯。他们不再需要追问“你爱我吗”,因为每一个清晨摆好的早餐位置,每一双并排放在门口的旧鞋,都在无声作答。这种情感,早已超越浪漫的范畴,化作一种生活的语法——无声,却处处可读;平凡,却字字深情。</p> <p class="ql-block">山景在远处静静铺展,他们并肩坐在石阶上,身着整洁的黑西装,笑容轻松。像是刚参加完一场庄重仪式,又像只是寻常周末的散步。笑意里没有张扬,却有一种踏实的满足。婚姻走到深处,或许就是这样:无需太多言语,也不必刻意浪漫,只要并肩坐着,便知对方一直在。他们的膝盖微微分开,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却又自然地朝向彼此。那种姿态,恰如他们几十年的相处——亲密而不侵占,亲近而有边界。他们不靠拥抱证明爱,而是以一种沉静的存在感,告诉世界:我在这里,你也在这里,这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他们穿上中式礼服唐装,她着红金旗袍,他披黑底红纹长衫,手牵着手,立于粉色梅花背景前。那是金婚的纪念照。五十年来,他们几乎未曾红脸,偶有争执,也总是先冷静的那个,默默倒上一杯茶递过去。他们从不说“我爱你”,却用一生写下了这三个字。敬,是清晨的一声问候;宾,是晚归时那盏不灭的灯。这样的感情,不炽热如火,却温润如玉,历久弥新。那杯茶,成了他们婚姻的隐喻——不烫人,也不凉心,始终温着。他们从不以情绪为武器,也从不因亲密而放肆。即便年过七旬,他仍会在她出门时轻声问一句“带伞了吗”,她也会在他作画时悄悄调暗灯光。这些细碎举动,如梅花落上衣襟,无声,却让整个人都染上了温柔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他们穿着印着卡通图案的T恤,手牵着手,站在百叶窗前笑得像两个孩子。生活曾予他们风雨,可他们始终选择以轻松面对。他们说,婚姻里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别把对方逼得太紧。敬,不是拘谨,而是懂得在玩笑中保留尊重;宾,不是距离,而是在亲密中仍保有彼此的空间。他们用几十年证明:相敬如宾,也可以很可爱。笑时眼角皱纹挤作一团,像两朵晒足阳光的菊花。他们可以做饭时打闹,也能为一部老电影争执谁演得更好,但从不让玩笑伤人。那种“敬”,藏在调侃后的及时收手,藏在嬉闹中不忘的一句“你辛苦了”。原来,相敬如宾不必正襟危坐,也可以穿着卡通T恤,牵着手,把日子过成一场温柔的玩笑。</p> <p class="ql-block">花丛中,四人站成一排,有人抱着猫,有人笑着望向镜头。这是一张家庭合影,可那一瞬的和谐,却让人想起长久关系背后的支撑——理解、包容、共享的时光。婚姻之外,还有亲情与友情的滋养,而“相敬如宾”的精神,其实也适用于所有长久的关系:以礼相待,以心相交,不因熟悉而怠慢,不因亲密而失敬。那只猫在怀里眯着眼,像极了他们之间的氛围——放松,却彼此依偎。他们不争不抢,只是站在花影里笑着,像一群懂得生活真谛的人。原来,敬与宾,不只是夫妻之间的修行,更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柔的相处之道:无论多近,都不失分寸;无论多亲,都留一份体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