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第一历史档案馆

chai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成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与负责收集民国时期中央机构档案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相对。一史馆旧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p> <p class="ql-block">穿过那道写着“瑞意十全”的红拱门,我仿佛一脚踏入了时光的长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这几个金字在背后沉静地闪耀,而眼前,是一条通往过去的幽深路径。空气里有种安静的厚重感,像是纸张与时间共同呼吸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的展馆,一幅浓墨重彩的寿字画撞进眼帘。那个大大的“寿”字像一团红火,烧得人心头暖。周围簇拥着神仙童子、莲花鲤鱼,全是老祖宗爱的吉祥话,画中有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我忽然觉得,这些画不只是装饰,它们是活的祝福,是百年前人们对着岁月许下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幅市井长卷在墙上徐徐铺展。挑担的小贩、嬉闹的孩童、茶馆里摇扇的先生……热闹得仿佛能听见吆喝声。前景的红拱展板上写着“金瓯永固”,底下静静躺着几方旧印和泛黄的册子。我蹲下身,盯着一枚印章的印文,心想,几百年前,是不是也有人这样,屏息凝神,盖下这决定命运的一印?</p> <p class="ql-block">小金榜</p><p class="ql-block">一卷明黄的卷轴在玻璃柜中舒展,密密麻麻的墨字如蚁行阵,却透着一种奇异的秩序美。灯光从上方洒落,照得纸面微微泛光。这不像是一份文件,更像是一段被封存的呼吸——有人曾伏案疾书,为的是让某个决定穿越百年,抵达此刻我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两本古籍并排而立,《平定台湾纪略》与《钦定台湾纪略》。纸页早已泛黄,可字迹依旧清晰,像是一道道未曾冷却的历史余温。我读着展台下的说明,仿佛看见那些执笔的史官,在烛火下一笔一划,将山河动荡刻进纸里。他们写的不只是记录,更是对后人的交代。</p> <p class="ql-block">一个高大的展柜里,图文并茂地铺陈着旧日图景。左侧是紫光阁赐宴图,右侧是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示意图。下方几册古书摊开着,“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平定台湾纪略”纸页边缘微微卷起,像是被人反复翻阅。我忽然意识到,这些不是冷冰冰的展品,而是曾经被捧在手中、读在嘴边、信在心里的“当下”。</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清时期全图,山川走势清晰,州县名称竖排而下。旁边一幅乾隆帝大阅图。一卷古籍在案上展开,墨字密布,像是一场无声的朝议仍在继续。我站在这儿,竟有种错觉——历史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个房间继续开会。</p> <p class="ql-block">《清时期全图》静静悬于墙上,疆域辽阔,边界分明。每一道线条都像是用尺子量过,又像是用命画出来的。我盯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忽然明白,地图不只是地理的记录,更是权力的宣言,是王朝的呼吸轮廓。</p> <p class="ql-block">《坤舆全图》的展板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乾隆年间,一位西洋传教士献上世界地图,为皇帝祝寿。后来这图还被更新,加入了新疆的信息。我忍不住笑了——原来早在两百多年前,我们的地图就已经开始“联网更新”了。东西方的知识,在这张纸上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关于日本图谋台湾请饬李鸿章据理力争事奏折</p><p class="ql-block">一卷古代文书静静躺在展台上,字迹工整,如刀刻般清晰。两侧的红印像是一道道封缄,也像是一声声“此言为证”。纸短情长,字字千钧。</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的遗诏就那样平铺在眼前,标题端正,年份清晰:“清康熙六十一年”。满汉合璧的文字,宣告着胤禛继位。我读着那些冷静克制的语句,却仿佛听见了紫禁城深夜的钟声,看见一个王朝在交接时刻的肃穆与不安。</p> <p class="ql-block">一份泛黄的文献上,赫然写着“太祖皇帝”。红印如血,字迹如铁。它不说话,却压得人喘不过气。这是权力的源头,是无数故事的起点。我忽然觉得,这些纸张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曾决定过千万人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一幅巨大的卷轴横陈于深色背景前,文字密如星阵,印章如星点。它被罩在透明的保护罩里,像一件沉睡的圣物。我站得远了些,才看清它的全貌——那不是一份文件,而是历史在回响,不由得联想起电视剧“雍正王朝”。</p> <p class="ql-block">一张科举简图让我驻足良久。从童试到殿试,层层递进,像一座通往权力与荣耀的阶梯。我数着那一个个名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仿佛看见无数寒窗苦读的身影,在油灯下熬红了眼。这不只是考试制度,更是一代代人改变命运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龙柜馆</p><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讲述着“龙柜”的故事。这些专为皇室宗谱打造的柜子,不只是家具,更是血脉的容器。它们锁住的不只是纸,还有王朝的根系与来处。</p><p class="ql-block">清代龙柜由工部制造,木质以杉木、松木为主,用于收贮宗人府玉牒馆编纂的皇室宗谱。依例,玉牒每十年开馆纂修一次,记载皇族成员的生卒、父母、婚嫁、儿女、继嗣、封爵、授职等信息。修成后进呈皇帝御览,缮写正本藏于皇史宬。嘉庆十二年(1807年)后,玉牒被移送至景山寿皇殿两侧的衍庆殿和绵禧殿收藏。现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妥善保藏。</p> <p class="ql-block">一排浅棕木柜静静立着,金属把手泛着微光。它们关闭着,像守口如瓶的老臣。我走过时,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柜中沉睡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龙柜为对开门立柜,安装铜合页及面页,锁头以鱼形、如意形为主。贮藏宗室玉牒的龙柜漆为黄色,觉罗玉牒柜则漆为红色。龙柜表面均以阴刻描金龙纹装饰。柜上绘制有二龙戏珠纹、云纹及海水江崖图案,纹饰线条流畅,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一具龙柜格外醒目,柜门上的龙纹盘旋飞舞,红漆如血,金线如光。它不像家具,更像一件仪式中的法器,这是宫廷的象征——这样的器物,本就不该出现在凡间。</p> <p class="ql-block">一条走廊延伸向前,两侧是雕刻龙纹的红门,一扇接一扇。灯光柔和,照得龙鳞微微发亮。我一步步走着,像是穿行在时间的肋骨之间。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一段被封存的王朝心事。</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挂着历史时间表,标签清晰:“康乾盛世”、“乾隆朝”……像是一张王朝的年轮图。我顺着时间线看下去,忽然觉得,历史不是直线,而是一圈圈年轮,每一道都记录着风雨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红色地毯铺向远方,两侧的展柜里文物静立。几位参观者缓步前行,神情专注。天花板的灯光洒下,像是一层温柔的守护。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妙的平静——我们来看历史,而历史,也在静静看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走到最后,一面深墙上的金色标牌写着“结语”。文字不长,却字字有力:保护遗产,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停下脚步,回望来路——那一卷卷、一柜柜、一门门,不只是档案,更是我们来时的路。</p><p class="ql-block">金柜馆暂未开放,讲解员说需要适当的保养,过不久欢迎大家再次前来。金柜是檀木的有金饰。金柜原存放在皇史宬,龙柜原存放在寿皇殿。柜中的档案都已放在现代化的保管地。</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蓝色立方体悬浮在空间中央,螺旋楼梯盘旋而上,标着“2007”与“2025”年代等时间线。头顶的圆形天花板洒下明亮的光,墙上的世界地图色彩斑斓。</p><p class="ql-block">我笑了——原来,从档案馆的深处走来,我们终将走向一个更远的未来。</p><p class="ql-block">今天由于时间所限没参观明朝馆,留待下次再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