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夏邑城北的孔子还乡祠,朱漆大门与苍劲柏木便勾勒出儒学圣地的肃穆气象。寒风掠过碑碣的声响,与仿文庙规制的建筑群相映,瞬间将人从尘世喧嚣拉入千年文脉的沉静中。这座始建于唐初、历经宋金明清修缮的祠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更是孔子与祖籍故土牵绊的鲜活见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成门,青石甬道直指3米高的孔子行教铜像,圣人拱手而立,基座上的杏坛讲学与周游列国浮雕,无声诉说着其传道授业的一生。东侧碑林里,康熙、道光年间的残碑虽字迹斑驳,却与孔德懋题写的"还乡祠"新碑形成对话,将祠庙的兴衰与重修历程娓娓道来。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大成殿内的陈设——这里未循常规供奉孔子像,反倒安放着十一世先祖雕像,居中的微子启、弗父何与孔父嘉三位先祖,分别印证了孔氏源于宋国、扎根夏邑、立姓开端的关键脉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村民追忆昔日影壁墙的琉璃屋脊与砖雕盛景,读《史记》中"其先宋人也"的记载,方知夏邑不仅是孔子的祖籍地,更是其成年后考察殷礼、汲取思想养分的根源所在。祠庙中每一块石碑、每一尊雕像,都在佐证"还乡"二字的重量:这里既是孔子追寻先祖足迹的精神家园,也是儒家文化萌芽的重要土壤。</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太祖们曾经供职于宋国为国卿。</p> <p class="ql-block">从孔子的太爷爷孔防叔开始,为躲避宋国的华氏之乱而举家迁往鲁国,以避免卷入贵族间的权力斗争而危及家族安全。</p> <p class="ql-block">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她的父亲是颜襄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叫徵在,叔梁纥向颜氏求婚,徵在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叔梁纥。</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梁纥与颜徵在“野合而生孔子”,有说法认为,叔梁纥迎娶颜徵在时已66岁,超出了当时男性16至64岁的适婚年龄范围,故称之为“野合”。</p> <p class="ql-block">颜徵在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徵在带着孔子生活颇为艰难,但她坚强地将孔子培养成才,孔子14岁时,颜徵在因操劳过度而逝。</p> <p class="ql-block">根据相关研究,孔子大约在18岁到25岁之间“居宋”,期间他曾回祖籍夏邑祭祖省墓,把这个地方叫“还乡里” 。另据传说,孔子57岁时,离卫经曹适宋,这是他最后一次还乡 。</p> <p class="ql-block">1994年,夏邑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对孔子还乡祠进行修复 。从1996年起,在还乡祠遗址上开始重修,共分三期工程 。1998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建有大成门、仿古围墙、护祠河、大成殿、碑林等 。</p> <p class="ql-block">文革破四旧把还乡祠文碑打碎了,这是修复以后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还乡祠碑文上,依稀可见商丘夏邑县字样。</p> <p class="ql-block">复原后石碑</p> <p class="ql-block">还乡祠字样</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旁墙画的,反映出当时伟大的思想家、儒学家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的境况。</p> <p class="ql-block">离祠时回望,黄瓦飞龙的大成殿在暮色中愈发庄重。这座祠庙没有曲阜孔庙的显赫,却以"还乡"的独特视角,让儒家文化的根脉变得可触可感。正如风中摇曳的柏枝,千年前孔子在此播下的智慧种子,早已在这片故土上生长为滋养民族的精神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