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坐落在莱芜区高庄镇塔子村,1970年建立。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因“小三线建设”的历史使命而悄然崛起。如今,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承载着半个世纪红色记忆的精神高地。走进这里,仿佛翻开了一本泛黄的日记,字里行间写满了奋斗、信仰与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霜降深秋时节,我们老同志能来到这片热土,感谢单位党委和退休管理处的精心安排。我们这些退休老同志,曾亲历过那个火红的年代,如今热土游览,不只是参观,更像是一次灵魂的归乡。脚步踏在熟悉的土地上,心头涌起的,是青春的记忆,是奋斗的温度,是属于一代人的共同情愫。</p> <p class="ql-block">在园区门口,一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牌坊迎面而来,那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党徽高悬其上,红旗猎猎飘扬。那一刻,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709产业园,即“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原汁原味的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产生活情景,为人们奉献了一场灵魂与时光的深度对话。身旁的老同志轻声说:“这不就是我们当年的氛围吗?”是啊,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不是刻意营造的怀旧,而是从砖瓦间自然流淌出的时代回响。</p> <p class="ql-block">园区以原山东省人民印刷厂旧址为基础,没有做大的改动,而是“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红瓦屋顶、灰砖墙面、笔直的林荫道,一切都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肌理。可细看又处处有新意:文创标识、导览系统、互动展陈,现代文明悄然融入历史肌理,像一首老歌被重新编曲,旋律依旧,却更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整个园区围绕“国家情怀、岁月如歌、时光倒流、旧物新生、旧厂新韵”五大体验主线展开,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时空之旅。每一步都像在翻阅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有文字、有画面、有声音,更有情感的共鸣。这里不只讲述过去,更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精神在传承中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哎呀!这四层楼顶上“社会主义好”五个大字赫然入目。那熟悉的字体、鲜红的底色,瞬间把人拉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没有华丽辞藻,却最直击人心——那是我们共同信仰的朴素表达,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也是709产业园最深沉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一抓三促”的标语在秋风中荡漾,红色的字体,像一团不灭的火焰。这些曾经写在车间、贴在墙头的口号,如今依然能点燃人心。它们不只是半个世纪历史的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提醒我们:奋斗,从来都不是过去式。</p> <p class="ql-block">啊,头顶的横幅写着“发展经济”,观看着,拍照着,徜徉着,心头挚热。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多么深刻!走在这条宽阔的街道上,两旁树木参天,枝叶交错成一片绿穹。行人三三两两,有年轻人拍照打卡,也有像我们这样的老同志驻足凝望。熟悉的场景,陌生的面孔,可那份对时代的敬意,却在不同年龄间悄然传递。</p> <p class="ql-block">一座蓝色拱门静静伫立,拱门后墙壁五角星与麦穗图案镶嵌其上,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那么清晰真实。这或许就是当年手写标语的痕迹——不完美,却真挚。就是这个火红年代的战略口号,指导着全国军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方,“道敢为先 不畏艰险”的横幅,在绿荫中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对三线建设者的礼赞,也像在提醒今天的我们:理想和信念,永远也不会过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开拓与担当,永远是前行的底色。树影斑驳,人影穿梭,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毛主席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人家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做出的英明决策。这</span>号召依然镌刻在建筑入口上方。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战略智慧,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民族气节。如今国际风云变幻,回望这九个字,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它不只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永恒的警示。</p> <p class="ql-block">走进“709广播站”,头顶红白相间的装饰让人恍惚。墙上巨幅宣传画中,工人们高举旗帜,背景是沸腾的车间,“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局面”几个大字力透纸背。这里曾是信息的枢纽,如今成了记忆的驿站,广播虽已停播,但精神的声波仍在回荡。</p> <p class="ql-block">“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条横幅挂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字字千钧。它曾是豪言,也是承诺。今天读来,不再是口号,而是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span>。我们默默走过,脚步沉重,心中却升腾起无比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立大志树雄心,鼓干劲攀高峰”的标语醒目,与“莱芜炒鸡羊肉汤”的招牌并存。历史回响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就知道是这样辨证与巧妙。</p> <p class="ql-block">“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如今挂在职工俱乐部前的横幅上。当年,我们就是这样被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毫无怨言,战天斗地。今天,年轻人站在这里拍照,或许不懂其中的分量,但只要这标语还在,精神就不会断。</p> <p class="ql-block">老同志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议。心中无不掀起赞语、共鸣的浪花。有人指着某栋楼说:“这不就像我们当年住的地方吗?”有人摸着墙皮斑驳的砖墙,久久不语。无需多言,眼神里的光,已道尽千言万语。那是回忆的闪现,是共鸣的激荡,是岁月无法磨灭的情感共振。</p> <p class="ql-block">前方是小三线商业街,拱门上写着“小三线服务”,两侧店铺林立,有食堂、供销社、照相馆。走过去,重新体验那种久违而又不能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漫步前行,徜徉辨认,心灵浪花飞溅,如同在历史时间的长河里、隧道里穿行。</p> <p class="ql-block">“709人家”民宿就建在原职工住宅区,原山东人民印刷厂平房住宅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保持原有鲁中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造为“三线建设”主题“709人家”民宿,2020年被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泉城人家”民宿称号。</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民宿区见景点</p> <p class="ql-block">红砖红瓦,绿窗木门,保留着鲁中民居的朴素风貌。2020年它被评为“泉城人家”民宿,既是荣誉,也是传承。住在这里,不只是体验怀旧,更是在历史的屋檐下,感受那份踏实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胜利供销社”,玻璃柜台里摆着宝塔糖、散装酱油、泰山酒,仿佛时光倒流。一位老同志笑着说:“这比电视剧还真实。”是啊,真实,正是这里最动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的“大众食堂”,三个大字高悬,门口红灯笼随风轻晃。石砌外墙、红瓦屋顶,朴素得像极了当年的职工食堂。如今这里虽已不供餐,但门前行人络绎不绝,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轻声念出招牌上的字。食物会冷,记忆却永远温热。</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的职工食堂</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的红星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的红旗副食店</p> <p class="ql-block">职工礼堂,作为产业园区的精神文化地标,以“声光重现历史,空间承载信仰”为核心理念。2800平方米的空间里,1970年代的工装、学生装整齐陈列,观众可以换装参与剧情,体验“车间突击”“支农劳动”。历史不再是旁观,而是亲身经历。当灯光暗下,老式放映机开始转动,我们仿佛又成了那个热血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职工俱乐部,外墙挂着五角星与国徽,绿色墙面上“职工俱乐部”五个红字格外醒目。这里曾是文体活动的中心,如今虽功能更新,但那份集体生活的温度仍在。</p> <p class="ql-block">这709文化产业园的职工俱乐部。“沉浸式演绎剧场”将原职工俱乐部彻底活化。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被打破,声光电交织中,工装青年在机床旁挥汗如雨,口号声振聋发聩。这不是表演,是一场灵魂的共振。当老式放映机的光影洒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过去,更是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职工俱乐部辅设的婚礼场所</p> <p class="ql-block">职工俱乐部前面篮球场上“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依旧清晰,仿佛在说:健康与奋斗,永远是生活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幕启芳华剧场梦,光溯峥嵘工业魂。我们来到了由原职工俱乐部蜕变成为的“峥嵘剧场”。</p> <p class="ql-block">“沉浸式演绎剧场”的外墙上,镶嵌着709文化产业园所荣获得许多殊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走进沉浸式演绎剧场,如同真实的走进那段熟悉的历史,历历在目,无比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穹顶高悬的红色幕布与木质长椅沉淀着集体记忆。舞台与观众席界限消弭,伴随着老式放映机的光影流转,工装青年振臂高呼的口号、机床旁挥汗如雨的背影,在声光电的渲染下,化作一曲荡气回肠的"工业交响"。</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像,当夜幕降临时,星空为幕,岁月为词,坚强的709人在这里,将“小三线精神”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作为园区核心文化体验项目,这里的情景式小剧场以“穿越时空对话,身临其境见证”为理念,首创“”红色历史实景活化”模式,通过多维度感官沉浸、多线叙事交互与先锋舞台科技,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共鸣的革命精神传承剧场。在这个小剧场里,我们观赏着小话据“半斤粮票”,心潮起伏,心弦共鸣。</p> <p class="ql-block">呵呵,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山东小三线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儿浓缩“小三线”建设的风貌及其擅述的历史意义。</span>绿色双开门后,这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从国际局势到国家战略,从工厂建设到军工生产,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在无声诉说。</p> <p class="ql-block">呵呵,走进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如穿越时空隧道,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一切,都那么熟悉而亲近。</p> <p class="ql-block">这里,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岁月深处的大门</p><p class="ql-block">这里,将向你讲述一段曾经鲜为人知的往事</p><p class="ql-block">这里,将为你展开一幅饱蘸激情记忆的画卷</p><p class="ql-block">这里,将让你重温一段铭刻红色热土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那幅幅图片,那件件实物,都在无声的宣传,在呐喊。在弘扬着时代的精神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风雨如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因素急剧增长:美国对越侵略战争日益升级,直接威胁中国安全;苏联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台湾当局反攻大陆气焰嚣张,频频在东南沿海制造紧张局势……中国的领土完整、基础工业和国防安全面临严重威胁。</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果断的作出决定:放弃原来以抓"吃穿用"为主题内容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p><p class="ql-block">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国际国内局势,为"三线"建设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中南海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1965年9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放弃原来以抓"吃穿用"为主题内容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明确提出了"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国家的工业布局"的方针任务,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二日毛泽东对国家经济建设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报告的批示:</p><p class="ql-block"> 退罗瑞卿、杨成武同志。</p><p class="ql-block"> 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 毛泽东八月十二日</p> <p class="ql-block">战略后方: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地处泰沂山区的莱芜南部成为山东"小三线"工程的密集区。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拉开了山东小三线建设序幕。因为不同寻常的历史,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因为大三线建设,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工业布局。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因为三线战略下的小三线建设,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莱芜﹣﹣这座工业重镇和新兴城市,丰富了这片红色热土与众不同的城市记忆和岁月珍藏。</p> <p class="ql-block">大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一项民族工业大迁徙的英雄壮举,宏伟深远的超级战略工程,共和国建设史上荡气回肠的壮丽史诗。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西南、西北各省的工业体系得到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再造和提升,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建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构筑起了国防武器装备的强大生产能力,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奠定了后来发展及再后来西部大开发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山东小三线建设:按照中央要求,山东"小三线"建设在泰沂山区拉开了序幕,一个个代号为"701"、"709"、"674"、"17号信箱"、"9363""9347"、"9429"、"5805"……的小三线企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陆续建成。莱芜南部山区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深厚的革命传统,成为了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密集。</p> <p class="ql-block">革命人,革命精神,是那个火红年代的主旋律。正是指导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法宝,是威力无比的据精神原子弹!</p> <p class="ql-block">军工企业是小三线建设的主体,主要生产半自动步枪、手榴弹、迫击炮弹、重机枪、火箭弹、硝铵炸药等轻武器,供给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也供应野战军作战需要。在莱芜南部山区,具有军工性质的小三线企业有山东新华翻砂厂(9363)、山东朝阳修配厂(15号)、新成铁工厂等。</p> <p class="ql-block">小三线生产的各类武器展品</p> <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30日﹣4月1日,莱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全厂齐动员,奋战八三年,用掉扭亏帽开创新局面”的行动口号。1983年12月,首座25吨转炉建成,结束了莱钢有铁少钢的历史。199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现年产百万吨钢。</span></p> <p class="ql-block">“山东人民印刷厂的创立和发展,技术本土化与创新”展板</p> <p class="ql-block">709人艰苦创业,努力奋斗的情景模拟场面,生灵活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曾是亲历者,如今成了见证者,而历史,正通过我们,传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载重汽车、机床,这些伴随709人艰苦奋斗的物件,在默默的述说着当年的艰难与奋斗。</p> <p class="ql-block">709产业园的宣传队,还向我们演出了自编自演,表现709人精神面貌的文艺节目。博得了我们老同志们的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歌声在震荡,舞姿在飘扬。可时代的凯歌,时代的精神,必将永恒。</p> <p class="ql-block">真是不简单呀,光荣的709人,不愧为是我们中国时代的楷模,也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缩影。传越时空,重温走过的历史历程,我们受到很大激励和鼓舞,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坚决走社会主义道理的信心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709文化产业园的大门处,一片格桑花绽放的正艳。虽然格桑花可追溯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区古</span>老的神话传说。但在鲁中山区的塔子村,它生长的勃勃生机,似在歌颂709文化产业园的美丽和人民的坚韧,亦象征着709人的幸福和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