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补遗)

紫塞山人

<p class="ql-block">沉默的荣耀(补遗)</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10日,距离吴石将军就义整整两个月,26岁的副官王正均被押赴刑场。临刑前,这个年轻人留下最后五个字:“我无言可诉。”他没有承认那些被指控的“罪行”,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犯了罪,但蒋介石亲自下达了处决令。</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参与迫害吴石的特务谷正文却因“有用”而被蒋氏父子保下。王正均成了刀下冤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暗战序章:</p><p class="ql-block">吴石与他的副官们,1950年初的台湾,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随着《沉默的荣耀》在央视热播,七十多年前那段生死暗战的历史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这部创作历时七年的电视剧,是福建省电视剧创作生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剧本历经数十次修改。剧中超过90%采用真名真姓的原型人物,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些“于无声处听雷”的英雄儿女。</p><p class="ql-block"> 吴石,这位1894年出生于闽侯县螺洲乡(今福州仓山区螺洲镇)的寒儒子弟,曾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他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在台隐蔽战线官阶最高者。</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赴台时,吴石仅以百余箱普通图书充数,将298箱核心档案藏匿于福建省研究院书库。他嘱托亲信参谋王强:“这批档案是家乡文脉所系,务必转交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福州解放后,王强如约献档,其中日本侵华搜集的“末次资料”现藏于厦门大学图书馆,季羡林曾评价“国内仅此一份”。</p><p class="ql-block"> 在吴石的身边,有着两位忠诚的福州籍副官——聂曦和王正均。</p><p class="ql-block"> 1917年出生的聂曦是闽清人、吴石情报组成员,历任“国防部”史政局总务组上校组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总务处交际科上校科长等职。而1924年生于三坊七巷的王正均,则是一位20多岁就牺牲的地下工作者。他和聂曦同为吴石的副官和情报组成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生死纽带:</p><p class="ql-block">宫巷深处的年轻人王正均与吴石的关系并非普通的上下级。他是吴石前副官聂曦的邻居兼好友,通过聂曦引荐成为吴石信任的助手。这种基于地缘和亲缘的纽带,让蒋介石深感不安。吴石案后,国民党内部发现,渗透已深入核心圈层:一个国防部参谋次长竟是地下工作者,连他身边的年轻副官也可能是“组织的人”。1949年春节,吴石回榕担任“绥靖公署副主任”。由于官邸尚未安排,经其副官聂曦联络,吴石携家眷住进福州三坊七巷之宫巷22号绛雪山房。在这条充满福州人文气息的巷弄里,王正均开始了他的使命。他不仅为吴石收集情报,更负责传递由陈宝仓绘制成表格的台湾驻军部署及沿海防御工事图等重要情报,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剧中,当吴石决定赴台时,说了一句让万千网友泪崩的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p><p class="ql-block">伴随着1949年8月16日吴石离开福州的飞机轰鸣声,这位前往“虎穴”的英雄,真的一去不回了。而王正均,也跟随他走向了不归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忠诚与背叛:</p><p class="ql-block">情报网的崩溃1950年初,台湾隐蔽战线的局势急转直下。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后叛变,在72小时内供出400多名党员。特务按图索骥,最终导致1843人被捕、1120人被判处死刑或长期监禁。</p><p class="ql-block"> 吴石所在的“东海情报组”正是其中关键一环,他们传递的舟山群岛兵力部署图,直接加速了解放军攻占舟山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蔡孝乾的叛变方式令人唏嘘——他第一次被捕后逃脱,竟因为馋嘴进城吃牛排再次被抓,这次彻底叛变。记事本里“吴次长”三个字把特务引向了吴石。3月1日,吴石被捕。随后,朱谌之(吴石的联络人)、王璧奎(吴石妻)、聂曦、陈宝仓等人相继被捕。吴石案在台受牵连者超过200人。</p><p class="ql-block"> 在吴石家中,特务搜出了地图、通行证草稿,连带着陈宝仓画的舟山部署图,全都成了“铁证”。台当局后来也承认,“吴石懂得情报的要次,特别注重数字、图表,使朱小姐转送过去的资料,都对中共具有极大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铁狱丹心:</p><p class="ql-block">酷刑下的沉默</p><p class="ql-block">王正均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皮鞭棍棒,始终以“不知道”回应。</p><p class="ql-block">甚至有人劝他,你又不是主谋,低头认个错,兴许还能活。但他始终不吭声。保密局二处处长谷正文亲自审讯,一开始许以重利:聂曦能保上校军衔,王正均能升官,还给台北洋房和金条。后来由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组成的审判组,曾联名向蒋介石陈情,想给吴石等人留条活路,结果被蒋介石震怒记过,还批了“审判不公”。特务见软的不行就动刑。王正均胳膊被打折,也只说“我无言可诉”。在绝笔信中,他再次写下这五个字。“我无言可诉”——这短短五个字,成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白。</p><p class="ql-block">与王正均相比,聂曦的刑讯更为残酷。他被绑在老虎凳上,膝盖垫了七块砖,昏死四次,醒来只要求“给我支烟”,烟点着了直接喷向审讯官。谷正文的审讯记录里曾提过聂曦有求生意愿,可这或许是酷刑下的短暂流露,刑场上的他半点没露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5 双重标准:</p><p class="ql-block">政治表演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10日下午,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人被押往马场町刑场。天空下着小雨。台湾媒体拍的照片里,聂曦穿白衬衫塞进军裤,嘴角挂着笑,像赴约而非赴死。枪声响起,33岁的他身中七弹倒下,眼睛始终没闭上。然而,悲剧并未结束。吴石牺牲后两个月,1950年8月10日,王正均和林志森被拖到刑场枪决。最年轻的王正均,才26岁。</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王济甫、方克华这些人判了刑就没事了,唯独王正均和林志森,硬是被拖到8月10日枪决。6月刚杀完一批,两个月后再补两枪。蒋介石那边显然不只是为了杀鸡儆猴。</p><p class="ql-block">吴石的情报能力太强了,金厦战役、西南行动、海东青计划,处处都有他的影子。连318师起义前他出现过一次,都被记进了怀疑名单。</p><p class="ql-block">王正均的处决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蒋介石需要通过他传递一个信号:“只要是吴石身边的人,无论是否招供,结局都是死。”这种株连逻辑在1950年代的台湾屡见不鲜。吴石案牵连逾200人,其中空军上校王济甫等多人被判刑,而王正均和林志森则被选中成为“震慑样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6 工具价值</p><p class="ql-block">谷正文与王正均的生死对比</p><p class="ql-block">对比谷正文的存活,更显这一逻辑的功利性。谷正文因策反蔡孝乾、摧毁地下党组织有功,被蒋经国视为“以恶制恶”的利刃。而王正均作为“小透明”,其死亡代价远低于留着他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对工具价值的冷酷权衡,成为白色恐怖时期的生存法则。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王正均最初并未被判处死刑。</p><p class="ql-block">审判官蒋鼎文、韩德勤、刘咏尧(歌手刘若英的爷爷)组成的审判组,曾联名向蒋介石陈情。第一次审判中,王正均等人只被判了八年。蒋介石不同意,换黄埔一期出身的彭善再审,这次判了王正均十五年。彭善怕蒋介石不满,又改成无期徒刑。可蒋介石阅后,亲笔改成死刑。王正均就义前,镇定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家人的牵挂,却只字不提自己秘密从事情报工作的真实身份。这位26岁的年轻人,用沉默守护了秘密,也用沉默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 迟来的荣光:</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尘埃到英雄铭记</p><p class="ql-block">王正均牺牲后,他的故事几乎被历史轻轻带过。但在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统一之愿》群雕静静矗立。吴石执缰在前,王正均紧随其后,聂曦手持望远镜远眺——三位福州籍隐蔽战线英雄的目光,穿越时空,依然坚定。这座在吴石牺牲75周年落成的雕塑,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王正均的烈士身份确认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烈士身份是在2011年才被批准,很多在台湾牺牲的烈士都是2000年以后才批准的。王正均牺牲61年后,骨灰才从台湾迁回福州,2011年安葬故土。</p><p class="ql-block">而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吴石与何遂的铜像并肩而立,神情坚毅,仿佛仍在注视前方的征途。</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每年这里都会举办纪念活动,邀请英烈后人、市民和学生一同重温英烈事迹。那些曾经隐姓埋名的英雄,如今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坐标。“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p><p class="ql-block"> 英雄广场纪念碑上的这段话,正是这些隐蔽战线英雄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他们不求闻达,不慕荣利,在最黑暗的角落坚守最光明的心,在最危险的境地展现最坚定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吳将军及家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p> <p class="ql-block">本文根据:</p><p class="ql-block">网络文章及图片整理</p><p class="ql-block">以纪念吴石将军</p><p class="ql-block">及隐蔽战线的英烈们</p><p class="ql-block"> ——紫塞山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