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师随笔 书香润心 教育铸魂—鲁家沟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第三十八期

鲁家沟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学记》有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者匠心 ,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师者如光,微以致远。</p><p class="ql-block"> 鲁家沟幼儿园的教师们践行教育家精神,做至善谦美的教师。好读书乐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在书中获得快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用坚守读懂教育家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鲁家沟幼儿园 骆海梅</p> <p class="ql-block">  品读成尚荣先生《教育家精神 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总能引发深沉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其书,悟其理,思其人是一种感受;见其人,听其讲,读其书更是另一种感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先生说, 教育家就是“以教育为家,以国为家”的人。以教育为家,意味着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终生的事业。 </p><p class="ql-block"> 谈教育家精神,马相伯捐产办学的赤诚、杨佳盲后执教的执着,瞬间勾起了我扎根农村教育的万千思绪。作为在农村坚守25载的基层教育者,那些关于“小我”与“大我”的答案,都藏在日复一日的讲台时光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1年第一次踏上乡村讲台,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全能选手”。小学十年,语文的字母拼音和汉字书写、数学的加减乘除、音乐的简谱音符、体育的跑跳技巧,哪里缺人我就顶哪里。那个时候,农村九年制学校师资紧,小学部的老师上几个课头是常事,经常在跨学科教学。因为我们是幼师毕业,没有教初中的本事,小学的什么学科缺人,就代什么学科。光是教案,就要手写好几本。学生的作业更是一摞又一摞,什么大楷、美术、周记、作文,总之样数很多。好在那个时候年轻,不知道喊苦喊累。</p> <p class="ql-block">  十年后转岗幼教,我又成了孩子们的“全天候守护者”。从帮留守儿童穿好外套,到教他们唱第一首儿歌;从设计启蒙游戏,到安抚哭闹的小家伙,细碎的日常里藏着数不清的忙碌。有人问我累不累?其实只要接手了工作,不做到位心里就发慌——这或许就是教育者的“职业病”吧。教案书写一笔一划,材料整理一丝不苟,已经成了习惯。</p><p class="ql-block"> 25年来,加班加点早成生活标配。多少个夜晚,办公室的灯光陪着我批改作业、整理教案;多少个周末,放弃休息去准备一些零零碎碎的检查材料、参加培训,不一而足。农村教育条件有限,待遇也很平凡,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所有辛苦都成了值得。</p><p class="ql-block"> 成先生说,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以教育为家,以国家为家”。于我而言,就是把每节课教好,把每个孩子护好,在乡野间播撒知识的种子。我们没有惊天壮举,但能以微光点亮农村孩子的梦想,便是对“大我”最实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25载春秋流转,乡野的风见证了我的坚守。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守在这方讲台,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平凡坚守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别错过中班孩子的“提问时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鲁家沟幼儿园 何瑶</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有句话让我记了很久:“教育的智慧,在于倾听孩子的问题。”这周在中班,我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户外活动时,小宇突然拉住我,指着天空问:“老师,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下意识想答“因为云很轻”,可话到嘴边又想起书里说的“别用标准答案堵住孩子的好奇”。于是我蹲下来反问:“你觉得云像什么呀?”他眼睛一亮:“像棉花糖!”“那棉花糖拿在手里会掉吗?”“会软掉,但不会掉下来!”他自己念叨着,又跑去拉其他小朋友一起观察。</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科学课上,我特意带了棉花和透明杯,和孩子们一起做“模拟云朵”的小实验。看着他们凑在杯口,惊喜地喊“云真的飘起来了”,我忽然明白:中班孩子的提问,从来不是要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在邀请我们陪他们探索世界。</p><p class="ql-block"> 以前总怕答不出孩子的问题,现在才知道,比起“知道答案”,更重要的是带着他们一起找答案。这本书教会我,当好中班老师,不用做无所不知的“专家”,只需做愿意陪孩子追着问题跑的“伙伴”——那些叽叽喳喳的提问声里,藏着他们最珍贵的求知欲,可不能轻易错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我们每个老师终其一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择一事,终一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有繁星,沐光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有暖阳,岁月情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有微光,筑梦远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姚雅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骆海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