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宣传画

巴林闲人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阳光洒在稻田上,金黄的稻穗随风轻摇,像是大地在微笑。我沿着田埂慢慢走着,远处传来一阵欢笑声。一群村民正围在一起庆祝丰收,有人拿着镰刀,有人吹着笛子,还有孩子蹦跳着把稻谷抛向空中。他们的衣服洗得发白,却穿出了最真实的体面。那一刻,劳动不只是生计,更成了节日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走进一户人家,屋里暖意融融。他们招呼我坐下,桌上摆着粗瓷茶碗和几碟点心,一群人围坐着聊天,笑声不断。墙上贴着手绘的花鸟图,木柜上放着铜壶,角落里还蹲着一只打盹的猫。没有人说话多大声,但每一句都透着亲近。这种热闹不喧嚣,像一锅慢炖的粥,温温地暖到心底。</p> <p class="ql-block">路过村口的宣传栏时,我停下了脚步。一群人正站在红旗前,手里举着红皮书,脸上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坚定。那个年代的人似乎总有一种信念,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誓言一样庄重。他们不谈风月,只说理想;不追名利,只信团结。我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忽然觉得,那红色不只是颜色,更是一种心跳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在山路上遇见几位下乡的青年,穿着厚实的棉衣,背着行囊,边走边唱。他们说要去山那边的生产队,和农民一起干活。天边晚霞铺开,田野与远山连成一片,仿佛整个天地都在为他们让路。他们笑着告诉我:“工农兵结合,才是真正的力量。”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那一刻,我信了他们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来到一处晒谷场,看见一位戴草帽的老农站在石台上讲话。他手势生动,声音洪亮,周围坐满了人,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山峦静静环抱着村庄,田里刚收完的稻茬还留着阳光的味道。他说:“文化不能只在城里转,得走进田里,种进心里。”我坐在人群后面,听着这朴素的宣讲,竟觉得比任何演讲都动人。</p> <p class="ql-block">在梯田边的小村,我见到了她——一位穿橙衣蓝裤的妇女,站在人群中央,举手发言。她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安静听着。有人点头,有人记笔记,孩子们蹲在边上玩泥巴,也不吵闹。这里没有麦克风,没有讲稿,可她的每一句话都像种子,落进泥土里,等着发芽。</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一位穿军装的男子正在讲话。人们坐在地上,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拿着本子。他讲得很慢,生怕有人听不懂。窗外是老屋和梧桐树,屋内却像燃着一团火。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深入群众”——不是走形式,而是把心放低,让声音落地。</p> <p class="ql-block">夜里,我路过一处宣传墙,灯光下站着一位穿绿军装的女子,手里提着一盏红灯。墙上有字:“做人要这样做。”另一行写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她不是在表演,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座小小的灯塔。我问她站了多久,她笑着说:“只要有人看得见,就不算白站。”</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爬上山坡,看见一位红衣女子站在高处,高举右手,身后是一群目光坚定的人。蓝天白云下,她的身影格外醒目。她像是在号召,又像是在宣誓。风从山谷吹过,红旗猎猎作响。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引领”——不是走在前面,而是让所有人看见方向。</p> <p class="ql-block">走进工厂区,机器轰鸣,一位穿绿外套的女子正高举手臂,像是在欢迎谁。她脖子上围着白毛巾,笑容灿烂。背景是高耸的起重机和烟囱,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挥手,有的鼓掌。墙上的大字写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我站在门口,看着这热气腾腾的场面,仿佛听见了时代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村头的墙上,有人正在刷标语:“让社会主义新文艺占领舞台。”一位穿绿外套的男子拿着书,在人群前宣讲。人们围拢过来,像等着一场春雨。文艺不只是唱戏画画,它还能唤醒沉睡的土地,点燃沉默的心。</p> <p class="ql-block">节日那天,全村人都出来了。孩子们戴着红领巾,高举双手欢呼。红横幅上写着:“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色彩浓烈得像要溢出来。我牵着一个小孩的手,问他开心吗?他用力点头:“今天 everybody 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庆典继续着,军装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欢呼声此起彼伏,底下的标语一遍遍重复着那句誓言。我不再觉得这些话空洞,因为在这些人眼里,它们是光,是路,是明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一群人聚在一起,手持红旗,高声歌唱。花开了,山绿了,他们的声音飞向远方。中间那位举旗的男子,笑得像个孩子。我忽然明白,团结不是口号,是当风吹来时,所有人站在一起,谁也不退后一步。</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中央,毛泽东的头像挂在红底白圈中,庄重而亲切。人们手持红旗,静静肃立。二十五条春秋过去,那篇讲话仍像火种,点燃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我低头看自己的影子,也融进了这片红色的光里。</p> <p class="ql-block">山前广场上,人们穿着军装、传统服饰,高举拳头,宣誓般喊出心中的信念。有人拿旗,有人握拳,眼神里没有犹豫。那是一种我久违的力量——纯粹,炽热,不为名利,只为信仰。</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我遇见一位女子,背着红灯笼走在梯田间。她步伐轻快,笑容温暖。灯笼映着晚霞,像一颗跳动的心。她说这是去给夜校的孩子们照明。我问累不累,她摇头:“有光的地方,就不累。”</p> <p class="ql-block">电影院前,海报上写着“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人们排着队进场,脸上带着期待。红色大字在墙上闪耀,演员们在画中定格。文艺在这里不是消遣,而是一场精神的集会,一次灵魂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纪念展上,一本红书静静躺在展台中央,封面写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背景是1942到1972的年轮,像一条时间的河。人们驻足观看,有人低声念出段落。我站在一旁,听见了历史的回响——原来有些话,真的能穿越岁月。</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人群如潮水般涌动。中央几位男子引领着大家,红旗如海,阳光如焰。巨大的红日挂在背景墙上,照得每个人脸上都发亮。那一刻,激动不是情绪,而是一种集体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一间老屋里,几张木桌拼在一起,人们围坐着读书。墙上挂着画像,桌上堆满笔记。一个孩子在地上爬,母亲一边哄一边记着要点。学习在这里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一种无声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工厂门口,一位工人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牌子,站在人群前。他不说豪言壮语,只讲自己怎么用理论解决生产难题。底下的人频频点头,像听懂了生活的密码。原来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也能长在车间的泥土里。</p> <p class="ql-block">野外的空地上,人们席地而坐,前面是个简易讲台。帐篷搭在一旁,树影斑驳。他们在学政策,也在交流经验。没有人催促,但每个人都认真听着。这种学习,不为考试,只为明天能干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在山海之间的坡地上,一群农民围坐在木桌旁,听一位穿粉衣蓝裙的女子讲解农技。桌上摊着书本和工具,旁边立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塔。阳光洒在每一张专注的脸上,仿佛连泥土都在吸收知识。</p> <p class="ql-block">屋内,缝纫机旁,一位红衣女子正讲解着布料裁剪的技巧。其他人围坐一圈,笔尖在本子上沙沙作响。窗外是寻常巷陌,屋内却流动着改变生活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两名战士在帐篷外借着煤油灯读书,书页翻动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可那光,却像火种,悄悄点燃了整片山野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一群女性围坐在桌边,有人捧书朗读,有人低头记笔记。她们的衣着不同,神情却一样专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觉醒从来不是一声惊雷,而是一盏灯,一册书,一群人,默默传递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