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突破口》——观后感

主持人-导演-制片人-静宇

<p class="ql-block">  电影《突破口》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语言,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片聚焦于1947年解放军某部为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豫西南地区发起的牵制作战。这场战役看似规模不大,却是整个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影片正是通过这一微观切口,展现了革命先辈的智慧与牺牲精神。</p><p class="ql-block"> 影片开篇即以一组充满年代感的黑白镜头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残破的城墙、斑驳的标语、泥泞的战壕,瞬间营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导演巧妙地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解放军指挥部的煤油灯泛着温暖的橘光,与敌军碉堡阴冷的青灰色调形成鲜明反差,这种视觉语言无声地传递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战场戏的拍摄手法,长镜头与手持摄影的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中,近距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英勇。</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张铁柱的形象塑造极具典型性。这个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连长,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却在实战中练就了过人的战术素养。影片通过几个细节生动展现了他的性格:在战前会议上用木棍在地上画简易地图布置战术;在总攻前夜为牺牲的战友默默点燃烟卷;突破防线时第一个跃出战壕却不忘回头拉战友一把。这些细节让一个血肉丰满的革命军人形象跃然银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敌军守将黄维国,影片没有将其简单脸谱化,而是通过他与副官的对话、查看家书等场景,展现了一个顽固却也不乏军人荣誉感的复杂形象。</p><p class="ql-block"> 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还原堪称教科书级别。不同于某些战争片的特效堆砌,《突破口》更注重战术细节的真实呈现:解放军的三三制进攻队形、步炮协同的节奏把控、爆破组的抵近作业,无不体现着军事顾问的专业功底。特别是总攻段落,从炮火准备到步兵冲锋,再到白刃战的切换行云流水,配以节奏渐强的交响乐,将观影情绪推向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战争残酷性的表现既不失真也不过度渲染,中弹倒地的战士、炸断的肢体、染血的绷带,这些克制的镜头语言反而更具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情感表达尤为动人。没有刻意煽情,却通过几个看似平常的场景直击人心:炊事班长老马在战壕里分发最后的口粮时,偷偷把自己的份额塞给伤员;通信员小山东牺牲前托战友转交的家书里,夹着给未见面的孩子准备的拨浪鼓;当地老乡组成的担架队冒着炮火抢救伤员,老大娘用嫁妆布为烈士裹尸...这些散落在战争缝隙中的人性光辉,构成了影片最打动人心的记忆点。特别是结尾处,活下来的战士们在晨曦中列队报数,为牺牲的战友保留位置的场景,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突破口》在历史还原方面下足了功夫。从军服纽扣的样式到步枪的型号,从作战地图的标注到电报密码本的使用,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得到了军事历史专家的肯定。影片还还原了当时特有的"飞行会议"——指挥员骑着马到各阵地现场部署任务,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故事更具可信度。更难得的是,影片没有回避战争中的争议性决策,如为达成战略目的不得不付出的重大伤亡,这种不美化历史的创作态度尤为可贵。</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音乐设计独具匠心。主题旋律以铜管乐为主调,既庄严又充满行进感,与解放军攻势如潮的作战风格相得益彰。而在抒情段落,二胡与琵琶的运用又恰到好处地渲染出思乡之情。最精妙的是几处"声音留白"处理:炮击后的耳鸣音效、水下视角的沉闷枪声,这些创新性的声音设计极大增强了临场感。</p><p class="ql-block"> 作为主旋律电影,《突破口》在价值观传达上做到了润物无声。它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人物命运让观众自然领悟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当看到战士们用身体搭成人桥让突击队通过雷区,当听到"共产党员跟我上"的呐喊一次次响起,观众感受到的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影片结尾处,镜头从当年的战场缓缓拉升,叠化到今天繁荣的城市景象,这组蒙太奇不仅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更暗示着"突破口"精神的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突破口》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战争片的局限,既展现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又刻画了鲜活的个体生命;既还原了残酷的战争场景,又发掘了温暖的人性光辉;既完成了革命历史教育功能,又提供了高水准的艺术享受。这部影片提醒着我们:历史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数字和结论,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与牺牲编织而成的壮丽画卷。在享受和平阳光的今天,回望那个需要"突破口"的年代,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那种在绝境中寻找光明的勇气与智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