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文明传承,智慧人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以文化物,依文洞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以文明心,依文见性!</font></div> 赵宗瑞老师简介<br>赵宗瑞老师,医生,内科主任医师。1987年开始从事临床工作,曾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培训师,青少年心灵健康高级导师,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国学养生导师,国学高级讲师;全民健康促进工程首席健康顾问。人权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高级心理咨询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健康高级导师、青少年网络心理导师国家养生导师,国学高级讲师《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教育体系创始人。《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教育体系创立人。目前已发布的视频讲座有《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系列一基础篇33集、系列二 提升篇56集;《赵宗瑞讲健康》系列四个专辑:(1)总论篇10集(2)医生篇12集(3)教师篇12集(4)家长篇12集;《学生立志文》系列讲座:(1)《全球诵读学生立志文现场直播》、(2)《学生立志班讲座》8集等;《全民健康高级研修讲座》系列:《夫妻篇》《老人篇》及全国部分地区讲座专辑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智慧人生:智慧经商,造福一方</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选传统文化与身心健康《基础篇》第31讲</div> <div>授课地点:河南省安阳市</div>经商典范举例<br>商圣范蠡的 “三散其财”范蠡(春秋时期人物,被誉为 “商圣”“财神”)的经商逻辑,核心是 “以经商为载体,教化一方、造福百姓”:经商准则公平交易、物美价廉、诚信经营,不追求暴利,恪守 “助人” 本质(如 “运输稀缺物资、流通过剩商品” 解决大众需求)。核心实践:三散其财范蠡三次经商成为 “当地首富”,每次积累财富后,便召集百姓 “听课学习(内容为做人道理:孝敬父母、帮助他人、拾金不昧等)”,随后将钱全部分给百姓,再从头创业。三次循环后,当地实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民风,范蠡也通过 “经商 + 教化” 实现了 “治理一方、改善民风” 的人生抱负(其最初理想是 “辅佐君主、教化百姓”,因越王不信任而转向经商)。智慧延伸范蠡曾在 “丰收年低价囤粮,灾年平价售粮”—— 既避免 “粮商哄抬物价导致百姓饿死”,又通过 “平价售粮” 抑制当地高粮价,实现市场平衡,体现 “经商需有智慧,兼顾盈利与社会责任”。 范蠡简介<br>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 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 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 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王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在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隐居经商,留下许多传说、遗迹,今河南省卢氏县有范里镇、范蠡湖 。后定居于陶邑(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2]。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著《范蠡》兵法二篇,《计然篇》、《卢氏本草经》等书,今佚。 <b>功成身退</b><br>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br>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br>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br> <b>经商致富</b><br>定陶古称陶丘,简称陶。陶远古为尧舜故都,周时为曹国都城。据《史记》记载: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后,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遂在此定居经商,号“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定陶”之名缘此而得。<br>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br> 范蠡为何选择在陶邑(今山东菏泽定陶区)定居经商呢?就像他当初选择越国成就霸业一样,在这里又一次显现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范蠡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商品交易十分活跃。陶邑处于中原腹地,再加上水陆兼备、四通八达交通条件,自然成为全国各地商品交换的必经之地。在陆路交通方面,陶为午道之所在。所谓“午道”,按照东汉郑玄的解释:“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其实,促进陶邑繁荣的交通道路,不仅有陆上的,更有水上的。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开凿了沟通济水与泗水的运河,即菏水。菏水的开凿使当时所谓的四读,即江、淮、河、济,得以互相联系起来,使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道交通联结成网,陶处于菏水和济水会合的地方,也就正处在这个水道交通网的枢纽。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交易,当时北方的畜产品,南方的羽毛、象牙、颜料,西方的皮革、毛织物、牦牛尾,东方的丝织品、鱼、盐等,都可以在这里买到,陶邑很快发展成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当时成为一方经济中心的经济都会很多,唯独陶称“天下之中”,可见陶邑的繁荣程度。所谓“天下之中”,不仅是区域经济中心,更是包括当时诸侯各国在内的经济中心,即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可以说是陶邑的繁荣成就了朱公事业,而陶朱公的定居使“定陶”更加扬名。 <br>期间,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经商,因事杀了人,被判处死刑。范蠡想要救他,就把千镒黄金装进陶罐,用牛车装载,打算派小儿子前去营救,因为他觉得小儿子不吝惜钱财。大儿子却坚决请求自己去,范蠡没有办法,只好派他前往。结果营救失败,大儿子带回来的竟是二儿子的尸体。<br>蠡既失次子,亦丧营商之志,且年逾古稀,隐退之念遂生,欲觅一处山明水秀、民风敦厚之地而居,突然想起自己青年时期耕读砺志的虢邑莘川(今河南省卢氏县)正是一绝佳之地,于是把生意委托于长子,携西施及幼子(西施所出)溯黄河而上,经汴梁、过郑州,至洛阳,复沿洛水西行,历宜阳、穿洛宁、越十八盘,再抵虢邑之莘川村(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登高一眺,见一泓碧水,澄澈若镜,涟漪轻漾,景致殊美。入村,则见集市熙来攘往,贾肆繁兴,井井有条,民皆勤朴淳厚,热情友善。范蠡心有所感,营商之念复萌,遂与夫人、幼子商酌,决计栖居此地,再启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