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古代勤廉人物之(62)韩睿

画乡木水

<p class="ql-block">鄠邑古代勤廉人物之(62)</p><p class="ql-block">仁义宽厚、严明刚断的名宦——韩睿</p><p class="ql-block"> /杨晓昌</p><p class="ql-block"> 韩睿,字子聪,河南陕州人。关于其出身,史料记载曾存差异:《民国鄠县志》《白水县志》称其为举人,而《陕州直隶州志》《陕县志》明确记载其为“贡生,鄠县知县”,后者考证更为准确,前两志所述当属误记。 </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韩睿赴任白水县知县。任上,他品行端方、宅心仁厚,待人以宽慈,处事尚平和,凡事依礼而行,不仅让县域内社会秩序井然,更赢得百姓真心归服。 ​ 在任期间他相继对原知县张三同创建的白水县衙、儒学、先师孔子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更重要的是他开凿水井,解决了百姓饮水问题,百姓深感其恩。</p><p class="ql-block"> 彼时白水县城地势高峻,百姓取水极为不便,解决饮水难题成为当务之急。</p><p class="ql-block"> 当时县城虽有两口井,却各有缺憾:其一为廉家井,地处城东南,所谓“此井不泄”,实则是水脉不旺、水量匮乏,每逢天旱便干涸见底,因无法持续供水,最终沦为“今不食”的废井;其二为张家井(又称东井),位于城东门外南侧,井水味涩略苦,被百姓俗称为“苦水井”,且井深达三百四十五尺,取水本就不易,苦涩水质更让其难以满足饮用需求。</p><p class="ql-block"> 为解民忧,韩睿亲自主持凿井事宜,遴选能工巧匠勘察选址,最终于城西门外北侧开凿“北井”。此井同样深三百四十五尺,却一举扭转此前困境——不仅水味甘甜,被称作“甜水井”,更彻底解决了遇旱干枯的问题,成为官民共赖的生命线。时任教谕宴文茂感其功绩,特作《惠民碑记》,碑石矗立在县北门外十字街旁,见证了这段惠民佳话。</p><p class="ql-block"> 而韩睿等人寻得甘泉的方法,在《白水县志》中亦有生动记载:当时选凿井地址,常于夜朗星稀之时,取十余只大盆盛满清水,分置各处,观察盆中星月倒影,倒影最大之处,便被认为地下必有甘泉,北井的选址便循此古法而来。 </p><p class="ql-block"> 后来韩睿因守丧离职,服丧期满后补任鄠县知县。此时他已年届六十,却依旧严明果决,执法刚正,境内无赖地痞无人敢冒犯,纷纷逃匿至终南山中,不敢再出来滋扰百姓,鄠县监狱也因此空置无用。凭借在两地的卓越政绩,韩睿均被列入名宦祠受后世祭祀,其生平事迹亦详载于《白水县志》《民国鄠县志》,为后人所敬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