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下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

潘希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九重阳节,单位组织我们这些退休老同志走进红色沃土——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以一场特殊的党性教育共庆佳节。山风拂面,岁月如歌,这座静卧于孟良崮下的小村,正以它厚重的红色血脉,低吟着一段段激荡人心的中国叙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高庄村,坐落于孙祖镇政府驻地南1.5公里处,深藏于沂蒙山区腹地,依偎在孟良崮苍翠的怀抱中。抗战烽火燃遍齐鲁大地之时,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与抗大一分校的常驻之地。1939年12月,徐向前司令员与政委朱瑞率部进驻此村,设立指挥中枢;1940年3月,徐向前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孙祖战斗。同年6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村中谱写出响彻全国的革命战歌《跟着共产党走》。如今,徐向前故居、抗大一分校旧址等多处红色遗迹仍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高庄村南山坡上的苍松翠柏间,一块黑色墓碑肃然静立,上书“沙洪同志骨灰安放处”。这行字,与远处镌刻着《跟着共产党走》歌词的纪念碑遥相呼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词作者沙洪,将生命最后的归宿留在了这首歌诞生的土地上,让信仰的旋律与沂蒙山水同频共振,永不消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的东高庄,春意初萌,战火未歇。20岁的青年沙洪,在抗大一分校“团瓢”旁,仅用十分钟便写下了“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的炽热诗句。他以笔为枪,将沂蒙军民对党的赤诚熔铸成71字的信仰宣言,与王久鸣的旋律交汇,点燃了一束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从开国大典30万军民的齐声高唱,到建党百年庆典的磅礴回响,这首诞生于山村的短歌,早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永远跟党走”的心灵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沙老晚年曾深情坦言:“这首歌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他选择魂归东高庄,正是这份赤子初心的延续。如今,他的墓碑与红歌纪念碑在青山绿树间相映生辉,宛如仍在低语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年轻人如何用文字点燃信仰的灯塔。每当晨光洒落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的旋律轻轻响起,便是对这位红色诗人最深沉的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沙洪同志原名王敦和,1920年4月12日生于安徽萧县。1937年12月投身革命,先后在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山东从事新闻报刊的编辑与领导工作,笔耕不辍,矢志不渝。他创作了大量革命歌词,尤以194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所作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王久鸣作曲)最为著名。这首歌传遍全国,历久弥新,至今仍在人们心中激荡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东高庄的青石板路,仿佛踏入一部流动的历史剧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舞台,每一道墙垣都藏着回声。《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正以最鲜活的方式上演——红色记忆与时代脉搏在此同频共振,历史的温度透过脚步悄然传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幕布的阻隔,声光电技术让老物件“开口说话”:在《抉择奔赴》展馆,抗大学员的影像在光影中凝视观众,仿佛在叩问灵魂——“你为何选择信仰?”;在《岁月拼图》展馆,《马背上的图书馆》《刘峰宜的书信》等故事娓娓道来,将烽火岁月的细节一一还原,令人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跟着共产党走》的旋律骤然响起,全场观众不约而同起立合唱。歌声穿越展馆,与村头红歌纪念碑上的字迹遥相呼应。这场演出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它让85年前诞生的信仰之歌有了具象的载体,让乡村振兴的当下与烽火年代的初心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离去时回望,青石板路上的余音仍在萦绕,这,或许就是最生动的“红色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高庄村沂蒙文献体验馆六厅“中国记忆”,是一场融合红色文化与前沿科技的沉浸式盛宴。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可感、可听、可触的鲜活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馆展演空间广阔,左右各近40平米的多媒体影像墙交相辉映,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多重感官,引领观众沉浸于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炮火轰鸣、战马嘶鸣、誓言铿锵,心绪随声影起伏跌宕,仿佛亲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跟着共产党走》的曲作者王久鸣,1937年投身革命,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研习音乐,将毕生创作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他以音符为武器,用旋律唤醒民众、鼓舞军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谱写出一曲曲激昂战歌,留下无数传世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久鸣最为人铭记的,是1940年6月与沙洪在东高庄村共同创作的《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这首歌经口口相传、手抄笔录,迅速传遍全国,成为进步青年奔赴前线的号角。1949年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响此曲,旋律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彻新中国诞生的黎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体验馆中,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与静止的图片,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变得鲜活可感。光影流转,声效交织,每一位参观者都在这场沉浸之旅中,完成了一次与红色精神的深度对话,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寻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东高庄,最动人的莫过于村民们的倾情演绎。他们并非专业演员,却带着对故土的深情与敬意,将“在战斗中学习”的峥嵘岁月演绎得真切滚烫。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带入历史现场的亲历者,心灵在那一刻与先辈共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高庄村民深情演唱《反对黄沙会》。这首歌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诞生于1940年。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初建,日寇、汉奸与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反动组织“黄沙会”,蛊惑群众,对抗抗日力量。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李林与阮若珊奉命创作此歌,曲调取自当地花鼓调,歌词由阮若珊执笔,直击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斗争形势发展,“黄沙会”被彻底瓦解。1940年8月中旬,李林与阮若珊对原曲进行改编,保留前两段旋律,将歌词转向抗日主题,更名为《沂蒙小调》。从此,这首源自斗争、生于民间的歌谣,化作沂蒙精神的象征,传唱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鲁中区党委副书记、解放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高克亭曾深情回忆:山东根据地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而东高庄,正是沂南红色版图的核心之一。走进东高庄,如同走进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展馆中的图片、文字与实物,生动再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让我们深切体悟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东高庄,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座矗立在沂蒙大地上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我们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