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称“广陵”,地处长江与中国大运河交汇处。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走进这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感受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在扬州的古城中心,有两座著名的楼阁,一座为文昌阁(图上),另一座为四望亭(图下),均为扬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中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是扬州府学建筑群中仅存的建筑,具有600多年历史。作为城市地标,其重檐攒尖顶结构与文运昌盛的寓意成为扬州文化符号。四望亭始建于南宋,八角飞檐、风铃装饰和过街亭结构兼具宋元建筑特色,是体验古城风貌的核心景点。 扬州被称为“运河第一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奠定了扬州作为运河原点城市的地位。隋炀帝时期进一步扩建运河,扬州成为南北漕运枢纽。作为文化纽带,大运河促进了扬州千年的繁荣,使其成为“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典型城市。<br> 从扬州古城东门出来,来到东关古渡,这是古运河畔的重要历史景点,始建于唐代(826年),明代称利津渡,清代改称东关古渡,曾是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现为大运河扬州段的核心观光区。<br> 从东关古渡上船,沿古运河,前往三湾公园。扬州古运河是整个中国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从东关古渡到三湾这一段运河,沿途分布着多处古迹与文化景观。普哈丁墓园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呈现阿拉伯和中国民族风格,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br> 游船行进在古老的运河上,沿途横跨着十多座造型各异、特色鲜明的桥梁,如解放桥、跃进桥、柳叶桥、剪影桥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运河上的独特风景线。 正在修缮中的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与大运河漕运历史紧密相连,兼具宗教文化与航运地标功能。它与北京通州燃灯塔、山东临清舍利宝塔、浙江杭州六合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2009年入选《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塔畔运河段为唐代鉴真东渡启航地及清代帝王南巡途经处。<br> 三湾是古运河扬州城南段的三道人工弯道,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为解决漕运搁浅问题而实施的“舍直改弯”水利工程。现已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其核心景观为剪影桥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br> 剪影桥以扬州剪纸和拉花艺术为设计灵感,融入现代悬索桥结构,桥体采用钢筋结构和“中国红”色调,造型对称镂空,展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桥梁的融合。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像是一部立体的大运河百科全书,静静地坐落在扬州三湾风景区 。它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及其团队所设计。主体建筑采用仿唐风格屋顶与大面积玻璃幕墙,通过钢构架实现屋檐起翘的飘逸感,远观如运河帆船。<br> 大运塔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建筑之一,位于古运河畔,为运河沿线最年轻的宝塔。该塔以唐塔风格设计,采用钢结构为主体。与文峰塔、天中塔形成“三塔映三湾”的运河文化景观轴线。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人工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修建邗沟),经隋、元等朝代大规模扩建,最终形成贯通南北的水运网络,被誉为“古代高铁”。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 中国大运河沿线,去过许多地方,南方走过大部分,北方只去过河南洛水以及天津杨柳青,特别是山东、河北的运河沿线,还未涉入。我想有朝一日,会将大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及标志性之地走到。 在中国大运河沿线有六个大运河博物馆,扬州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城市和核心枢纽,这里建起一个超大的博物馆,有十几个展厅,让人眼花缭乱。展厅分为常设展(如1号、2号、3号厅)、专题展(如4号世界运河城市、7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空间(如8号数字体验、13号密室逃脱),形成完整叙事体系。<br> 我主要聚焦于常设展(1号、2号、3号厅)以及专题展(7号厅)。1号展厅为世界文化遗产展厅,以大运河申遗的时间线为中心,从春秋时期的运河开端讲起,一直讲到隋唐、北宋等各个时期的大运河发展变迁。包含宋代汴河沉船残骸、清代《运河全图》原件及动态水利演示,展示了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号展厅为运河上的舟楫展厅,该展厅复原了23艘古代船只模型,并设有5D沙飞船模拟四季航行场景。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唐代画舫、宋代粮船等不同用途的船舶,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运河航运的繁荣以及它们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美好生活。 3号展厅为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这个展厅1:1复原唐宋元明清历代商街场景,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的模式,再现大运河沿线城镇的历史景观。<br> 7号展厅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介绍了很多运河两岸发展并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遗产,比如乐器、戏曲、木偶、纺织刺绣、年画、四时节令文化等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传统的博物馆不太一样,没有多少重量级文物。其核心特色在于通过创新展陈方式展现大运河文化,而非单纯依赖传统文物展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探索,每天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扬州热门文旅目的地。 离开大运河博物馆,打车前往扬州市博物馆,这里和大运河博物馆比起来,人很少。它位于邗江区,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简称“扬州双博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有馆藏文物达14万多件。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500多年建城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馆内设有城市故事厅、扬州八怪书画厅、馆藏明清书画厅、国宝厅、扬州古代雕刻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和一个临展厅计八个展厅,通过多元展陈手段系统呈现扬州特色文化。 运河文化: 作为大运河枢纽,扬州的盐商园林、淮扬菜等文化遗产至今保存完好。 鉴真东渡: 扬州是鉴真大师的故乡,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壮举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 古琴艺术: 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件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在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中,排名第一,专门用一个大厅展出。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是元代瓷器制品的代表作,现存世三件,分别存于扬州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和颐和园。三件当中扬州博物馆这件保存品相最好,无瑕疵且保存完整,器型最大、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气势磅礴,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是唐代长沙窑的典型器物,1974年出土于扬州唐城遗址,为禁止出境展出的国宝级文物。它印证了长沙窑瓷器通过隋唐大运河转运至扬州的历史路径,展现了唐代扬州港作为陶瓷集散地的功能。 西汉蝉形玉琀是汉代玉器艺术的杰出代表,1988年出土于邗江甘泉姚庄西汉木椁墓,是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br> <p class="ql-block">可惜扬州八怪书画厅没有开放。来到雕版印刷展厅,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国内唯一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2005年与扬州博物馆合并开放。馆藏以20余万片古籍雕版为核心,涵盖14世纪以来枣木、梨木版片及清代《全唐诗》初版等文物。<br></p> 雕版印刷技艺是扬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通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梨木、枣木等板材,经刷墨铺纸完成转印。雕版印刷始于隋代,唐代扬州已出现刻本实物,清代因官刻机构推动进入鼎盛期。扬州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的非遗。 在扬州诸多古街古巷中,东关街无疑是名号最响亮的那一个。它位于东关古渡古运河畔,曾是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利津古渡正是今天的东关古渡。有了码头就有了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东关街。 东关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来扬州不逛东关街等于白来,这条千年古街浓缩了半部扬州史。东关街以古建筑、古园林、古街巷、传统手工艺、老字号店铺以及传统美食而闻名。街区内有个园、汪氏小苑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 大运河沟通南北,汇聚各地食材与技艺,使扬州成为江南美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交汇地,促成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形成。 扬州有很多美食,东关街的南之缘是一家淮扬菜餐厅,其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装修融合了江南中式园林特色,营造出老扬州古宅的氛围。由于住在东关街附近,在南之缘两天的晚餐,品尝了淮扬经典美食,大煮干丝、红烧狮子头、盐水鹅以及招牌蟹黄汤包、扬州炒饭等。 扬州是和中国大运河关联最为紧密的城市,当年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以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大运河为扬州带来了持续千年的商贸与文化繁荣,运河文化孕育了扬州这座城市,推动扬州的发展,扬州为运河文化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