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见恨晚“古城*墙”

往事如风

<p class="ql-block">  襄阳城墙肇始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历经汉唐风烟、宋明风雨,屡经修葺,终成今日巍然之势。现存墙体主体为明代遗构,雄峙汉水之滨,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誉。2001年,荣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沧桑凝于砖石之间,一城风骨,尽诉“襄”见恨晚的厚重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临汉门,俗称小北门,乃襄阳古城六门之一,踞于古城中轴线北端城墙之上,因门朝汉江、俯瞰滔滔碧水而得名。门额内镌“北门锁钥”四字,铁画银钩,道尽其扼守江防、控引南北之战略要冲。城楼始建于唐,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六年知府周凯所重修,1988年落架大修,仍恪守原制,风貌如初。楼立拱券城门之上,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式砖木结构,兼具北方建筑之雄浑厚重与南方工艺之灵动飞扬。脊吻饰件皆采襄阳本土技艺,南北交融,气韵天成。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设垛墙,内筑女儿墙,西侧马道直通夫人城,登临其上,江风扑面,古城风云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南宋名将岳飞曾驻守此地,抗金御敌,忠魂激荡汉水之滨。今城墙上“岳”字铭砖犹存,字迹斑驳却气势凛然,成为无数游人驻足凭吊的网红打卡点。金庸先生笔下《射雕英雄传》更将襄阳守城之侠义精神传颂天下,刀光剑影间,一座城的忠勇与担当,跃然纸上,深入人心。襄阳,不止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侠骨柔肠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大军压境,襄阳危在旦夕。韩夫人(左将军朱序之母),挺身而出,率家中婢女与城中妇孺,在城西北角抢筑一道内城,力挽狂澜,终退敌锋。后人感其忠烈,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明初扩建子城,长24.6米,宽23.4米,石额高悬“夫人城”三字,铭记巾帼不让须眉之壮举。韩夫人乃我国历史上首位有确切记载的女性抗敌英雄,其锐身自任、保家卫国之精神,如星耀古道,光照千秋。后人诗赞:“如此金汤固,长存粉黛名”,诚非虚言。</p> <p class="ql-block">管家巷,深藏于襄阳古城墙之内,西接北街,全长约400米,曾是明清时期烟火缭绕、文韵悠长的老街巷,素有“半城烟火半城诗”之美誉。这里曾商贾云集,书声琅琅,承载着古城最真实的市井记忆。2023年,经精心改造,管家巷焕然新生,非遗展演、文创市集、仿古建筑交相辉映,成为集文化、休闲、美学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让旧时巷陌重燃诗意烟火。</p> <p class="ql-block">  今日襄阳,北街市井喧嚣,管家巷文创氤氲,一静一动,一古一新,完美诠释“半城烟火半城诗”的文旅意境。古城在保护中重生,在传承中创新,年接待游客逾800万人次,成为全国古城复兴的典范之作。每一块青砖都低语着历史,每一缕烟火都升腾着生机,让人不禁感叹:襄阳,真乃“襄”见恨晚之胜地。</p> <p class="ql-block">  北街古玩城,藏珍纳宝之地,古籍字画、瓷玉铜器、老物件琳琅满目,行走其间,仿佛穿越时光长廊。这里是收藏爱好者的乐园,也是触摸襄阳文脉的窗口。一物一故事,一店一乾坤,古玩城不仅延续着城市的记忆,更让传统文化在市井中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马王庙街东西横贯,东起北街,西至卉木林巷,长280米,宽仅四米,却蕴藏深厚文脉。清末已得此名,街南矗立省级文保单位——县学宫,原为襄阳五中校舍,书声虽远,文气未散。北侧民居错落,烟火人家,静守岁月。一条小街,半部教育史,承载着襄阳崇文重教的传统风骨。</p> <p class="ql-block">  单懋谦纪念馆静立城中,纪念清代重臣、襄阳籍名士单懋谦。其人清正廉明,官至协办大学士,为官数十载,始终恪守儒臣风范。纪念馆以史为镜,展其生平事迹与家国情怀,让后人于静默中感受一代贤臣的精神高度,亦为古城增添一份厚重的人文底色。</p> <p class="ql-block">  昭明台巍然耸立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萧统生于襄阳,主持编纂《昭明文选》,开中国文学总集之先河,泽被后世。此地初名“文选楼”,唐称“山南东道楼”,有李阳冰篆书石刻遗世;明代易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抗战期间楼毁台存,1973年台基塌陷,几近湮灭。1993年,襄阳市政府复建此楼,使文脉重光,胜迹再现。</p> <p class="ql-block">  昭明台以青砖筑台,气势恢宏,主体建筑通高34米,台基以石拱砌券,南北贯通,洞高4.5米,宽3.5米,如城中巨门,迎送千年风月。台顶中央建重檐庑殿顶楼阁,五间两层,高约15米,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四隅角楼对称而立,玲珑挺秀。整座建筑规模壮丽,被誉为“城中第一胜迹”,登临远眺,古城尽览,汉水如带,天地豁然——此地,正是襄阳千年文脉与城市灵魂的交汇之所。</p><p class="ql-block">(注:文字部分采用AI润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