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慰问 探寻养老的温暖密码

蓝天绿水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阳佳节,情暖如阳;心系寿星,敬意绵长——慰问百岁老人活动有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重阳节次日,秋阳杲杲,遍洒佛坪县的山川大地,为这座宁静的小山城镀上了一层暖金。作为佛坪县老年学学会的一员,我怀着对百岁长者的敬重与牵挂,跟随学会会长祝国安,踏上了慰问百岁老人的温暖之旅。这不仅是一次寻常的探访,更是一场对养老意义与方式的深度探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行4人先后走访了三位百岁老人。前两位分别是102岁、105岁的老者,均在家中由后辈悉心照料。踏入家门,温馨的家庭氛围扑面而来,后辈们的孝顺与关怀溢于言表。然而与老人交流间,我敏锐察觉到,他们的精神状态虽平和淡然,却少了几分灵动与活力。岁月在脸庞刻下深深皱纹,眼神中满是历经沧桑后的沉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我们前往位于长角坝镇的县敬老院,探望106岁的周成学老人。敬老院环境整洁有序,工作人员热情周到。见到周老时,他正坐在院中晒太阳,身着干净整洁的衣裳,身上毫无年迈之人常见的异味。据院长介绍,周老无直系亲属,长期居住在敬老院,生活起居全由国家保障,工作人员严格按规范流程悉心照料。去年,周老曾住院进入重症监护室数日,如今却无需搀扶便能行走,生活尚能自理。与前两位居家养老的老人相比,周老的精神与身体状态明显更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鲜明的对比,如一颗石子投入静湖,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不禁沉思:除了老人自身的体质差异,照护方式是否存在不同?居家由后辈亲自照料,是否真的优于敬老院的集中养老?儿孙们能否如敬老院工作人员般,给予老人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护?生活上,又能否达到集中养老那般科学合理的饮食调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事实上,现实往往与固有认知存在偏差。最新研究显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平均寿命比居家养老者延长3年,这无疑印证了机构养老在专业照护上的显著优势。在养老院,老人们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护理服务,从日常健康监测到疾病预防治疗,都有专业医护人员保驾护航;同时,规律的作息安排与丰富的社交活动,也为身心健康筑牢了根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们也需正视部分老人反映的养老院生活单调、情感缺失等问题。在这里,老人们的基本生活虽有保障,却可能因缺乏家庭氛围而倍感孤独。固定的环境与人群、有限的外界交流,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与失落感;加之工作人员精力有限,也难以给予每位老人充足的情感关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集中养老毫无优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服务优化与模式创新,集中养老的短板正逐步补齐。不少养老院引入社工师、营养师等专业人才,社工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精神需求,营养师依据身体状况与口味偏好定制科学饮食计划;同时,养老院加强与社区、家庭的互动,鼓励家属常来探望,让老人们始终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院的可持续发展确实面临多重挑战。运营质效待提升是首要问题:农村敬老院服务理念滞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依赖政府购买,而老年人主动消费意愿不足,导致部分机构运营艰难,甚至不得不削减服务项目与人员配置,影响服务质量。专业人才短缺同样亟待解决: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多以医疗护理为主,缺乏社工师、营养师等专业力量,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待遇偏低的问题,难以满足老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服务供给单一、城乡资源分配不均也不容忽视——多数机构以基础生活照料为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专业服务匮乏,农村养老院设施简陋、服务有限,城市养老院则常面临供不应求的困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坚信,通过政策优化与模式创新,这些挑战终将得到有效应对。推进医养融合与综合服务模式,能提升公办机构运营活力,支持民办机构可持续发展,让老人们在养老院就能享受便捷医疗保障,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与资源整合,优化城乡设施布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功能复用,可让养老资源配置更合理,惠及更多老人。而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创新,逐步缓解供需矛盾,才能让养老服务真正贴近老人的实际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重阳慰问,既是一段温暖的旅程,更是一次对养老事业的深刻反思。我深切体会到,养老不仅要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诉求。居家养老与集中养老各有优劣,不能简单判定孰优孰劣,唯有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才能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我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对养老事业的关注与付出: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企业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为老人们提供了各类服务与帮助。作为老年学学会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养老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要广泛宣传养老知识,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认知与重视;更要多组织各类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养老事业必将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壮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终将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鲜明亮点,让每位老人都能在晚年生活中收获幸福与尊严。让我们携手同行,为构建更加美好的养老社会而不懈奋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