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第十三章 年轮

徐老师

<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徐剑强</p><p class="ql-block">昵称:徐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5993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 年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5年11月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渡轮仍在晨雾中规律往返,尖沙咀的霓虹与中环的写字楼灯光昼夜交替,只是空气中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焦灼。《中英联合声明》生效已逾一年,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这个被海风滋养了百余年的城市,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回归”并非遥远的政治名词,而是正在渗入日常生活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晨六点半,上环德辅道西的“陈记海味铺”准时拉开铁闸。老板陈添寿用粗糙的手掌掸了掸柜台前的玻璃,镜面映出他花白的鬓角和眼角的细纹。这位62岁的老人从父亲手中接过铺子时,香港还在港英政府的管治下平稳运转,如今他每天打开收音机,最先收听的不再是股市行情,而是基本法起草的相关报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爸,今日要不要多进些干鲍?街坊说近期好多人在囤货。”儿子陈子明推着装满货箱的手推车进来,额头上渗着汗珠。他刚三十出头,西装内袋里揣着一张刚办好的加拿大签证,“昨日张伯的儿子已经举家移民了,说趁现在政策宽松,早走早安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添寿眉头一皱,拿起计算器敲了几下:“囤什么囤?香港人吃海味吃了几代,难道回归了就不吃了?”他伸手翻开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几十年的生意往来,“我16岁跟着你爷爷去码头进货,日军占领时都没怕过,现在中英两国白纸黑字签了协议,还能差到哪里去?”话虽如此,他夜里总忍不住摩挲着抽屉里那张1945年香港重光时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父亲站在海味铺前,笑容和如今的他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熟客李太提着菜篮走进来,语气急切:“添寿叔,给我来两斤花胶,最好的那种!”她一边付钱,一边忍不住抱怨,“我先生昨晚通宵查移民资料,说担心回归后资产不安全,非要移民澳洲。可我舍不得这里的街坊邻居,孙子还在念幼儿园,哪能说走就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添寿麻利地用草纸包好花胶,递过去时安慰道:“李太,别听风就是雨。基本法里写了,香港的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你的资产、孙子的学业,都会有保障的。”他指了指墙上贴的《中英联合声明》剪报,那是他特意从《大公报》上剪下来的,“你看,中央政府说了,马照跑、舞照跳,做生意的还能继续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太接过花胶,眼神却有些迷茫:“话是这么说,可谁知道十几年后会怎么样?我先生公司里好多同事都在移民,有的甚至放弃了高管职位,就怕政策变了吃亏。”她叹了口气,转身融入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背影里满是犹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午十点,中环汇丰银行大厦的会议室里,38岁的律师周启文正对着一群香港企业家解读基本法草案。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金丝眼镜,语速沉稳有力。作为香港法律界的青年才俊,他放弃了英国的执业资格,特意回到香港参与过渡期的法律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位请放心,基本法草案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体系除与基本法相抵触者外,一律保留。”周启文指着投影幕上的条文,语气坚定,“我们之所以要积极参与起草工作,就是要把香港市民的诉求和担忧写进法律,让回归后的香港既有稳定,又有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台下坐着的地产商林振邦却皱着眉,手指不停地敲击桌面。他今年50岁,靠着改革开放后的几次土地交易发家,名下的产业遍布港九新界。“周律师,话虽动听,但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他站起身,声音洪亮,“我们做生意的最看重确定性,现在内地的政策变化快,谁能保证十几年后不会变?我已经把一半的资产转移到了海外,要是情况不对,全家随时可以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旁边做电子产品出口的陈慧敏立刻反驳:“林先生,你这就太悲观了。”这位35岁的女企业家穿着干练的职业装,眼神明亮,“我这几年一直在和内地合作,内地的市场越来越大,政策也越来越规范。回归后,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优势只会更大。我不仅没移民,还打算在深圳开分厂,趁着过渡期抢占先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里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留港观望”,一派坚持“向外迁移”,还有些人则抱着“两边下注”的心态。周启文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心里感慨万千。他想起三个月前去北京参加基本法起草会议时,一位内地官员说的话:“香港回归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需要港人自己当家作主,共同守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旺角的一家茶餐厅里,几个年轻人正围着收音机听新闻。19岁的大学生黄志豪关掉收音机,激动地对朋友们说:“听到了吗?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已经收到了上千条市民意见,我们学校也组织了讨论,大家都在为回归后的香港出谋划策。”他戴着眼镜,脸上满是憧憬,“我打算毕业后去内地读研,学好普通话,将来为两地的交流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的同学李伟却撇了撇嘴,喝了一口冻柠茶:“志豪,你太理想化了。回归后,香港的教育、文化都会变,到时候我们可能连英文都不能多说了。我爸妈已经帮我申请了美国的大学,明年毕业后就走,不在这里冒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旁边做快递员的阿强插嘴道:“我倒觉得无所谓,不管谁管治,我们普通人只要能赚钱养家就行。”他今年28岁,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我没什么文化,也没多少钱移民,不如踏踏实实地干活。这几年香港的物价越来越高,要是回归后能和内地加强合作,物价说不定能降下来,对我们打工仔来说也是好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茶餐厅的老板王伯端着餐盘走过来,笑着说:“年轻人,别想太多。香港经历了这么多风浪,每次都能挺过来。”他今年65岁,经历过日军占领、战后重建、经济腾飞,“我年轻时也担心过时局变化,但日子总要过下去。回归是国家大事,我们普通人改变不了什么,不如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看过渡期的变化再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一艘艘货轮正缓缓驶入港口,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陈添寿关了海味铺的门,沿着海边散步。他看到远处的尖沙咀钟楼,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来这里看船,如今钟楼依旧,只是船上的旗帜多了许多内地的标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周启文正和妻子带着女儿在海边玩耍。女儿拿着风车,笑着跑在前面,妻子温柔地说:“今天会议开得怎么样?是不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周启文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慢慢来,港人对回归的担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需要时间去化解。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多沟通、多了解,一定能找到共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看着女儿欢快的身影,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回归后的香港能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香港电台的新闻节目准时开播,主播用平稳的语气播报:“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今日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据悉,截至目前,委员会已收到来自香港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超过五千条,充分体现了港人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添寿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听着新闻,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记下关键信息。他打算明天把这些信息告诉店里的顾客,让大家少一些担忧,多一些信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振邦在自家的豪宅里,看着窗外的城市夜景,对着电话那头的海外代理人说:“再把一部分资金转到瑞士银行,动作快一点,别拖。”挂了电话,他走到书房,看着墙上挂着的香港地图,眼神复杂。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早已把香港当成了自己的家,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让他选择了避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慧敏则在办公室里加班,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合作方案,越看越有信心。她给深圳的合作伙伴发了一封邮件,写道:“期待与你携手,共创回归后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深夜的香港,依旧灯火通明。渡轮在维多利亚港上穿梭,汽车在街道上奔流,人们在睡梦中期待着、担忧着、憧憬着。基本法的起草还在继续,移民的浪潮时起时伏,经济的发展从未停歇。香港这座城市,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正用自己的韧性和包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1985年11月的这些人和事,就像年轮一样,刻在了香港回归的历史长卷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