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人生:晏殊的富贵与闲愁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一、神童入京,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景德元年的汴京,春寒未消。十四岁的晏殊站在殿试的考场里,墨香浮动,笔走龙蛇。千余名考生中,唯有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宋真宗的目光落在他的卷上,少年不卑不亢,竟直言:“此题臣已习作,请换新题。”——如此诚实,如此自信。 </p><p class="ql-block">真宗大笑,赐他同进士出身。 </p><p class="ql-block">那一刻,他尚不知,自己的一生将如珠玉般温润,亦如珠玉般易碎。 </p><p class="ql-block">二、富贵闲人,小园独酌</p><p class="ql-block">汴京的黄昏,归雁贴寒烟。晏殊的府邸里,丝竹袅袅,宾客满座。他举杯浅酌,笑看满座衣冠,笔下却流淌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怅惘。 </p><p class="ql-block">世人皆道他是“太平宰相”,日日笙歌,夜夜欢宴。可谁曾见,他在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身影? </p><p class="ql-block">“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燕回,本是寻常,可在他笔下,却成了永恒的叹息。 </p><p class="ql-block">三、宦海浮沉,刚简威猛</p><p class="ql-block">天圣年间,刘太后欲提拔宠臣张耆为枢密使,满朝噤声,唯晏殊直言不可。太后震怒,贬他出京。 </p><p class="ql-block">离京那日,秋雨潇潇。他站在汴河岸边,回望宫阙,写下《踏莎行》: </p><p class="ql-block">“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p><p class="ql-block">他并非不懂权术,只是不屑为之。 </p><p class="ql-block">四、兴学育才,桃李天下</p><p class="ql-block">应天府的书院里,琅琅书声回荡。晏殊站在廊下,看着范仲淹执卷讲学,学子们伏案疾书。 </p><p class="ql-block">“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宋史》如此评价他。 </p><p class="ql-block">他提携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门生遍布朝堂。他深知,富贵易逝,文章千古。 </p><p class="ql-block">五、边关烽火,枢密运筹</p><p class="ql-block">庆历年,西夏犯境,宋军节节败退。晏殊时任枢密使,力主撤监军、放兵权,整顿财赋,充实军饷。 </p><p class="ql-block">朝堂上,他掷地有声:“边关将士,岂能受制于阵图?” </p><p class="ql-block">数月后,战局扭转。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烽烟,写下: </p><p class="ql-block">“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p><p class="ql-block">他知道,人生短暂,唯有珍惜当下。 </p><p class="ql-block">六、晚年归去,珠玉遗响</p><p class="ql-block">至和二年,汴京的雪落得格外早。晏殊躺在病榻上,听着窗外更鼓声声。 </p><p class="ql-block">他想起十四岁那年,金殿上的意气风发;想起中年时,小园里的独酌;想起边关的烽火,书院的晨读…… </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富贵优游,却又暗藏悲戚。 </p><p class="ql-block">临终前,他喃喃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p><p class="ql-block">尾声:珠玉词,千年光</p><p class="ql-block">他走了,留下《珠玉词》一百三十六首。 </p><p class="ql-block">他的词,如珠圆润,如玉温凉。没有李煜的亡国哀音,没有柳永的市井俚俗,只有一种克制的哀愁,一种通透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正是第一境。 </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恰如他的词——富贵中见哀愁,闲雅里藏锋芒。 </p><p class="ql-block">千年后,我们仍能听见,那个独上高楼的白衣卿相,在词句间轻声叹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