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水为弦桥作歌(上篇)

闻歌起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创:闻歌起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22407297</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Santorin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自拍+自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她如一条流动的血脉,滋养着城市的肌体,见证着岁月的枯荣。于广州而言,这条河便是珠江。而横跨珠江之上的一座座桥梁,则是城市的筋骨,是凝固的诗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它们不仅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广州精神的宏大叙事者。这个初秋,我以脚步为笔,以目光为墨,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游学,逐一探访横跨珠江之上的海珠桥等十六座标志性桥梁,聆听它们雄浑壮阔、缤纷多彩的“桥韵”,在可视的壮美中,探寻可感的历史与哲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海珠桥,它就以一种饱经风霜的厚重感,牢牢抓住了我的视线。三孔钢桁架梁,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身上布满了铆钉与岁月的刻痕。桥身的铁灰色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沉静的光,仿佛每一寸钢铁都在呼吸。它建成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我抚摸着冰凉的栏杆,似乎能感受到它1938年在日寇蹂躏下、1949年被国民党残兵炸毁的悲鸣,以及1950年在废墟上重生的欢歌。“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获新生的海珠桥,见证着广州的发展壮大,承载着广州人民的欢声笑语,本身也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一部可歌可泣的人文史诗,珍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史图片: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时50分,国民党残部在撤退前炸毁了海珠桥,此后海珠桥失去开合通航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桥于1967年落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跨江大桥,它的名字本身就烙印着那个年代的集体主义理想。该桥是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形刚构带挂梁桥,线条简洁而柔和,像一道平缓的波浪,温柔地承托起南来北往的人流。我轻轻抚摸着桥栏,栏上简单的雕花带着苏式建筑的庄重。它不像猎德大桥等后来的桥那般追求视觉的冲击力,而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了最实用的设计之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桥便是这座城市的“关情”物语,缄默而坚韧,用最坚实的臂膀,承载着市民最日常的柴米油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桥有四个造型独特并设置电梯的桥头堡,在广州横跨珠江的大桥中,人民桥是唯一一座桥头堡设有电梯的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海印大桥的人行道上,远眺高耸入云的“小蛮腰”,回味珠江夜游时欣赏“珠江帆影”美景的震撼。海印桥是广州市的第一座斜拉桥,以其独特的双塔造型,被誉为“珠江帆影”。1988年通车的海印桥,是改革开放春风里绽放的一朵艺术之花。两座巨大的倒Y形桥塔,如同一对张开的臂膀,拥抱着一江碧水。数十根钢索从塔顶辐射而下,紧紧拉住桥面,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宛如一架巨大的竖琴,静候着江风的弹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海印桥化作一条金色的光带,倒映在粼粼珠水中,虚实相生,如梦似幻。它如巨大的风帆,象征着广州扬帆起航。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海印桥的“竖琴”,正是那个激情年代里,每个广州人渴望为生命“起舞”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建成通车的江湾大桥有着更为内敛和优雅的美,两个新月般的白色拱肋如双弓连弦,横跨珠江碧波,与江水相映成景,简洁、明快,充满了张力,成为连结老城区与新活力的纽带。我漫步在大桥北侧的滨江中路,看车流从桥上驶过,听江水在桥墩旁吟唱,一派“光影流波织彩练,江湾桥韵映花城”的景象。原来,诗意并不总在远方,它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通勤路上,藏在这座桥为平凡生活勾勒出的那一抹亮色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江湾大桥的美,也在于它无论晴雨,总能与珠江的景致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流动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前面的桥是优美的诗,那么广州大桥就是一篇雄文。它于1985年建成,后又经拓宽,宽广的桥面如移动的广场,承载着这座城市最密集的车流。我站在桥上,向东望,是以东西双塔和小蛮腰为标志的珠江新城摩天楼群,构成一幅壮丽的城市天际线;向西看,是老城区的氤氲烟火。而广州大桥就像一条强劲的动脉,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是信息、资本与机遇的热流,是通往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我默默品味着珠江两岸绚丽而时髦的美景,感受着人创造桥、桥赋能人的奇妙哲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广州大桥与大多数桥一样因水而生,却比其它的桥更具备水的品格——默默承载,以最宽广的胸怀,成就广州的繁华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州大桥设有引桥连通著名的江心岛——二沙岛,岛上有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魏邦平鱼庐等著名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州大桥成为广州新地标——珠江新城东西塔和小蛮腰的网红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珠江游船上读解放大桥的故事,别有意味。1998年建成的解放大桥,以三跨连续钢桁架拱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简洁而现代的力量感,描绘出“三虹卧江”的美景,在如画的珠江长卷中显得格外醒目。它不像海珠桥那样背负着“解放”的沧桑,却以一种轻盈的姿态,诠释着“解放”的新内涵。这是一种思想的解放,是打破束缚、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解放桥连接着沙面欧陆风情区与现代化的都市,象征着文化的“解放”与交融,与海珠桥、人民桥等共同组成“珠水夜韵”的“羊城新八景”。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解放桥的建成,正是广州在改革开放中,主动以“新眼光”审视自身、连接世界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猎德大桥无疑是珠江桥梁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它为2009年亚运会而建,以极富未来感的独塔双索面设计,呈现“珠江之贝、孕育明珠”的艺术理念,成为广州新中轴线上的璀璨明珠。那高达128米的椭圆形桥塔,如同一枚巨大的贝壳,闪耀在一带江水之上;又如一只智慧的眼睛,凝视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悬索从塔顶两侧对称散开,仿佛贝壳张开的肌理,充满了生命感。夜晚,塔身通体发光,变幻着色彩,如同一颗坠入凡间的宝石,美得令人窒息。它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件大地艺术品,是广州向世界展示其现代化、国际化面貌的宣言。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猎德大桥的绚烂,正是广州这座城市在新时代里,生命力的极致绽放,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与骄傲。我最爱在华灯初上的时候,骑着共享单车,沿着临江大道从东向西骑行,沐着江风,领略着江波之上猎德大桥与小蛮腰移形换景的美妙,体悟城市的活力与文化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海珠桥的沧桑,到猎德大桥的豪迈,这八座桥,如同一部恢弘交响乐的八个乐章,奏响了广州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曲。它们是可视的史诗,是凝固的匠心,更是城市的美学符号。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与表情,共同构成了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丰富而立体的灵魂。而珠江之上,还有另外八座桥梁“歌者”在等待着我们,它们的旋律,又将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羊城桥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珠水为弦桥作歌,虹霓飞渡连玉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钢骨横江弹壮曲,霓裳舞处映星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珠印月弹痕老,云轨穿烟画舫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欲问新韵谁谱就?潮声日夜唱新波。</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c9ii4x" target="_blank">博馆偶闻恐龙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