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军婚往事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昵 称:孺 子 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7622222</p><p class="ql-block">图 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新疆大地,呼啸在戈壁滩上的风,携带着那抹象征军人的橄榄绿色。我的战友老周的婚姻,便是在那样的军营与时代背景下,一段充满挑战有彼此支撑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老周当时是一名老排长,性格既坚强又憨厚。因长年驻守边疆,他社交圈子很狭窄。日常接触的只有训练场摸爬滚打的战友。因此,他的婚姻大事,最终是在指导员的帮助下才促成的。</p><p class="ql-block">经由指导员从中介绍,老周与在军属工厂上班的小秦相识了,他们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没有花前月下的场景,酒在部队食堂的一个角落里面,谈了约莫半个小时,交谈的内容全部是工作。但在彼此的眼神中,都看到了同样的踏实稳重与真挚诚恳。在那个年代,部队也执行着晚婚的政策。直到小秦年满25岁,并通过政审,他们的恋爱关系才获得了组织的批准。</p> <p class="ql-block">那时物质匮乏,“三转一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老周积攒了半年工资,才买了一个搪瓷盆、两条的确良床单和一块香皂,这便是全部彩礼。</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婚礼简朴又感人:一串鞭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老周借来一辆自行车,将小秦从工厂的宿舍接到家属院,战友们凑钱买了几斤水果糖,食堂特意加做了一道红烧肉。十几个人围坐一桌,婚礼仪式便算完成了。</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结婚照,小秦最珍视的,是老周在婚礼上,当场摘下来送给她的那枚三等功军功章。</p> <p class="ql-block">结婚之后,分离成为了家常便饭。新婚刚过三天,部队紧急拉练,老周当夜归队,一去就是八个月。即使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聚少离多。那时没有手机和微信,书信成了他们唯一的联系。小秦在信里总是写“家里一切安好,安心在部队服役”,只字不提自己独自挑水劈柴的艰辛,或深夜抱发烧的孩子去卫生院时的慌恐。老周的回信很简短,寥寥数语间,满是对家庭的愧疚,也藏着对国家。</p> <p class="ql-block">战友间的深请厚谊,和家属院的互助,成为了他们坚实的依靠。老周外出执行任务时,我们常去他家,帮着买米买面;隔壁张嫂,主动帮照看孩子。其他军嫂,也帮助分担家务。整个家属院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和部队也给予了许多关怀。有一年小秦突然生病,部队派车送她到市医院,还协调工厂批了病假,安排工友照顾。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让守卫边疆的老周毫无后顾之忧。</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老周和小秦回忆起那段岁月:跨越山海的书信、简朴的婚礼,邻里之间的扶持、夫妻彼此的体谅和理解……那段时光,正因为有了这份坚守与支撑,反而像一瓶珍藏多年的美酒,历久弥香,让人沉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