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夜:当秋夜盛满狂欢与温柔

李培雷

<p class="ql-block">暮色把街头的梧桐叶染成深褐,橱窗里的南瓜灯亮起暖黄烛光,一阵风吹过,带着焦糖的甜香与年轻人的笑声——每年10月31日,万圣夜总会以这样鲜活的姿态,把秋日的尾巴酿成一场热闹的梦。它不是凭空而来的“狂欢夜”,而是藏着千年民俗记忆的仪式,是夜晚赋予的独特浪漫,更是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对快乐与联结的共同追寻。</p><p class="ql-block">万圣夜的根,埋在两千多年前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里。对那时的凯尔特人而言,10月31日的夜晚不是普通的秋夜,而是“阴阳交界”的特殊时刻——夏季的生机彻底褪去,冬季的沉寂即将来临,他们相信,这晚的天地间,生死的界限会变得模糊,逝去的亡魂会重返人间,既可能带来庇佑,也可能带来惊扰。为了应对这份“未知”,凯尔特人会点燃熊熊篝火:火焰的光芒能驱散邪灵,也能为祖先的灵魂照亮归途;他们穿上兽皮、戴上动物头骨制成的面具,伪装成“亡魂的同类”,避免被误伤;还会在门口摆放谷物与果实,招待归来的祖先,祈求来年的平安丰收。这便是万圣夜最早的模样:一场与自然节律、生死信仰共生的“夜之仪式”,庄重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流转,万圣夜的习俗慢慢褪去了原始的神秘,添了更多童趣与热闹。19世纪末,爱尔兰移民将“雕刻灯”的习俗带到美洲——最初用的是苦涩的萝卜,后来发现美洲的南瓜个头大、质地软,更易雕刻出咧嘴笑的鬼脸,于是“南瓜灯”成了万圣夜的标志性符号。昏黄的烛光从南瓜的眼睛、嘴巴里透出来,挂在门廊上,既像在“吓走邪灵”,又像在对路人招手,俏皮又温暖。“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的活动也在这时兴起:孩子们穿着女巫裙、超人服,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敲门,清脆地喊着“Trick or Treat”,大人们则早早就准备好装满糖果的袋子,看着孩子们蹦跳着跑向下一户,笑声在秋夜里荡开。原本关乎“生死”的夜晚,渐渐变成了属于孩子的欢乐派对,也成了成年人卸下疲惫的出口——他们会穿上夸张的服饰,举办主题派对,在灯光与音乐里,暂时忘记工作的压力,变回爱玩的“大孩子”。</p><p class="ql-block">当万圣夜传入中国,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本土温度”。这里没有对“亡魂”的敬畏,却有年轻人对“创意”的热爱:有人穿上汉服,把“聂小倩”“黑白无常”等中式鬼怪形象搬上街头,水墨裙摆与鬼脸面具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有人用纸箱、废布DIY服装,化身“外卖小哥鬼”“打工人鬼”,把生活趣事变成装扮的灵感,笑着调侃“当代人的‘鬼样子’,不过是加班后的疲惫”。商场里,南瓜灯与红灯笼偶尔会并肩悬挂,餐饮店里的“南瓜拿铁”旁,可能还摆着刚出炉的包子;游乐园的“鬼屋”里,不仅有西方的吸血鬼,还会融入《聊斋》里的故事,让“洋节”多了几分中式韵味。</p><p class="ql-block">其实,万圣夜的核心从来不是“装神弄鬼”,而是“借由夜晚的氛围,释放真实的自己”。就像凯尔特人在篝火旁敬畏生命,就像孩子们在糖果里收获快乐,就像中国的年轻人在创意装扮里表达个性——夜晚给了人们一层“保护色”,让每个人都能暂时放下身份的束缚,去欢笑、去联结、去感受平凡日子里的小惊喜。</p><p class="ql-block">当午夜的钟声敲响,南瓜灯的烛光渐渐暗去,万圣夜的热闹也会落幕。但那些在秋夜里收获的快乐、与朋友并肩的笑声、对生活的小小热爱,会像南瓜灯里的余温,留在心里,温暖接下来的寒冬。毕竟,无论节日的习俗如何变,人们对“在夜晚寻找温暖与联结”的渴望,永远不会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