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实物提供 李中原</p><p class="ql-block">       图片由作者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不要问真假,傻开门。此老物件是曾流行清末民初的圆形框眼镜,天然玳瑁甲镜框(绝非现代PC材质),内嵌正圆形天然水晶矿石镜片,多为平光镜,也有价格昂贵的近视度数镜。</p><p class="ql-block">      镜腿和鼻夹使用银材质嵌铆工艺与玳瑁结合,设计成可折叠收纳,便于携带。眼镜腿通常采用银基合金,含银量80%左右,要兼顾硬度与价值。镜腿尾端挂耳处稍弯,佩戴舒适能解疲惫。腿尾装饰有万字不到头的铜钱形,这种更适于搞经营的资本家、买办和大地主佩带。</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眼镜整体以玳瑁色加棕黄纹色调为基准,柔和适眼。民国小说里写此款型眼镜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让太监专门去中国最早的“同仁眼镜店”定制的款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后开始风靡宫内和高层社会上流行。</p><p class="ql-block">      小科普:玳瑁是大型海洋爬行动物,鹰嘴尖喙、覆瓦状半透明背甲,甲片呈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环状斑纹,别名“十三鳞”,<span style="font-size:18px;">鳞片</span>有13块。玳瑁目前被列为极危物种,面临灭绝威胁。</p>  <p class="ql-block">  配套镜盒为薄铜材胎(当年根据个人经济状况也有木胎或纸胎),盒内通常配有麂皮绒。镜盒外裹鲛鱼皮,亦叫鲨鱼皮,以数道工艺染成绿色(鲨鱼皮洗刮干净呈白色,类似用虬角工艺染绿不掉色),既美观又防止外力撞压损坏盒内昂贵的玳瑁眼镜。此盒带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读者注意,皮盒腰端有条铜链,可以拴系悬挂随身携带。</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清未,圆形眼镜既是实用工具又是时髦身份的象征。西风东渐,让国人的鼻梁上多了一道风景。清末,从文人墨客到商贾政要,一副玳瑁眼镜能泄露主人内心和职业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当时,不同人群戴眼镜大有讲究。其主要流行于几个层次:</p><p class="ql-block">      1,著名政治家、文人群体,以林则徐、端方;鲁迅、胡适为代表,常佩戴玳瑁宽边镜,搭配裘皮大衣或绸缎长衫,成为“清末民初范儿”精英界的标志性配饰。 </p>  <p class="ql-block">  官员戴玳瑁框眼镜。</p>  <p class="ql-block">  窄边玳瑁镜框深受欢迎,彰显贵气又不张扬,被誉称为“书生镜”。</p><p class="ql-block">      2,普通知识分子,如教师、帐房先生和幕僚、笔帖式等,特点是配围巾、细布长衫,特意压低的镜框既能显出面相威严,又不妨碍看书和垂眼查账目,堪称时代标志。</p><p class="ql-block">      3,乡村地主、土豪,戴瓜皮帽、手持黄铜嘴旱烟锅,玳瑁材质制作的琥珀纹框眼镜,既符合追求体面,又暗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p><p class="ql-block">      4,市井百姓家境优渥的也用,用的多呈赛璐珞材质仿海龟甲花纹框,铜材折叠腿。他们经济窄狭,配便宜的茶色玻璃片。1872年英国人办的《申报》广告中常见这种茶色玻璃片眼镜宣传。</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玳瑁眼镜有重大改革。在留洋海归派和戴礼帽的绅士中,率先盛行使用夹鼻镜(双镜、单镜)――拆掉两个镜腿,缩紧鼻夹处,架在鼻梁上,常见于穿西装打领结的企业家和洋行买办,当时也称“沙俄式文明镜”。这类无腿或者单腿眼镜常与怀表链、文明棍和白手帕成套出现,看报时单手扶镜,无形中透着几分特有的矜持气派。</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有读者询问我眼镜的溯源和价格。</p><p class="ql-block">      小科普:世界上最早的眼镜发明于1289年,由意大利的阿尔马托和斯皮纳在佛罗伦萨发明,用于矫正视力。纯粹装饰性的平光镜反而是后来才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  1866年,北京同仁医院设置了第一个制镜所,主要为使馆工作的外国人和清末皇室成员定制服务,磨制一副茶色、白色水晶镜片往往要耗工匠2个月工夫,造价昂贵,再配玳瑁或牙、角边框和鲨鱼皮盒,全套眼镜制成需花费80个银元。以清末1910年左右为例,80个银元可购买约23万斤大米、8万斤猪肉或8万尺棉布。 您说眼镜贵不贵呢?</p>  <p class="ql-block">  文物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温度,值得珍藏。</p>  <p class="ql-block">  正是:</p><p class="ql-block">      玳瑁褐光映琉璃,</p><p class="ql-block">      清宦民阀窥全机。</p><p class="ql-block">      西风东渐明双瞳,</p><p class="ql-block">      老物珍藏写传奇。</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