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西安乡村坐席记:一碗臊子面,半生烟火情

章评新观察

<p class="ql-block">西安乡村坐席记:一碗臊子面,半生烟火情</p><p class="ql-block">文/张晗</p><p class="ql-block">【编者按】一碗臊子面,半生烟火情。作者张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西安乡村坐席的生动图景——从清晨抢面的人间热闹,到午后打包饭菜的质朴温情,展现的不仅是舌尖滋味,更是植根乡土的人情纽带。这是她的处女作,却已显露出对生活的敏锐体察与对乡俗文化的深切关怀。当传统宴席逐渐被城市酒店取代,作者在担忧与怀念中叩问:这份流淌在炊烟里的集体记忆,能否在时代变迁中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西安城郊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最盼的,就是村里谁家“过事”。不管是娶媳妇、贺寿,还是添丁进口,只要主家搭起彩棚、支起大灶,那就是全村人的节日。大人端着碗筷拉家常,小孩在人堆里窜来窜去,饭菜香混着说笑声,能从清早飘到天黑。</p><p class="ql-block">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家嫌在村里办席麻烦,转而选择去城里的酒店包桌。热闹的乡村宴席渐渐少了,那种全村人围坐在一起的喧闹劲儿,也慢慢成了记忆里的一抹暖色。</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最近村里队长家喜得孙女,要办满月宴。刚好赶上周末,我们一家人特意回了趟老家,总算又能体验一回久违的村里坐席,心里满是期待。我们村的宴席有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早上九点左右吃臊子面,下午一点光景上荤菜硬菜。前一天晚上,我就激动得睡不着,拉着老公念叨:“明天可不能睡懒觉,得早早起来去抢头波臊子面!”</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天刚亮没多久,隔壁家的姑姑就来敲门喊我们。我、老公还有邻家姑姑,三人边聊边往主家走,没几步就到了地方。老远就听见院子里飘来的喜庆音乐,门口搭着鲜亮的彩棚,大灶旁炊烟袅袅,师傅们正忙得热火朝天,熟悉的热闹劲儿一下子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刚往彩棚走,一位相熟的爷爷就起身给我们让座,笑着说自己快吃完了,让我们赶紧坐。刚坐下,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端了上来,红油鲜亮、配菜丰富,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可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这桌没摆辣椒和醋汁——吃臊子面,少了这两样可不行!我们仨赶紧端着碗,挨个桌子去寻,好不容易调好味道,一转头,刚才的座位竟被后来的乡邻占了。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找了个空位坐下。</p><p class="ql-block">一碗面下肚,意犹未尽,想再添一碗时,桌上的面已经空了。我们只好眼巴巴地瞅着大灶方向,等着服务队的人再端来。眼瞅着一位师傅端着满满一大盘面走来,没走几步就被前排的桌子 “截胡” 了,真是应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连着几拨面都没轮到我们,三人一合计:“与其等着,不如自己动手!” 索性直接跑到大灶旁,总算吃上了第二碗香喷喷的臊子面。</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宴席就是这样,乡邻们你来我往、互不拘束。大家住得近,吃完早饭就各自回家歇着,只等下午开席时,再三三两两相约着一同前往。老公不是西安本地人,这还是他头一回体验村里坐席的氛围,新鲜得很。</p><p class="ql-block">下午不到一点,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就带着两个孙女来家里叫妈妈赴宴。妈妈正巧抱着小孙子串门去了,老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朝着屋里喊:“米粒,走!爸爸带你去坐席咯!” 说着就拉着儿子往外跑,米粒也跟着小伙伴们一路飞奔。可到了主家才发现,座位早就坐满了,没一会儿,父子俩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没坐上头排的乡邻们都聚到我家院子里。大人们搬着板凳晒太阳、拉家常,孩子们在屋里屋外追逐嬉闹,还有村里的长辈带着没跟上队伍的孩子陆续来串门,大家聊着天、等着坐二排。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各家大人喊上自家孩子,浩浩荡荡地往主家走去,那场面,别提多气派了。</p><p class="ql-block">宴席上的氛围格外温馨。老人们、孩子们一边吃,一边把桌上的牛肉、肘子、辣子炒肉这些硬菜,往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夹 ——都是要带给家里没能来现场的亲人尝尝的。同桌的乡邻们还会互相提醒:“这个菜好吃,多带点回去给娃!”“把这个肘子装着,家里老人爱吃!” 一句句朴实的叮嘱,藏着最真挚的邻里情。</p><p class="ql-block">那天巧得很,许久未见的老同学特意来村里看我,我和老公没能去成下午的宴席。妈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冲冲地喊我们:“快过来,给你们留了好东西!” 打开妈妈带来的袋子,牛肉、肘子、辣子炒肉、虾……满满当当一大包,都是我爱吃的。我和老公边吃边打趣:“还是带回来的菜香,没去成宴席,倒也吃遍了大半桌硬菜!”</p><p class="ql-block">如今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早已不缺吃穿,但大家对村里坐席的热情依旧未减。其实我们盼的从来不是宴席上的大鱼大肉,而是那份独有的热闹氛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是藏在饭菜里的乡土人情。</p><p class="ql-block">只是偶尔也会想,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往外走,村里的宴席越办越少。不知道这样热闹而温暖的坐席文化,还能传承多久?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能体会到这种质朴而饱满的乡村记忆?</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张晗,90后,生于西安高陵乡村,研究生学历。她热爱生活,向往自由,尤重乡土根脉。闲暇之余执笔为文,以细腻笔触记录日常点滴,用文字打捞记忆深处的乡俗人情,在快节奏时代里,默默守护那份日渐珍贵的烟火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