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巴尔干19天之旅(下部)萨拉热窝

一路有你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克罗地亚的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来到了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由于忙于其他事,系列游记《东欧+巴尔干19天之旅》搁置了一年,现重新拾起,继续写,争取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p><p class="ql-block"> 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p><p class="ql-block"> 总面积51209平方千米,全国平均海拔为500米,海岸线长约21.2千米。</p> <p class="ql-block">  波黑由两个实体(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和一个特区(布尔奇科特区)组成,截至2023年10月,波黑总人口为353万人,主要为波什尼亚克族。</p> <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居住在巴尔干半岛。</p><p class="ql-block"> 在远古时代,一支生活在东欧、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匈人。</p> <p class="ql-block">  公元4——5世纪,匈人到达欧洲大陆,引起了长达80年的民族大迁徙。</p><p class="ql-block"> 在这过程中,一部分斯拉夫人南下至欧洲东南部地区的巴尔干半岛,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组成新的民族,但不是单一的,而是形成了许多斯拉夫民族,使巴尔干半岛也被称为“迷你欧洲”。</p> <p class="ql-block">  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p><p class="ql-block"> 12世纪末,斯拉夫人建立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末,波斯尼亚进入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1463年后,波斯尼亚公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属地。</p><p class="ql-block"> 1908年,波斯尼亚公国被奥匈帝国占领。</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当地青年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称“萨拉热窝事件”。</p> <p class="ql-block">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p><p class="ql-block"> 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其中一个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起,南斯拉夫开始解体。</p><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于是,波黑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 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联合国。</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签署代顿波黑和平协议,历史3年多的波黑战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  波黑属发展中国家,地处中东欧腹地,被视为欧盟的“后花园”,各类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对周边地区及国家的依存度较高,波黑战争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几近崩溃。</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波黑国内生产总值为272.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60美元。</p> <p class="ql-block">  这条河名叫米里雅茨河,它穿过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河上这座桥横跨米里雅茨河,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的桥,原名叫拉丁桥。</p><p class="ql-block"> 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p> <p class="ql-block">  赫赫有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事件,是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射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而这一事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整个20世纪变得风起云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时代的衰亡、共产主义运动的兴盛、国际组织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及妻子检阅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p><p class="ql-block"> 这就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仇恨。并且,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从此塞尔维亚把6月28日称为“国耻日”)。</p><p class="ql-block"> 于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刺杀</p><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p><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p><p class="ql-block"> 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p> <p class="ql-block">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里雅茨河上的拉丁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p><p class="ql-block"> 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p><p class="ql-block"> 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p><p class="ql-block"> 察布里诺维奇马上服下氰化物并跳河企图自杀,不遂,其后被赶至军警拘捕。</p> <p class="ql-block">  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p><p class="ql-block"> 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刺杀</p><p class="ql-block">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p><p class="ql-block"> 刺杀的机会来了。</p><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p> <p class="ql-block">  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 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普当场被捕。</p> <p class="ql-block">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波斯尼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当时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p><p class="ql-block"> 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时,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事后普林西普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在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p><p class="ql-block"> 狱中的普林西普因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并于1918年4月死于监狱中。</p> <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战争危机</p><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p> <p class="ql-block">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p><p class="ql-block"> 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p> <p class="ql-block">  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p><p class="ql-block"> 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p><p class="ql-block"> 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借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p><p class="ql-block"> 沙俄在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和沙俄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而进行的战争)中元气大伤。</p> <p class="ql-block">  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p><p class="ql-block"> 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p><p class="ql-block"> 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p> <p class="ql-block">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p><p class="ql-block"> 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p> <p class="ql-block">  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p><p class="ql-block"> 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p> <p class="ql-block">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p><p class="ql-block"> 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p> <p class="ql-block">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 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p> <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后巡洋舰柏林号也于1914年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p><p class="ql-block"> 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前夕已拥有兵力为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p> <p class="ql-block">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地区</p><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p><p class="ql-block"> 俄国支持波黑与塞尔维亚合并,但俄国由于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的削弱而心有余而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德国支持奥匈吞并波黑,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p> <p class="ql-block">  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p><p class="ql-block"> 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大公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兰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p> <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p><p class="ql-block"> 成立于1908年“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成立于1911年的“黑手社”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其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检阅奥匈帝国在萨拉热窝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的这一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黑手社”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帝国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p> <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社”的人出境,但与“黑手社”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p><p class="ql-block"> 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p><p class="ql-block"> 故而发生了以上所述的“萨拉热窝事件”。</p> <p class="ql-block">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p><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一片战争叫嚣声中纷纷亮相,卷入一场为期四年的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  欧洲两大军事阵营:德国、奥斯曼帝国站在奥匈帝国一边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组成协约国。</p> <p class="ql-block">  战争中,两次布尔什维克革命终结了沙皇在俄国的统治,苏维埃俄国诞生。</p><p class="ql-block"> 德国的财富被挥霍一空,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p><p class="ql-block"> 沉重的战败赔款负担让纳粹主义崛起,成为引发二战的幽灵。</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p> <p class="ql-block">  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p><p class="ql-block"> 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p><p class="ql-block"> 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p> <p class="ql-block">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 战后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观念勃发,并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新的国际秩序。</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这座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或“巴尔干的耶路撒冷”的城市,是 欧洲唯一的四种宗教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城内,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教堂、东正教教堂以及犹太教堂共同织就了一幅和谐的宗教画卷。</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众多的清真寺中,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无疑是 其中最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1530年的清真寺,承载着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辉煌历史,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萨拉热窝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以45米的高耸姿态,屹立在萨拉热窝老城的中心地带,是市内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见证了奥斯曼帝国在萨拉热窝的辉煌统治。 </p><p class="ql-block"> 它命名于奥斯曼帝国第二任总督,并安葬着多位波斯尼亚杰出人物,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 这座清真寺于1530年建成,坐落于市中心,并彰显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环绕清真寺的回廊,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内部庭院展示了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庄重,其空间布局宽敞,穹顶高耸,壁龛精致,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匠人们的精心设计与巧妙构思。</p> <p class="ql-block">  该清真寺自1531年建成以来,历经波黑内战时期的损害,但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重建,如今它已成为波黑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和伊斯兰宗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这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时光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暂时逃离外界的纷扰,尽享这份内心的平和与神圣。</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我们的本地导游,漂亮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  在离开这里之际,内心深处涌起对这座建筑本身的敬畏,以及对萨拉热窝深厚历史文化的无限感慨。</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因米里雅茨河的穿流而过而被一分为二,老城区与新城区便分别坐落于河的两岸。</p> <p class="ql-block">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个名为“巴什察尔希亚”的地方,它源自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承载着萨拉热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中心,有一个名叫塞比利的木质喷泉水塔,它是老城地标,建于1753年奥斯曼地国时期,1891年由奥地利建筑师搬迁至此。</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地传说,从喷泉中喝水的游客有一天会返回萨拉热窝,这为喷泉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成群的鸽子飞舞,它们鸣叫着,一点都不怕人,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本地人,是塞族人还是阿拉伯人或是克族人,这些精灵们都一视同仁,与之嬉戏玩耍。</p> <p class="ql-block">  在这祥和的氛围中,让人下禁感叹这份安宁来之不易,需要人们珍惜。</p> <p class="ql-block">  附近的咖啡馆里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人们围坐在桌子周围悠闲地品着咖啡。</p> <p class="ql-block">  鸽子们飞到屋顶、屋檐上,密密麻麻地铺满屋顶,屋檐,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人为的装饰涂层呢。</p> <p class="ql-block">  水塔上也有鸽子点缀在上边。</p> <p class="ql-block">  鸽子广场上有这多的鸽子,据说是因为这里曾经经历了许多战乱,所以这些天使般的鸽子来安抚人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踩着萨拉热窝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我的脚步不由得放轻。</p><p class="ql-block"> 转过街角,一间挂着铜匠工具的老铺映入眼帘,墙面斑驳的痕迹,竟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游击队员接头的场景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1972年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片,讲述二战期间游击队长瓦尔特领导萨拉热窝市民抵抗德军“劳费尔行动”的故事,被誉为反法西斯经典,在中国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这部电影是我们一代人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  银幕上,瓦尔特带领战友们在街巷间与法西斯周旋,铁匠铺里的暗号、地铁通道里的伏击,每一个镜头都让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  那时总觉得,萨拉热窝的每一条街道都藏着英雄的踪迹,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勇气。</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亲身站在这里,指尖抚过匠铺冰冷的铁门,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游击队员们传递情报时的紧张气息。</p> <p class="ql-block">  老匠铺的主人是位中年人,他是老匠铺的孙子辈了,见我驻足,笑着用生硬的中文说“瓦尔特”。</p><p class="ql-block"> 他指着墙角的木凳告诉我,电影里游击队员曾在这里藏身。</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狭小的窗户洒进来,照亮空气中浮动的尘埃,恍惚间,那些黑白影像里的身影与眼前的场景重叠——瓦尔特坚毅的眼神、战友们默契的点头、百姓们无声的支持,都化作了石板路上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走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小街道,两侧的老建筑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路边咖啡馆里,年轻人低声交谈,孩子们追逐嬉戏,和平年代的烟火气弥漫在街巷间。</p> <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瓦尔特从未远去,他是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是人们对自由与和平的永恒向往。</p> <p class="ql-block">  此时,阳关似乎挣脱了白雾的束缚,露出束微弱的光来,为老城区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p><p class="ql-block"> 而我,却在萨拉热窝的街巷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承载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石板路依旧,匠铺仍在,瓦尔特的故事,早已随着岁月流淌,成为连接中国与萨拉热窝的一段特殊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不知怎地,自踏上这座城市开始,我的大脑中就一直冒出一个词——战争!</p><p class="ql-block"> 这不,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在广场附近搜索那些“血色玫瑰”。</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血玫瑰”,又称萨拉热窝玫瑰,是波黑战争留下的特殊纪念物。</p><p class="ql-block"> 1992年至1995年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期间,城市遭敌军反复轰炸,炮弹在混凝土上留下弹坑 。</p><p class="ql-block"> 战后,幸存者用红色树脂填充这些弹坑,形成类似玫瑰的印记,以铭记战争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  每朵“血色玫瑰”代表着至少有三人在此地丧生,整个萨拉热窝大约有200个。</p><p class="ql-block"> 它们分布在城市的街道、广场等地,老城区市政厅旁小巷、圣心主教堂周边及通往永恒之火纪念碑的街道上都可看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血玫瑰”,既是战争暴行的永恒见证,也是悼念遇难者、呼吁和平的公共艺术符号,警示人们珍惜和平。</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实历史上的萨拉热窝并不算是一座小城。</p><p class="ql-block"> 早在奥斯曼时期,萨拉热窝就是巴尔干半岛上地位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一战爆发过后,因为战事主要集中在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又侥幸躲过了破坏,在灰烬中的巴尔干半岛上显得尤为靓丽。</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南斯拉夫时期,依托曾经的政治地位,萨拉热窝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1984年,萨拉热窝成功举办冬奥会,这也是萨拉热窝未来再也无法企及的荣誉新高。</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在1992年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巴尔干半岛的硝烟打破了冷战后的短暂平静,波黑战争以其惨烈的民族仇杀与复杂的地缘博弈,成为欧洲近代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争的根源,深植于历史积怨与现实利益的交织——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后,波黑境内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三大族群围绕国家前途产生尖锐分歧。</p><p class="ql-block"> 塞尔维亚族主张与塞尔维亚合并,克罗地亚族寻求并入克罗地亚,穆斯林族则倡导建立统一的波黑共和国,族群裂痕在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p> <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波黑宣布独立,塞尔维亚族随即组建军队,战争全面爆发。</p> <p class="ql-block">  战场很快陷入“三方混战”的僵局:塞族凭借原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装备优势,控制波黑大部分领土,对穆斯林族聚居区实施围困;克族与穆族时而结盟对抗塞族,时而为争夺地盘反目成仇;国际社会的调解屡屡因大国博弈而失效,武器禁运形同虚设,人道主义援助举步维艰。</p> <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成为战争最黑暗的一页,塞族武装杀害数千名穆斯林族男性,被联合国判定为“种族灭绝”。</p> <p class="ql-block">  同年8月,北约加大军事干预力度,对塞族阵地实施大规模空袭,战场局势彻底逆转。</p> <p class="ql-block">  11月,各方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顿签署和平协议,规定波黑由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和穆斯林——克罗地亚联邦两个实体组成,共同接受统一的中央政府管辖,北约则组建维和部队进驻监督。</p><p class="ql-block"> 这场持续三年半的战争,终以一纸协议画上句点,但和平的底色早已被血色浸染。</p> <p class="ql-block">  战争带来的恶果远超想象:波黑全国约28万人丧生,萨拉热窝1·1万平民遇难,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成为欧洲最大规模的难民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街道墙面布满弹孔,半数城区化为废墟,被称为“半城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 经济体系彻底崩溃,工业设施损毁殆尽,农业生产停滞,国民生产总值倒退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  更深远的创伤在于族群信任的崩塌,邻里反目、亲人离散的悲剧,让“民族”一词成为难以触碰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战后,战争罪审判持续数十年,却难以抚平幸存者心中的伤痕,民族隔阂至今仍是波黑社会发展的桎梏。</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是冷战后民族矛盾失控的典型悲剧,它警示世人:族群差异不应成为冲突的借口,地缘政治的算计更不应凌驾于生命之上。</p> <p class="ql-block">  如今,巴尔干半岛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凝固在历史中的血色记忆,始终提醒着世界:和平需要珍视,包容方能长久,任何以民族、宗教为名的分裂与仇恨,最终只会将人类拖入毁灭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的确是一座充满了悲情的城市,也许正因为经历了这些悲情,当地人也格外在意良善和和平的可贵之处。</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哪里,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与你打招呼,虽然语言不通,但可以从他们的笑脸中猜到他们的善意。</p><p class="ql-block"> 这善意一直镌刻在我的心里,虽然已过了一年,却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愿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愿他们永远平安!</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本次东欧+巴尔干19天之旅行程图,三角形标记的是系列游记已写过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