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深处见秋声

美美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美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577894</p><p class="ql-block">课文名称:芦花鞋(曹文轩)</p><p class="ql-block">版本类型:部编版语文</p><p class="ql-block">年级课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引 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以为游学是翻山越岭去寻远方的风景,直到那个10月的午后,我独自走在南京建邺区的扬子江大道上——一丛矮蒲苇随风轻晃,浅米色的花穗蹭过指尖,那抹柔软突然撞开了记忆:童年的芦花鞋、课本里的《芦花鞋》、老手艺的温度,竟都藏在这寻常路边的草木间。原来有些“遇见”从不需要刻意奔赴,只需带着一颗感知的心,就能在日常的路上,读懂课本与生活交织的温暖。——美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的南京建邺区,扬子江大道的风裹着秦淮河支流的潮气,漫过人行道旁的矮蒲苇。远远望去,浅米色的花穗缀在翠绿的杆上,像给路边织了层薄雪——古人说“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出自白居易《夜泊旅望》),此刻风动花摇的模样,倒真应了这诗里的清浅意境。我背着包独自往绿博园走,没走多远就被这丛花绊住了脚,指尖刚碰上去,软绒蹭过指腹的触感,突然撞开了记忆的匣子:童年那双全芦花做的鞋,也是这样的软,却又被线压得平平整整,是妈妈特意为我寻来的老手艺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蹲在路边拍矮蒲苇时,镜头里的花穗还凝着晨露,细碎的光裹着绒絮,鲜活得让人晃神。我忽然惊觉,自己早不是趴在课桌上读《芦花鞋》的四年级学生了,可这绒絮触指的软、风里漫开的草木香,偏能一秒把我拽回那个捧着《芦花鞋》课本的午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老师刚教了“由远及近”的描写方法,让我们试着描述课文里的芦花。我盯着“雪一样的芦花覆盖了河面”的句子,指尖反复摩挲着课本上的铅字,总在偷偷琢磨:真正的芦花,是不是真的像雪那样软?这个藏了好些年的疑问,直到此刻指尖触到扬子江大道的矮蒲苇才落了地——原来真的有这样的软,能接住童年没说出口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买的芦花鞋,是真的配得上“精工细作”四个字。没有半分蓬松的散绒,每一层芦花都被棉线细细压过,鞋面平得能映出我扎羊角辫的影子;圆圆的鞋头裹得紧实,跑跳时绝不会硌到脚趾;高高的鞋帮软而挺括,鞋口一圈还缝着碎花白布边,青蓝底色上绣着小小的雏菊,既不扎脚踝,又衬得雪白的芦花更显干净。刚上脚时不松不挤,踩在雪地里暖得格外均匀——哪怕我裹着这双鞋在村里的雪地里疯跑一下午,脚底板还是暖烘烘的,鞋型也稳稳当当不变形。后来读《芦花鞋》里“青铜的芦花鞋像暖和的鸟窝”,我立刻就懂了那种踏实感:不是棉鞋的厚重暖,是芦花特有的、裹着空气的轻柔暖,像把春天的软云踩在了脚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双鞋我穿了整整一个冬天。压平的芦花鞋面磨出浅淡的印子,鞋口的花布边也起了软毛,我还是舍不得脱。有次妈妈说“鞋小了,给你买新的”,我抱着鞋躲进衣柜,把它藏在最上层的棉絮里——就像《芦花鞋》里青铜护着最后一双鞋那样,我护的不只是一双鞋,是每次踩雪时“咯吱咯吱”的快乐,是妈妈蹲在火炉旁帮我烤鞋时的暖光,更是那双手艺人把芦花压进鞋面时的认真。后来再读课文里青铜“把芦花从穗上捋下来,捋了满满一袋子”,我突然能想象出他蹲在芦苇荡里的模样:要挑绒厚的芦花,要把碎叶摘干净,要揉得松软再压线——就像做我那双鞋的手艺人一样,每一步都藏着“慢工出细活”的耐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马路就是绿博园的正门,入园时恰好看见园艺区也种着几丛矮蒲苇,比路边的更显繁茂。风一吹,花穗连片晃,倒让我想起《芦花鞋》里“芦花覆盖了整个村庄”的描写。驻足时忽然想起古人“物虽小,功不浅”的说法(源自民间谚语,赞寻常事物藏大用处),以前总觉得芦花是不起眼的草木,可它既能被手艺人做成暖鞋,又能成为城市里的风景,还能在课本里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原来最普通的东西,只要带着心意,就能在不同的时光里,给人不同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到课文第7段“青铜在雪地里卖鞋”的情节时,我总忍不住鼻子发酸。课文里写他“抱着芦花鞋坐在石阶上,睫毛上结着霜”,最后连自己脚上的鞋都脱给了没买到鞋的路人,赤脚踏进积雪里。以前读只觉得青铜可怜,可当我摸着绿博园的矮蒲苇,又想起童年的芦花鞋,才突然懂了这双鞋里藏的不只是暖。妈妈当年特意找老匠人做这双鞋,不是买不起棉鞋,是知道老手艺的芦花鞋“既暖脚,又养脚”;青铜一家靠做芦花鞋过日子,也不是没别的营生,是把“用心”二字缝进了每一根棉线里。这双鞋、这丛花、这篇课文,其实都在说同一件事:生活的温暖,从来不在轰轰烈烈的大事里,而在一针一线的认真里,在一草一木的陪伴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总觉得“游学”是去远方看名山大川,直到今天从扬子江大道走到绿博园,遇见这一路的矮蒲苇,想起童年的芦花鞋与课本里的《芦花鞋》,才忽然明白:真正的游学,从来不是奔赴远方的景点,是在日常的路上,带着课本里的知识,去遇见藏着手艺、回忆与道理的小惊喜。这矮蒲苇让我想起芦花鞋的软,想起《芦花鞋》里青铜的善良,更让我懂了课本里没说透的成长:小时候读课文,读的是故事;长大后再遇课文里的事物,读的是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园时,我又拍了张绿博园的矮蒲苇,和路边的那张拼在一起。两张照片里的花穗,一张沾着晨露,一张映着夕阳,像童年与成年的对话。风里的草木香再次漫过来,突然想起《芦花鞋》的最后一句话:“芦花又飞起来了,飞到了青铜的肩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结 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我揣着两张矮蒲苇的照片往回走。风里的软绒、课本里的文字、童年的鞋,在心里慢慢融成了一句话:原来游学的意义,从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丛花里的回忆,读懂一篇课文里的生活,读懂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柔与踏实。就像这芦花,不管是变成鞋、变成风景,还是变成课本里的句子,始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把温暖传给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用心感知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