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佛双修,父信传心:单培根1991年家书中的思想与情怀析论

红韵轩 徐红

<p class="ql-block">《见单培根居士手札》</p><p class="ql-block">——读家书感其医佛双修之襟怀</p><p class="ql-block">泛黄的格纹洇开一九九一年月光</p><p class="ql-block">钢笔尖跋涉过柴米价目与安徽洪荒</p><p class="ql-block">你说灶屋霉烂的梁木正像娑婆世界</p><p class="ql-block">而佛号是钉进朽隙的新椽</p><p class="ql-block">撑起倾斜的人间</p><p class="ql-block">东欧的寒潮在报纸头条结冰时</p><p class="ql-block">你教女儿将药方摺成莲花</p><p class="ql-block">煤球涨价三元,工资补上三元</p><p class="ql-block">因果的秤杆始终平衡如</p><p class="ql-block">药师琉璃光里的星芒</p><p class="ql-block">当逃荒的足音踏碎晚报边角</p><p class="ql-block">你把弥陀经卷进施工蓝图</p><p class="ql-block">「坡间放大些,留两寸地</p><p class="ql-block">给未归的燕子筑巢」</p><p class="ql-block">瓦刀敲击声里,坍塌的灶台</p><p class="ql-block">长出七宝池畔的莲胎</p><p class="ql-block">志寒啊,你可知父亲写的不是信</p><p class="ql-block">是蘸着砚池墨、混入香积饭的</p><p class="ql-block">另一部《观无量寿经》</p><p class="ql-block">每个标点都在说:</p><p class="ql-block">此间水火虽凶</p><p class="ql-block">莫慌,且将尘劳煮成粥</p><p class="ql-block">喂饱那个叫众生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这封1991年的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而生动的视角,来审视单培根居士作为一位佛教学者、中医师与普通父亲的多重身份。其价值不仅在于文献本身,更在于它自然流露出的思想特质与人格光芒。以下是对此信札的点评:</p><p class="ql-block">一、 医者仁心与父爱深情的交织</p><p class="ql-block">信的开篇,单培根对女儿“体重增加,食量亦好”感到“很欢喜”,并对女婿的胃病表示关切。这简短的开场,瞬间勾勒出一位慈祥父亲的形象,其中医师的职业素养也自然流露——他首先关注的是子女最根本的健康问题。这种始于“身体”的关怀,朴实而深切,为其后文的宏大论述奠定了温暖的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二、 世间洞察与佛法智慧的贯通</p><p class="ql-block">此信最精彩之处,在于单培根如何将日常琐事与对时代、生命的深刻观察无缝衔接。</p><p class="ql-block">从家事到国事,理性而清醒:由“电费煤球涨价”联想到国家工资补贴政策,进而纵览当时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困境。他肯定中国“转变方向,发展经济”的成效,体现出立足现实、不盲从的理性态度。这与他作为学者严谨求实的作风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从天灾到佛理,悲悯而深邃:笔锋一转,提及安徽水灾及“逃荒现象”,他由此感叹“世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这并非简单的抱怨,而是其佛学思想的自然生发——正是洞悉了世间的无常与苦的本质,他才“更益信佛说之为不空”。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其净土信仰与唯识学中对现象界的深刻洞察紧密结合,展现出佛法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最彻底的解读与超越。</p><p class="ql-block">三、 “人间佛教”的生动实践:修行即在日常</p><p class="ql-block">在讨论“灶间翻造”的家庭事务时,单培根并未以家长身份独断,而是反复强调“你和岳明及英宝小伯计划一下,共長叔商量”、“商议後再作决定”。这种民主、协商的家庭议事方式,展现了他将佛法的平等、圆融智慧践行于家庭生活之中。佛法的修行,对他而言,并非束之高阁的经论,而是处理柴米油盐、人际关系的智慧。这正契合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四、 历史与个人的双重见证</p><p class="ql-block">这封信札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侧写。它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普通家庭面临的经济环境、物价变化乃至社会心态。同时,通过一位学养深厚的佛教学者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家国天下、生命本质的持续思考。</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这封家书虽短,却如一滴水珠,折射出单培根居士丰富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作为父亲,他慈爱而开明;</p><p class="ql-block">作为学者,他敏锐而深邃;</p><p class="ql-block">作为佛子,他既真切地关怀现实苦难,又能以佛法智慧安顿身心。</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完美地印证了他的佛学主张——“信愿念佛”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他身上,佛法的超越性与入世关怀、学者的理性与信仰者的虔诚,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这封寻常家书,因而成为我们理解单培根居士其人与其思想的一扇明亮窗口。</p><p class="ql-block">单培根居士(1917-1995)医佛双修的一生,堪称现代佛教史上一位圆融世出世间法的典范。 其生命轨迹由医入佛,以佛阐医,最终在净土与唯识的学修体系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p><p class="ql-block">早年,他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七岁入私塾,十七岁师从名医陈仲南,精研岐黄之术。这段行医济世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务实求真的品格,更奠定其日后佛学思想中 “重视现实人生,强调修行需接地气” 的鲜明特色。</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转折发生于1943年,他随佛学泰斗范古农居士研习法相唯识,并皈依灵岩山寺德森法师,法名慧本。自此,他从疗治身病转向探究心源,但其医学背景使其佛学思辨独具特色:于唯识学中,他提出“阿陀那识与末那识互为因果”的创见,将修行焦点对准破除俱生我执这一根本难题,逻辑严密如辨证施治;于净土宗中,他坚决反对空谈信愿、偏废教理,主张“五乘教法并重”,将念佛修行置于整个佛教宏阔的教义体系之中,宛如开具一剂福慧双修、解行并进的综合药方。</p><p class="ql-block">晚年,他应妙湛法师之邀,于厦门南普陀寺弘法讲学,直至圆寂,将其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完成了从学者到师者的最后升华。其著述,如《观无量寿佛经论》、《意根探索》等,是其思想的结晶;其诗作,如“莲池无日不花开”,则流露出净土行者内心的光明与笃定;而其参与创办义务小学的实践,更是其 “佛法不离世间觉” 理念的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单培根居士以其独特的医者情怀与佛学智慧,构建了一套圆融、务实且极具生命力的修行路径。他的一生启示我们:真正的解脱之道,既需要对生命现象(唯识)进行精微的洞察,也需要对终极归宿(净土)抱有坚定的信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