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阳节前夕,街道组织我们退休人员观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影结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慨颇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荧幕上的炮火终于停息,硝烟缓缓散去,镜头转向今日丹东的鸭绿江大桥——阳光下它静静矗立,江水在它脚下温柔地流淌。这宁静的一幕与先前血肉横飞的战场形成了某种令人窒息的对比。我心潮起伏,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否真正懂得这份宁静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看到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枪眼,至死都不愿倒下,他的生命凝固成了永恒的战斗姿态。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生命。他们或许憧憬着战后娶妻生子,或许惦记着年迈的父母,但他们却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将最珍贵的生命献给了陌生的山河。他们为了什么?影片给出了答案: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战火不蔓延到祖国的土地,为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能够站稳脚跟。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存的本能选择,是将“小我”完全融入“大我”的悲壮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物资缺乏,武器简陋,而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在用血肉之躯对抗美帝的钢铁洪流,用精神力量弥补物质匮乏。这种力量源自对家园最朴素的爱,对和平最炽热的渴望。战士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他们脸上那种既视死如归又满怀眷恋的表情,成为了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画面。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意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鸭绿江畔到三八线,从长津湖到上甘岭,那些年轻的生命化作了异国他乡的泥土,却也铸就了新中国屹立世界东方的基石。这场战争让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刚刚站起来的民族——我们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而是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己尊严的伟大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浴血和平》这个片名起得真好——和平不是谈出来的,是打出来的;不是乞求来的,是斗争来的。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世界的常态,而是需要实力捍卫的珍贵状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影片最后,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兵,仍然在寻找她的父兄。那一刻,我明白了——英雄会老去,但精神永存;战争会结束,但记忆必须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