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楠 2025年10月30日 <div><br></div>到澳大利亚乌鲁鲁(Uluru)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参加了一个5小时的乌鲁鲁巨石日落之旅。<div><br>乌鲁鲁所在地现在是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Uluru Kata Tjuta National Park)。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将乌鲁鲁的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原住民阿南古族(Anangu)。同时签订99年租约,由原住民与澳大利亚国家公园(Parks Australia)共同管理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div><div><br>公园入口的牌子上大大的”Palya!”是原住民阿南古人使用的语言的一部分,意思是,你好(Hello),再见(Goodbye),谢谢(Thank you), 欢迎(Welcome)!<br></div> 乌鲁鲁是一座巨大的砂岩巨石。在原住民阿南古人的传说中,这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Uluru是阿南古语中的传统地名,没有确切的字面含义。对阿南古人而言,它象征着祖先的灵魂与大地的心脏。阿南古人常说,“乌鲁鲁不仅是一块石头,它是我们的祖父。” 根据科学的说法,大约5.5亿年前,这一区域曾被浅海覆盖,河流把砂砾、泥沙带入海盆,沉积、固结,经过构造挤压与抬升,最终暴露在地表,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巨大单体。周围的地层长期被侵蚀去除,只有这块更为坚硬、结构特殊的砂岩以高出地表的形式保留下来,所以显得孤高醒目。 乌鲁鲁的原住民阿南古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已在乌鲁鲁地区生活了至少三万年。1873年,探险家William Christie Gosse在穿越沙漠时首次发现并记录了这块巨石,并以南澳总督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为 “Ayers Rock”(艾尔斯岩)。这就是为什么官方称这里为乌鲁鲁/艾尔斯岩(Uluru /Ayers Rock)。 乌鲁鲁屹立亿万年不变,却又是一块变幻万千的巨石。在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乌鲁鲁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它也会跟着光线变化而变幻莫测。 对阿南古人而言,乌鲁鲁的颜色并非自然景观的美,而是生命的脉动与祖先的语言。他们用诗意的方式表达这种关系:“红色是大地的心跳,紫色是夜的歌声,当太阳走过乌鲁鲁,我们听见祖灵在呼吸。” 来到乌鲁鲁脚下,我们彻底被震撼了。陡峭得接近垂直的岩壁,硕大无比的体积,让我们觉得自己是这样渺小。 乌鲁鲁高约348米,相当于一栋100层楼高的建筑。巨石地表以上的长度约 3.6公里,周长约9.4公里。但实际上地下部分还深埋着更多岩体,大概有6公里那么深,而仅仅是露在地面的部分就已经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岩石。 沿着乌鲁鲁的基部步行,看到形态各异的巨石散落在岩体之上。它们不是随意堆叠的,而像是从整块岩石中生长出来的生命体——圆润的、裂开的、扭曲的,每一块都被岁月的风沙和暴雨雕刻得充满力量。 不知这些被磨去棱角的大石头从何而来。 导游指着下面照片里右边的大石头问,那块像不像一个蛇头?仔细看,那巨石的弧形轮廓、尖突的前端与深陷的“眼窝”形成了逼真的蛇形。它静静伏在那里,仿佛随时会在红色岩面间游动。导游说,那正是原住民故事中守护神灵“库尼娅(Kuniya)”的化身。 在乌鲁鲁上,可以看到很多巨大的裂缝或沟壑。 而几乎每一道沟壑都有属于它的祖先传说。 乌鲁鲁上也有很多洞穴。 而几乎每一个洞穴都有它的名字和故事。 厨房洞(The Kitchen Cave) 是一个天然岩洞,半开放式,洞口较宽,顶棚低而平滑。 厨房洞的岩石呈现深橙红色,但靠近洞顶的部分颜色偏暗,因为长年被烟熏。 在阿南古人的故事中,他们的祖先Mala人抵达乌鲁鲁后就在这片区域搭建营地,准备举行神圣的Inma(仪式)。他们在附近收集植物和食物,烧烤猎物,唱诵祖灵之歌,为仪式做准备。 后来,当邪灵 Kurpany(魔犬)被派来追击他们时,许多人逃离营地——而 厨房洞便成了他们离开前最后活动的见证之地。 对阿南古人来说,这些岩洞既是“厨房”,也是“学校”,还是“教堂”。孩子们在这里听长者讲世代相传的故事,成年人在这里准备仪式用品,光与歌声在洞中回荡。 坎楚峡谷(Kantju Gorge)是乌鲁鲁最神秘、最有灵性的角落之一。峡谷深陷于岩壁之中,岩壁高约百米,两侧红色峭壁几乎垂直,底部是一处天然水潭。 岩壁的颜色会随光线从橙红变为暗紫。雨季时,峡谷顶部会形成瀑布,雨水沿着岩面直下汇入水潭。雨季瀑布冲下时留下了一道黑黑的水印,而对阿南古人来说,这也是祖灵清洗罪过、恢复平衡的象征。 在阿南古人的信仰中,峡谷里的水潭象征生命的延续。雨水从岩顶流下,如同祖先的泪水。那股宁静、庄重的气息,是祖灵在呼吸。我们到来的四月中旬,正是这里的旱季末。脚下的水潭几乎干涸,只剩下一小片暗色的湿地,周围露出细腻的红沙,像被阳光烤热的陶土。 阿南古人相信,坎楚峡谷里的每一次水的消退与回归,都象征生命的循环与祖灵的永恒。当水消失时,祖灵在休息。到了雨季,祖灵醒来,水声便是他们的歌声。 在阿南古人的故事中,如今的坎楚峡谷就是他们的祖灵Mala人的最后居所。那片垂直岩壁上奇特的纹理、凹痕、洞口,都是他们留下的痕迹。 Mutitjulu水潭(Mutitjulu Waterhole)是乌鲁鲁南侧最著名、最神圣的地点之一。<div><br>我们到达这里后,看到一群孩子正在水潭里嬉耍。导游立刻告诉我们,不要拍照,特别不要对着孩子拍照。</div><div><br>Mutitjulu水潭对阿南古人而言,是祖灵之地,摄影在他们看来会打扰祖灵的宁静。阿南古人认为拍照会“取走”一个地方的精神(Spirit)。尤其当场景中有孩子或神圣水源时,摄影被视作对祖灵的不敬。</div><div><br>我们只好静静地站着,看孩子们玩水。这里是真正的阿南古人居住区。那些在水潭边玩水的孩子,是在自己的家园玩耍。而我们才是闯入的外人。<br></div> 在乌鲁鲁,导游们时常提到Tjukurpa(读作楚库尔帕)。这是阿南古人文化中最核心、最神圣的概念之一。很多人把它翻译成“梦幻时光(Dreamtime)”。但这只是英文的近似表达,远不能涵盖它真正的深度。我们还是用原文Tjukurpa吧。 阿南古人相信,在远古的Tjukurpa里,世界还是一片混沌。那时,祖灵从地下或天空中出现。他们在大地上行走、歌唱、战斗、创造河流、山脉、岩石与生灵。这些祖灵在完成创造后,化为大地的一部分——成为山、岩石、水源、甚至风声与影子。乌鲁鲁本身,就是许多祖灵行迹的汇聚之地。 因此,Tjukurpa不仅仅是神话或传说,而是一整套关于世界起源、道德准则、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的宇宙观与法则。 而乌鲁鲁是Tjukurpa故事的地图。这就是为什么阿南古人视乌鲁鲁为圣地,因为巨岩上的每一道裂缝、洞穴和沟槽都与Tjukurpa有关。对外来者来说,这些只是奇形怪状的岩面;但对阿南古人而言,那是一本石头的经书,一幅能读的圣地图。 就是这样一块圣石,多年来,却有无数游人攀登上顶,妄想征服它。阿南古人长期以来都恳请游客不要攀登。终于,在2019年10月26日,乌鲁鲁的攀登活动正式永久关闭。那一天恰好是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成立34周年纪念日,也是原住民阿南古人在漫长岁月后,终于重新掌握这片圣地管理权的象征性日子。 阿南古长老之一Sammy Wilson在关闭当天说:“我们并不是要阻止游客来访,我们只是希望他们理解我们的故事与灵魂。这块岩石不需要被征服,它需要被尊重。” 沿着几条文化步道,几乎围着乌鲁鲁转了一圈,所看之处都使我们震惊,导游讲的Tjukurpa的故事,也使我们觉得这块屹立亿万年不倒的巨石更加神奇。 但是,如果没有那些讨厌的苍蝇,我们的感觉会更好些。在上一集游记里,我提到了乌鲁鲁的那些无孔不钻的苍蝇。在这里,我必须再说一次,为将来去乌鲁鲁的驴友提个醒,一定要准备防蝇面罩。<div><br>这里的导游倒是不戴防蝇面罩,他们都用毛巾不断驱赶苍蝇。王大明白也学着从公寓里拿了一张毛巾驱赶。但是,如果双手持手机拍照时,苍蝇还是会往脸上扑。</div><div><br>记得乘飞机从乌鲁鲁到悉尼,飞机一落地,前面的一个女乘客大声说了一句,终于回到文明之地啦!这真是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这并不是说乌鲁鲁不好,而是庆幸我们终于摆脱了那些讨厌的苍蝇。<br></div> 临近傍晚,导游驱车将我们带到一处观赏乌鲁鲁日落的地方。还架起了桌子,上面摆放着饮料和小吃。 几只澳洲喜鹊(Australian magpie)一直跟着我们,可能对我们的食品感兴趣。 它们有着黑白相间的羽毛,非常漂亮。比起那讨厌的苍蝇可招人喜爱多了。<br> 当太阳逐渐西沉,乌鲁鲁那巨大的岩体仿佛活了过来。大地的光线忽然变得温柔,乌鲁鲁像在燃烧,又像在呼吸。 天边的云层逐渐低垂,厚重的乌云压在地平线上,遮去了夕阳的部分光辉。乌鲁鲁没有被金红色点燃,而是沉静地立在阴影里,呈现出一种暗红带灰的色泽,像一块巨大的铁石。偶尔有几缕微光从云缝间泄下,在岩面上划出淡淡的亮纹,又被风吹散。 阿南古人说,这样的乌鲁鲁,不是展示,而是回归——回到Tjukurpa的宁静、回到天地尚未分明的时刻。也许,这样的乌鲁鲁,比阳光下更接近它的本色——沉默、古老、带着灵魂的石头。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b6idyy" target="_blank">上集:大洋洲自由行18:国王峡谷一日游</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zkg1ef" target="_blank">游记从头看:大洋洲自由行01:从不顺开始的顺</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