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有老年人写自己的文学作品,此类文章很多,有的让人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 老年文学的笔,该蘸着晨露与夕阳的光。它不必刻意描摹惊涛骇浪,只消把晚年生活的褶皱摊开,便有说不尽的滋味。那些藏在皱纹里的念想,落在日常里的活法,握在掌心的器物,寻医问药的琐碎,安放身心的去处,牵牵绊绊的情分,你来我往的交往,都是最鲜活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该如何想?老年人的“想”,多是落地的实。不再追云逐月般想远方,倒常念着窗台上的花该浇水了,菜市场的菜今天贵不贵。也会想年轻时没做完的事,但少了焦灼,多了“慢慢来”的从容。想儿女时,不是盼他们常绕膝下,而是念着“他们过得好,我就安心”。这种想,像煮在砂锅里的粥,温吞,却熬得入味,老年文学写这些,便有了人间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如何活?“活”法里藏着智慧。有人把日子过成钟表,准时起床,按时锻炼,公园里打太极的招式比年轻时上班还认真;有人活得随性,晴天晒晒太阳读报纸,雨天临窗听雨写毛笔字,不跟岁月较劲。健康的活法,从不是强迫自己“必须怎样”,而是找到让身心舒展的节奏。吃动平衡,睡足觉,笑出声,这些最朴素的日常,写进文字里,自带一股安稳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怎么用?“用”的物件里有故事。老花镜的度数换了又换,镜腿缠着胶布也舍不得丢,因为带着多年的温度;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菊花,不是跟风,是懂了“慢慢喝”的惬意;针线笸箩里的顶针磨得发亮,缝补衣物时,指尖的触感比年轻时更清晰。这些器物不名贵,却牵着日子的肌理,写它们,便是写老年人与生活的和解。</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如何养病?“医”与“养”,是晚年绕不开的课题。去医院不再讳疾忌医,知道定期检查是对自己负责;药盒上写着清晰的服用时间,不是被疾病困住,而是学会与身体对话。养老不必非求“高端”,社区里的老年食堂热乎,邻里间的互助暖心,自己能打理的事绝不麻烦人,这份“能自主”的底气,比任何养老机构的招牌都珍贵。文学写这些,要避开悲戚,多写那份“把日子过明白”的通透。</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的情如何建设?“情”字在晚年更显醇厚。爱情不再是风花雪月,是有个伴儿递过来的一杯热水,是过马路时自然牵起的手;亲情不是索取陪伴,是儿女打来电话时的那句“我挺好,你别惦记”;友情是老伙计们凑在一起,不聊过往的辉煌,只说“明天天气好,一起去钓鱼”。这些情不浓烈,却像冬日的炭火,持续地暖着心,写进文字里,自有动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如何参与社会活动?社交与亲情的“度”,老年人最会拿捏。不硬凑热闹,三四好友的小聚最舒心;不干涉儿女的生活,保持“各自安好,互相牵挂”的距离;邻里间客客气气,谁家有难处搭把手,转身后各过各的日子。这种不疏离、不过密的关系,像老盆景的枝丫,疏朗有致,透着生活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当然,老年人也有教训该写。比如年轻时忽略健康,老来追悔;比如过度依赖儿女,反倒添了隔阂;比如总念着过去的恩怨,搅得自己不安生。这些不必回避,写出来,像给后来人提个醒,文学的意义便多了一层。</p><p class="ql-block"> 老年文学的底色,该是“活着”本身。不美化衰老,也不放大悲苦,只如实写下那些晨光里的散步、饭桌上的闲聊、药盒上的字迹、电话里的叮嘱。因为晚年最动人的,从不是“老有所为”的宏大,而是“老得自在”的真实。把每一天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便是最值得书写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老年文学书写老年生活,最动人的从不是刻意勾勒的“圆满”,而是那些浸着烟火气的真实片段:晨光里慢慢踱步的身影,饭桌上被反复叮嘱的“多吃点”,或是对着老照片突然漾开的笑纹。这些细碎的瞬间,藏着岁月沉淀后的通透,也藏着每个人都能共情的“活着”的温度。正如老人们常说的:“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把这些“过出来”的细节揉进时光,自然就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无论是顺遂时的安然,还是遇坎后的韧劲,都是晚年生活里珍贵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老年生活从不该被“养老”二字框住。公园里,晨练的队伍里总有人把太极打得行云流水;社区活动室里,阿姨们的广场舞队排着新队形,领舞的戴着亮片发箍,转身时裙摆扫过地板,精气神不输年轻人;老邻居凑在树荫下下象棋,楚河汉界前吵得脸红脖子粗,散场时又搭着肩去买半斤酱牛肉下酒。这些才是真滋味:阳台的月季开了,要拍张照发家族群;跟着手机学做新菜式,盐放多了也乐呵呵自嘲“够入味”;孙子孙女来串门,嘴上嫌“吵得慌”,转身就把藏了好久的糖果塞过去。老年人的“乐”,往往藏在这些自找的热闹里,他们不追着时间跑,反倒把时间酿成了酒,越品越有味道。敢穿鲜艳的衣裳,敢说直来直去的话,敢把平凡日子过出自己的节奏,这样的“老”,才是活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可晚年的褶皱里,也藏着不容忽视的暗角。有些老人总被街头谣言牵着走,今天信“磁疗床包治百病”,明天抢“天价保健品”,儿女磨破嘴皮劝说,转头就把养老钱塞进骗子口袋。不是糊涂,而是太怕衰老与病痛,才会被“永葆健康”的谎言钻了空子,攥着浮夸的宣传单像攥着救命稻草,却松开了真正能依靠的温暖。也有少数人仗着“年纪大”为所欲为:公交上抢座时中气十足,广场舞音量震耳欲聋却容不得半句劝,甚至把公共绿地圈成自家菜园。他们把“老”当成特权通行证,忘了岁月该沉淀出包容,反倒让戾气占了上风,既寒了旁人的心,也给“老年”二字蒙了灰。这些教训像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弱点:对衰老的恐惧、对存在感的错位渴求、对边界感的模糊认知。无论多大年纪,守住理智的底线、辨清是非的边界,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就像老树枝干虽老,也得向着阳光生长,而非在阴暗里滋生蛀虫。</p><p class="ql-block"> 更复杂的褶皱里,藏着孤独与现实的拉扯。孤独像块湿冷的海绵,吸走心里的热乎气,有些人便想抓住点什么,哪怕是段不那么体面的关系,也觉得比对着空屋子强。二婚本是找个伴儿搭伙过日子,偏有人揣着算计:盯着对方的退休金,惦记着老房子的房产证;就算有真心想暖个脚的,也架不住儿女敲边鼓,“别让人骗了”“他图咱家啥”,好好的念想被搅成一锅粥。老年人有的所谓“情人”,多是各取所需的临时慰藉:他图她烧口热饭,她图他搭把手拎菜,今天送袋鸡蛋,明天缴个水电费,看似热络,实则隔着层纱,谁也不敢捅破,怕连这点暖乎气都没了。更不堪的是有些老男人还欢喜嫖娼,被“嫖媚”勾着走,把孤独熬成糊涂,图几句“大爷您真精神”的虚话,最后钱没了,心更空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人要的哪是这些?不过是找个能说上话的人,一起晒晒太阳、骂骂老天爷,哪怕拌两句嘴也比冷锅冷灶强。可世道复杂,真心碰真心的少,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多,反倒把简单念想绕成了乱麻。说到底,还是得心里亮堂:年纪大了,眼睛不能花,日子是给自己过的,不是给旁人看的。找个踏实人,说句实在话,在烟火里守着真实,在褶皱里辨清方向。这或许,就是晚年最好的滋味,也是老年文学都该创作的题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