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同学游(二)清清的黄河,浊浊的黄河(下)

一方

<p class="ql-block">看到浊浊的黄河,是在兰州,青甘游的第十天。这里是我们青甘游第一程(西宁-湟中-青海湖-茶卡盐湖-西宁-互助故土园-黄南州-夏河-兰州)的最后目的地,也是第二程(兰州-张掖-敦煌)的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州:名副其实的黄河,成为母亲的黄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兰州。但对这个城市却不觉得陌生,从小就听说兰州。我家小姑和小姑父早年从江南名城杭州到大西北兰州,投身石化工业建设一辈子,退休后才回江南,定居上海。两个表弟在兰州出生长大。记得有一年,现住德克萨斯州的小表弟,从兰州来上海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还得了奖。这个兰州男孩最喜欢吃炒螺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关于兰州,只知道,那里有新中国最早的石化企业,是小姑那代石化人,生命之河流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兰州两晚一天半,最想看的是黄河。那天上午,挥别第一程的游伴、领队和司机,第二程的四个同学直奔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WOW,终于来到真正的黄河边!这里的河段,属万里黄河的中游,旷阔浩荡,浊浪滚滚,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站在河边,心里想象着,我们在坎布拉看到的清澈的黄河,流过内蒙古的河口镇,流经黄土高原,千百条支流带入大量水和泥沙,河床拓宽,河水由翡翠绿变泥土黄。就如《尔雅·释水》所记“河出昆仑,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p> <p class="ql-block">沿着浊浊的黄河走,两岸是今古交融的繁华“金城”,丝绸之路的重镇,岸边的茶室咖啡厅一家挨着一家,河中倒映着游客的空中缆车,浓浓的市井烟火,勃勃的生命气息。心想,这里的黄河,就像是正当年的黄河母亲,以其泥黄色的水土,孕育了以农耕为基础,坚韧宽厚的中华文明;就像是一个青春少女,变成沧桑而强壮的母亲,经历了深重的苦难,岁月风沙,清纯不再。沉淀下来的,是大地般的柔情和哺养子民的慈爱,时而也有大自然的任性,用滔天洪水展示原始力量。不知怎么,想起莫言的《丰乳肥臀》——这就是黄河母亲形象?</p> 河滩上成群的鸽子,忽而争抢游客手中的玉米,忽而集体飞往河心,瞬间盘旋而回。 <p class="ql-block">抓拍L同学喂鸽照。</p> <p class="ql-block">有个农场朋友,在上一美篇留言说,他今年9月,在郑州看到的黄河,宽近两公里,水是淡黄的,并不浊浊。据他的导游介绍,那里,名副其实的黄河已很难看到,常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是青色,只有当</span>连续下雨,山上下来的水量大,来不及沉淀时,水才是淡黄色的。并解释,这“应该是小浪底大坝的拦沙工程起到了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里黄河,千古青史,故事太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坎布拉的黄河边,到兰州的黄河边,只能算领略了黄河风情万种之一、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走过“天下黄河第一桥,打卡白塔山公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这美篇时,才知道,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滔滔黄河何以渡?于是,大大小小三十余座桥梁横跨两岸。最出名的,要数那座挂满红灯笼的中山桥。这座建于1909年的铁桥,被封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如今是游客必打卡的兰州地标。</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铁桥,由美国纽约桥梁公司设计,由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施工者大多是中国的工匠。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铁桥被命名为“中山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中山桥,我们信步过河。</p> 站在桥中间,感觉,河把城劈成南北两半,而河上的桥,又把两岸的城相连。<br> <p class="ql-block">桥头有个漂亮的过道,坐下休息了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过桥就是白塔山公园,它因山顶上有古老的白塔而得名,传说这座宝塔是当年为镇压河中蛟龙而建造。白塔寺始建于元代,现存的白塔系明代重建,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台阶往上漫步,只见公园正大门对面的城头上,挂着一幅匾额,上有“九曲安澜”四个大字。让看见的人,感受到对河安城安的切切祈盼。</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古色古香的廊亭,引我们拾级而上,沿回廊漫步,回到黄河边。古塔、城头、廊亭,无不与黄河相连,无不彰显这座拥有2千多年历史城市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州美食:黄河鲤鱼、羊头肉、晋式三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兰州美食,最有名的,非兰州牛肉拉面莫属,因为它早已走向世界。有个故事可以佐证:疫情后,我们去两牙旅游。某日,在里斯本的街上,正在寻饭的我们,突然看到兰州拉面的广告。有强大中国胃的男人们首先走不动了,那就进去吧。店堂里,从收银员,到服务生和顾客,一个亚洲面孔也没有。但照片上的大碗汤面倒蛮诱人的。于是就坐下点面。味道居然还不错,尤其是肚子饿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既然在世界各地都能吃到兰州拉面,那在兰州就不吃它了。黄河鲤鱼成了首选,就凭名字,就特能体现兰州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河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在兰州的两顿晚饭,都点了黄河鲤鱼。在宏丰黄河鲤鱼王饭店那次,鱼上桌时,酱汁还翻滚冒泡,有个女服务员专门跟着,朗诵似的介绍这道菜。煞是热闹,味道也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点了晋式三蒸:粉蒸肉、小酥肉和酱梅肉与白馍一起蒸。三种肉原汁原味、软嫩香酥,夹在白馍里吃,把汉堡包甩开几条街。</p> 这个炒素也新鲜爽口。 <p class="ql-block">青甘游第一程散伙前一晚,<span style="font-size:18px;">J同学约大家</span>在兰州正宁路小吃夜市街,逛街吃饭。也许是要与部分同学分手了,也许是吃了一路西北美食,到了兰州已如强弩之末。反正,在兰州夜市的美食印象不深。</p> <p class="ql-block">唯一记住的是,点了羊头肉,这是这次旅途中第二次吃。这道西北著名传统美食,卖相可怕,味道很香,跟猪头肉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太辣。</p> 这种油炸虫蛹,只拍个照,没敢尝试。 <p class="ql-block">这么精致的米糕,(下图)应是江南水乡的食品。如今交通方便了,各地风味的壁垒,不再森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去兰州大学走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河之畔,萃英山下的兰州大学,也是不会错过的。好的大学,常常是一座城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或一个代表,也是我们旅途中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旅馆出门,不远是兰州火车站。颇现代的建筑,在远山的衬托下,蛮好看。我们走过那里,步行去兰州大学。</p> <p class="ql-block">兰州大学,也许是中国最靠近黄河的大学。兰大的图书馆“积石堂”名,就源自悠悠黄河。</p> <p class="ql-block">走进图书馆,就见顾颉刚教授的《积石堂记》书形雕塑,立于正门进口。据顾教授所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积石堂最初前身,是左中堂</span>创建的甘肃贡院。“斯堂也,居全校之中央,耸然而高,…. 寰宇人士,凡来游于此者,悉将登堂而求图藉之材,为之低徊留连而不忍去焉。” “积石”,语出大禹疏浚黄河,“导河积石”。积石堂作为兰州大学的图书馆,意在强调 “水也书也,固皆校中人所不得须叟离者也。”寓意饮水思源,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着知识的汇集和学术的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如顾教授所描述,在此低徊留连,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孜孜以求。想当年,我们也这样,坐在黄浦江畔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一晃,已是快半个世纪前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兰大的校史馆的建筑古色古香,与功能蛮相符。</p> <p class="ql-block">退休之年,与老同学一起体验清清的黄河和浊浊的黄河,更能体会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也更喜欢“人生像条河”的比喻。不仅,如罗素所说,青少年时如“涓涓细流”受限;青壮年时经历激烈的“冲越”,变得宽阔而平静;最后,自然地融入大海,“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还觉得,人生之河,总会由起初的清澈,随阅历变浑,变丰富,只要不至淤塞,生命力会更顽强坚韧。</p>

黄河

兰州

积石

兰州大学

有个

美食

我们

同学

浊浊

青甘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