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鹡鸰(英文名:White Wagtail),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小型鸟类。俗名: 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非部分地区。白鹡鸰栖息于多种开阔环境,如草地、湿地、停车场和草坪,偏好裸露区域觅食,且已适应城市环境。白鹡鸰属国家三有鸟类。<div>外形特征:白鹡鸰体长约16.5至19厘米,东亚亚种可达21厘米,平均体重25克,尾部长而常摇摆。成年雄鸟繁殖羽色为冠至颈背部黑色,喉部黑色,其余头部白色,上体灰或黑色,翼灰色带白色边缘,两道白色翼纹明显,尾羽中央对黑色,外侧白色,下体白色。雌鸟头部图案较淡,喉部有时具灰斑。幼鸟头部棕色,有灰白色喉部,下体灰白,有时泛黄。白鹡鸰在不同的亚种之间羽色有所差异。</div><div>鸣叫特征:白鹡鸰的叫声为尖锐的‘chisick’,比‘水鹡鸰’的声音稍柔和。其歌声较为规律,但在繁殖季节用于吸引雌鸟的是一系列的接触叫声,而非领地宣示。</div><div>区别辨识:白鹡鸰与日本鹡鸰和白眉鹡鸰有明显的区别,后者具有清晰、细而对比鲜明的眉纹。不同亚种间的辨识主要依据羽色差异,如黑背亚种背部为黑色。</div><div>生活习性:白鹡鸰在开阔地带活动,包括草地、农田、湿草原和沼泽等。它们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迁徙期间可见大群。它们在地面行走或奔跑,遇人会斜飞并边飞边鸣。食性以昆虫为主,包括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昆虫,偶尔摄取植物种子和浆果。白鹡鸰适应性强,能在人类居住地附近生存。</div><div>繁殖期为4月至7月,白鹡鸰在水域附近或人类居住区筑巢,巢为杯状,由雌雄鸟共同建造。每窝产卵5至6枚,孵化期约12天,雏鸟晚成性,由双亲共同喂养至离巢。</div><div> 拍摄于四川木里大寺</div> 空中捕捉飞虫 发现猎物 立即启动 空中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