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太保鼎:一鼎铸匠心,千年传薪火

墨玉詩畵

<p class="ql-block">作者:墨玉詩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7751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自拍自创</p> <p class="ql-block">  这次征文活动的主题是【匠心传承】,那么如何于古玩中见匠心,于精雕细琢间感受凝固的史诗,传承文明的智慧火种。选何宝贝去写才能充分紧扣活动主题,展现古玩风采呢?我想还是就地取材,从身边挖掘。我们天津博物馆里收藏的宝贝可不少,几乎件件都可见匠心。就拿二楼的一件“镇馆之宝”来说吧,足能充分展现匠心传承主题。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吧。</p><p class="ql-block"> 当您来到天津博物馆的二楼“耀世奇珍”展厅,在非常显眼的一隅,有一尊西周时期的太保鼎静默矗立着,在等待我们每一位参观者与它对话,听它的倾诉。向我们展现着它三千年的锈美雄浑的身姿,向我们展示着它那个时代的匠心独韵。在欣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从制作到传承的每一个细节,它那饱经岁月锈蚀痕迹的身上,无不深刻揭示了西周时期铸造师们匠心精神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这尊外观看起来修长中带有雄浑稳重之姿的西周太保鼎,它的整体高度是57.6厘米,正面宽度是35.8厘米,侧面宽度是22.8厘米,重26公斤。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它全身的任何一处,都彰显着它那个时代登峰造极的铸造技艺。我们可以说,它是铸造技术与美学艺术的完美融合,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你一眼看到它,立刻就会被它的造型奇崛、纹饰瑰丽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的会移步上前细细端详它的美。</p><p class="ql-block"> 太保鼎的大体结构是由双耳、鼎身和鼎足三部分组成。鼎口双耳和鼎身的高度加起来只占它总高度的二分之一,而四个柱足就占了总高度的二分之一,所以给人的感觉器型修长。鼎口双耳的高度与鼎身相近,耳上有对相视而立的浮雕兽,造型生动活泼,给太保鼎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又便于提携挪动。它修长的四个柱形足设计得尤为独特,充分展现着匠人们的奇思妙想。四柱足全部饰以扉棱,中间那突出圆盘的设计好似人的膝盖,这样既打破了修长四足的不稳定感,又起到了视觉平衡和重心稳定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匠人在力学与美学上的聪明智慧。鼎身是扁方体,腹部外侧四维用圆雕、浮雕的技法呈现,用精美的饕餮纹和垂叶纹交错排列装饰,充分展现着三千年前工匠对陶范雕刻与金属配比的精准掌控。</p><p class="ql-block"> 当我踮起脚尖、伸长脖颈去细观其腹内时,发现它的鼎腹内壁四周也都刻有精美纹饰,鼎身一侧中间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竖式书写,至今仍线条清晰流畅,字迹华美秀逸。铭文“大保”就是“太保”的意思,是西周初始时期设立的官职,职责是监护与辅弼国君,看出来是个位高权重之职。它是为西周成王时期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是召公显赫身份与崇高地位的象征,它的身上承载着国之重托,也体现了西周铸造工匠们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的坚定信仰。</p> <p class="ql-block">  这尊精美绝伦的太保鼎所展现的匠心,远远不止于其精湛的铸造技艺,更是在于其为西周礼法秩序所赋予的魂。在西周时期社会礼法“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严格制度下,作为召公这一重臣的礼器,在尺寸、形制与纹样装饰上,绝非随意表现,而是精心设计、量身定制的,充分代表着身份与等级。</p><p class="ql-block"> 当我在心里默默的与太保鼎进行的无声对话中,感受到西周铸造工匠的卓越追求,正在于将古代社会抽象的礼法规则,通过太保鼎的精准铸造而展现出来,物化为一件雄浑而威严的典范。他们的匠心,深植于对时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极致尊崇,使太保鼎这一冰冷的青铜器,承载起了一个时代匠心传承的精神信条。</p> <p class="ql-block">  在欣赏太保鼎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西周时期的铸造技术的高超与精湛,感受到了古代匠人们在铸造中不断摸索创新、追求卓越的执着精神。古代匠人既承古法精髓,又突破范模束缚。他们以炽热的流动的铜液续写着传统与创新,诠释着“尊古不泥古”的传承智慧。将深刻理解的礼制规范融入到铸鼎工艺流程的繁琐创新中。他们匠心精神的内驱力始终如一,那就是对器物完美的执着、对铸造过程的专注、对追求卓越与责任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欣赏到此我想提醒大家,当您驻足凝视太保鼎的时候。您欣赏的眼光可不能只停留在它的外表之美,而是更要注重它的内涵,慨叹于它的匠心传承之中。默默的与古代匠人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在心神交流中汲取着那份永恒的精神力量。那颗匠心的种子,正随着它的无声倾诉,默默播撒到每一位观赏者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太保鼎是一件“活”的实物教材,是一部匠心传承的生动史诗。它的匠心是刻在那修长柱足扉棱上的思考,是融于铜水的那份专注,是铸于铭文的那份担当。它所代表的,是西周时期铸造技艺的顶尖级水平!古人的这种匠心精神,早已在我们当代得到发展,焕发了新生!相信这缕来自三千年前的薪薪之火,会继续弘扬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