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童心话重阳】 晚霞不晚 夕阳正红——重阳节日话晚年.

夏霜

<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六十八岁的重阳,我站在江洪渔港的码头边,看晨光把“广东十大天然渔港”的海面染成金箔。渔船上的汽笛刚掠过耳际,身后忽传孩童笑闹——村里娃子举着刚买的糖糕跑过,甜香裹着海风飘来,倒让我想起七年前刚退休时,管区老书记专程找上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他攥着我的手,指节泛白,语气恳切:“老兄弟,你是咱江洪少有的文化人,好几任书记都盼着有人给家乡修部港史,让后辈知道古港的根在哪。这心愿压了几十年,你可得帮咱了!”望着他鬓角沾的海风细沙,想起小时候在渔港听老渔民讲“千帆归港”的故事,心里那股“闲不住”的劲儿忽然被勾起来。朋友后来总劝:“在岗时你是拉车不松套的老黄牛,退休了该歇脚享清福。”可夜里躺床上,老书记的话总在耳边绕,月光洒在书桌旧笔记本上,我翻着本子忽然定了心——这座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的古港,不能让故事就这么埋在时光里。“港史这事儿,我接了!”告诉老书记时,他眼眶一红,连连拍我肩膀:“总算有盼头了。”</p> <p class="ql-block">为捋顺思路,家里珍藏的《史记》被我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三个厚本子。往后,湛江市和遂溪县的文史室、博物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每次去都背着装满空笔记本的帆布包,见着有用的史料就蹲在书架旁抄,手指发酸了搓搓再写。有一回在遂溪县图书馆查清代渔港税收档案,管理员下班催了三次,我才恋恋不舍合上书,出门时天已黑透,晚风里飘着档案馆特有的旧纸墨香。</p> <p class="ql-block">光查书本不够,还得听老辈人讲“活在嘴里”的故事。我揣着录音笔,三十多趟跑遍家乡,拜访老干部、老渔民。张大爷家八仙桌前,听过他年轻时驾机帆船闯台风、凭经验避暗礁的惊险;李阿婆灶房里,记过渔市早市“摸黑交易、凭信要价”的老规矩。去海边找退休老船长时,他正坐在码头石板上抽旱烟,望着远处渔船发呆。我凑过去坐下,帮他续了热茶,听他讲江洪港当年“千帆竞发”的盛景——那时港池能停上千艘渔船,红鱼、马鲛鱼的腥味飘出半里地,如今渔船装了先进导航和捕捞设备,再不用靠人力跟风浪硬拼。海风裹着鱼腥气吹来,他皱纹里的笑意藏不住,我忽然觉得,这些带烟火气的细节,比书本文字更让人心里发热。</p> <p class="ql-block">最难忘拍天光渔市的场景。为捕凌晨四点的热闹,我三点爬起床,拉着搞摄影的老周摸黑往渔港赶。海风带着刺骨的凉,我们蹲在码头石阶上,盯着东方等第一缕晨光。渔船陆续靠岸,渔工操作机械吊臂,把满筐鱼鲜从船舱稳稳吊上码头,鱼腥味、叫卖声、机械“嗡嗡”声混在一起,老周的相机快门响个不停,我在旁飞快记笔记,竟没察觉手指冻得发麻。还有一次为看外海货船卸货,跟着渔民坐小艇出海,海浪把艇颠得像片叶子,我紧抓船舷,胃里翻江倒海,可瞧见渔民们靠卫星导航精准对接货船,几台机械臂配合着快速卸完渔获,又觉得这颠簸值了。</p> <p class="ql-block">港史初稿写成时,我捧着厚厚稿子,像抱着刚出生的娃。可发给学者、行家看后,修改意见堆了满满一桌子。我没泄气,逐字逐句改,前前后后改了十七次。有一回为核实一个清代码头地名,特意跑市里档案馆,在堆积如山的旧档案里翻了整一下午,终于在泛黄的《遂溪县志》里找到记载时,窗外夕阳已把档案柜染成暖黄。2018年5月,《请到江洪来看海》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我送到管区办公室,几任书记围着书翻个不停,老书记摸着封面说:“老兄弟,你给咱江洪办了件大实事,往后娃子们都知道家乡历史了!”捧着带油墨香的书,忽然觉得,那些蹲档案馆、跑渔港的日子,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修史的事刚了,我又琢磨起奖学助学奖教。江洪港的娃子聪明,可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看着他们为学费犯愁,心里不是滋味。在陈向东乡贤帮衬下,2019年清明节,我牵头成立江洪渔港教育促进会。为募集资金,挨家挨户找乡贤、企业家谈,嘴皮磨破了,总算凑了60多万元。后来促进会并入镇教育促进会,我接了秘书长的活儿,一干就是四年多。拿出攒了大半年的退休金,捐了一万三千元——原本想给老伴换个电动摩托车,可一想到娃子们能靠资助安心读书,就觉得这钱花得更值。日常工作里,从配合镇里落实教育政策,到联络在外乡贤捐资助学,再到协调中小学解难题,我都想往前赶。</p> <p class="ql-block">从湛江往返家乡一回二百多公里,四年多跑了至少二十多回,路费、伙食费、住宿费全是自己掏,从没想着在促进会报销一分钱。即便这样,还是有人背后造谣,说我从中谋利。听着也委屈,可一想到促进会帮了不少娃子——有的能安心读完高中,有的考上大学还特意写信报喜,委屈就散了。有一回,受资助的女孩寄来贺卡,娟秀的字写着:“谢谢爷爷,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为家乡做事。”我摩挲着卡片,觉得所有辛苦都没白费。</p> <p class="ql-block">龙年五月,回了趟老家,见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渔港边少了往日热闹。恰逢端午临近,想起江洪港自清末年间就有赛龙舟习俗——渔民们为求港埠平安,每年自发组织赛龙舟,这习俗传了百余年,如今还入选了县级非遗,是刻在乡亲血脉里的记忆。忽然有了念头:组支村级龙舟队,把老传统续下去!在社区“两委”支持下,从港里四个村子挑人——有常年出海的渔工、跑运输的专业户、开小卖部的个体户、外来打工的小伙子,还有个叫阿明的聋哑少年。有人觉得我瞎折腾:“一群门外汉,还想跟专业队比?”可我偏不信,自己先捐了钱,又发动亲戚、学生、知青朋友凑,总算凑了十八万多,用作队伍日常开销和装备采购。</p> <p class="ql-block">训练的日子真叫苦。江洪龙舟赛在海上办,得等潮涨水满才能训练,风浪说变就变,下桨必须够深才能稳住船身,比在江河里难上百倍。请了专业教练指导技术,我更多心思放在队员思想教育上。刚开始队伍确有杂音:本地渔工觉得外来小伙“不懂渔家规矩”,个体户总惦记店里生意,训练时各弄一套,鼓点都合不上。</p> <p class="ql-block">我把大家召集到仙群岛木麻黄林边,指着远处作业的渔船说:“咱江洪人靠海吃海,哪艘船能单靠一个人开稳?百年前祖辈划龙舟求平安,靠的就是‘同舟共济’;现在组队参赛,要的也是这股劲。”还给他们讲1984年家乡木匠为造龙舟,连夜翻资料学技术、凭老手艺打磨舵桨的故事:“龙舟精神从不是单打独斗,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团结。”</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训练,阿明跟不上鼓点被队友埋怨,红着眼圈躲到礁石后。我走过去蹲下,用手势比划:“你看海浪,单独一朵掀不起波澜,聚在一起才能推着龙舟往前跑。”拉他回队伍,让教练把动作拆成简单节拍,我站在岸边跟着鼓点示范,一遍不行就再来。渐渐的,队员们主动帮阿明纠正姿势,外来小伙不懂渔家礼仪,老渔工手把手教;个体户耽误了训练,队友们晚上陪着补练。大家慢慢拧成一股绳,训练鼓点越来越齐,连海风里都带着不服输的劲儿。</p> <p class="ql-block">二十天训练一晃而过。端午节那天,环北部湾龙舟赛在江洪渔港开赛。码头边人山人海,镇上卖海鲜干货的摊位都停了吆喝,乡亲们举着小旗喊加油,声浪盖过海浪。望着对手广西融安县队——2023年的冠军队,队员个个壮实,热身动作整齐划一,我心里也捏把汗。可枪响那一刻,看我们队动作一致,龙舟像离弦之箭在浪尖飞驰,鼓点敲得比心跳还急,岸边呐喊震耳欲聋,忽然就不紧张了——我知道,他们已把“团结”刻进了骨子里。</p> <p class="ql-block">龙舟冲过终点线,裁判举起“第一名”牌子时,队员们抱在一起欢呼,阿明激动地扑过来,紧紧拉着我的手摇晃,眼里闪着泪光。颁奖时,镇里送了江洪特产的龙趸鱼、北潭生蚝,寓意“满载而归”。消息像长了翅膀,镇里、县里、市里的媒体都来报道,江洪龙舟队的故事成了北部湾、粤西、雷州半岛的美谈。我站在码头边,看着队员们捧奖杯的笑脸,忽然觉得,赢的不只是比赛,更是把老祖宗传下的精神守住了。</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退休了该“船到码头车到岸”,可我总觉得,夕阳里也能再扬帆。近八年来,反反复复跑遍江洪港的大街小巷、社区、渔村、海岛,风里来雨里去,就想把家乡的故事写出来、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片海的好。两次强台风袭击湛江时,风雨未停我就往第一线跑。在金沙湾,见环卫工人顶狂风清理断枝,跳进齐胸深的水里清障,雨水浇透衣服,扫帚却没停过,跟着他们走一路,把见闻写进《最美,环卫工人》,后来评上了“双精”作品;台风过后金沙湾恢复热闹,我坐在海边礁石上,听潮声、看游人笑脸,写下《金沙湾雨霁:潮声里的人间热闹》,也获得了“精篇”。</p> <p class="ql-block">休渔后的开海日,是江洪港最热闹的日子,我跟着渔民出海,体验现代捕鱼生活。渔船在海上平稳航行,渔民们通过雷达监测鱼群,按按钮启动捕捞工具,不久将一网网鱼鲜拉吊上船上,鱼虾翻蹦跳跃,银光闪烁,顿时笑声洒满海面,我把这场景写进《江洪渔港 开海日景观》,刊出后也评上“双精”。</p> <p class="ql-block">这两年,我在《美篇》发了237篇作品、320篇照片短文,其中324篇评上精品,22篇“双精”,读者超264万;《抖音》分享249个视频,有渔港日出、龙舟训练,也有老人听雷剧的模样,收获不少点赞留言。除了《请到江洪来看海》,《北部湾涛声》《岁月印记》相继出版,《北部湾那片海》已通过编审,很快能与读者见面。《壮观迷人的仙群岛》获2023年第九届“当代·原创文学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状元奖”;2024年,《家乡江洪渔港,心中的绚丽画卷》又拿了全国首届原创“文采杯”文学公开赛“2024年十大文采作家”和金奖。摄影也没落后,《千年古埠留个影》获《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空中摄影展厅”巡展暨第四届九州国际摄影书画大展铜奖,《傲立船头笑东风》获2025年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暨九州摄影百名摄影师联展“社会生活类”铜奖。</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都这年纪了,还这么拼,图个啥?”我笑答:“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要有人出来奉献,社会才能进步。我能为家乡多做点事,不辜负管区书记们的托付,日子才过得有滋味,就像重阳给老人送糖糕,图的是心里踏实。”</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码头边雷剧戏台搭好了,弦乐混着海风飘来,老人们搬小凳围坐,摇着蒲扇,满脸笑意。我摸出兜里的糖糕,咬一口,还是小时候的甜香。忽然想起杜甫那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人这一辈子,哪用怕夕阳西下?为家乡修史、助学、组龙舟队,写文拍图,不过是想把对这片海、这群人的牵挂,对那份嘱托的承诺,都变成实在事。</p> <p class="ql-block">兜里的糖糕还甜着,像这些年为家乡做事的日子,苦过累过,回味全是暖。就算将来耄耋之年走不动了,也要坐在祖宅天棚上,看北部湾日出染红海面,听涛声混着雷剧唱段,想起这些年跑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想起《请到江洪来看海》出版时老书记欣慰的笑脸,心里定然也是暖的。毕竟为家乡尽过心、出过力,没辜负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就像重阳的菊花,哪怕开在晚秋,也把香气留在了枝头。</p> <p class="ql-block">晚霞不晚,夕阳正红,我这晚年光景,能和江洪港的潮声、乡亲们的笑脸、那份未改的初心绑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