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二)

白色糖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鼎盛,被正式定为节日,一直流传至今。在唐代,重阳节官员休假一天,活动全国普及,重阳节这天要进行登高、饮宴、赏菊、骑射等活动。唐代诗人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中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王维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朝,重阳节发展成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宋人把茱萸称为辟邪翁,称菊花为延寿客,极为钟爱。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买菊、赏菊、饮菊、簪菊、咏菊,还点菊花灯、吃菊花糕、饮菊花酒、茱萸酒。宫中要摆上万盆菊花,晚上点菊花灯,办赏灯宴。民间会到郊外祭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元明清时期,重阳节延续宋代的习俗,宫廷、民间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重阳节。在明代,已出嫁的女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阳节</span>要归宁,要接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到清朝,人们最喜欢登高过重阳节:登山、登上高塔、城楼等;同时,举行跑马会、赛车会、千叟宴、放风筝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中国政府把每年的重阳节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阳节习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节日,伴有形式多样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登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登高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躲避传说中重阳这天会降临的瘟气,到高处以求平安。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认为登高能与神灵相通,获得福祉。其三是在秋日草木凋零之际登高“辞青”。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佩茱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佩茱萸,可以辟邪求吉。有的佩带于臂,有的作香袋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