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389478</p><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岳登明</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自拍</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五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精神未必贫瘠的年代。如果将那时的童年比作一种颜色,它或许是暖黄色的像老照片的底色,像煤油灯的光晕,带着一种朴素的温暖。</p><p class="ql-block">生活剪影:在匮乏中创造丰盈</p><p class="ql-block">· 吃的记忆:零食是奢侈品。一颗水果硬糖能含在嘴里一整天,甜味从浓到淡,直至完全透明也舍不得咬碎。夏天,一根三分钱的冰棍,是用舌头小心翼翼“呵护”着的珍宝。爆米花机“砰”的一声巨响,是孩子们最激动人心的节日预告。家里的猪油拌饭,撒上点酱油,就是无上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穿的风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真实写照。哥哥姐姐的衣服传给弟弟妹妹是常态,裤子的膝盖和屁股上常缀着规整的补丁。拥有一双白球鞋,会在下雨天毫不犹豫地脱下来,赤脚走路,生怕弄脏了这份体面。</p> <p class="ql-block">我的印记:就是放学回家帮助家里养猪放牛割草劳作,记忆里还有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独特片段。理发叫“剃头”,是场不大不小的“战役”。洗头没有洗发水,用的是火碱或肥皂(“肥兆”),头上还常闹“小动物”虱子和虮子。对付它们,大人会用特制的“虱子棍”(篦子)在头皮上用力刮梳,严重的甚至会用上农药“666”粉。因此,父母干脆给我们剃光头,简单省事,有没有虱子一目了然。不论男孩女孩,大多经历过“小和尚”阶段,然后是标志性的“茶壶盖”(头顶留一撮圆发)或“羊头”(脑门留一撮桃形发)。那手动推子夹头发的滋味,真是刻骨铭心,每次剃头都免不了一场哭天抢地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那时农村家家户户养猪,这是重要的肉食和收入来源。过年杀猪是大事,一年的油水全指望它。平时养猪要向国家交售“任务猪”。孩子多的家庭,往往要养好几头,学费常常就靠卖掉一两头大猪换来。喂猪是农村孩子的必修课。没有饲料,猪食全靠我们放学后去田埂地头割来的猪草,背回家后还得在大锅里煮熟。除了猪,耕牛更是重要的生产伙伴。放牛是农村男孩(有时也包括女孩)常干的活。把牛赶到山坡上,小伙伴们就能聚在一起玩耍。不过,牛打架或乱跑时,就得狼狈地漫山遍野去追,累得气喘吁吁。砍柴、割猪草是固定的家务劳动。星期六下午背一捆柴,星期天则要背两捆。崎岖的山路上,小伙伴们格外团结,“大帮小,男帮女”,互相扶持,共同分担,那份情谊在汗水中愈发深</p> <p class="ql-block">上小学的记忆尤为深刻,学校是几间土坯房,还是大队的卫生室,我们的教室简陋得让人心酸。黑板是直接在土墙上抹平一块石灰,刷上黑墨汁做成的。课桌多是家里带来的长条木板凳,有时学校连板凳也不够,就得自己从家搬来小凳子。没有电灯,自然也没有早晚自习。照明全靠讲台上那盏小小的煤油灯,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映着老师专注的面庞和书本上的字迹。放学后,老师很少布置家庭作业。农闲时,父母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会关心我们的学习,父亲偶尔会指着课本问几个问题,母亲则在一旁借着灯光缝补衣物,针线穿梭的细碎声响是温暖的背景音。</p> <p class="ql-block">校园日常:奔跑、学习与互助,大多数孩子的生活是忙碌的。晚上玩得忘乎所以,第二天一早还得去放牛、扯猪草,常常顾不上吃早饭,抓起一块冰冷的烤红薯就匆匆跑去学校。老师从不点名——教室小,学生少,谁没来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请假也无需条子,问问同村玩伴便知缘由。课本是稀缺资源,新书几乎与我们无缘,用的都是高年级传下来的旧书。拿到手后,我们会如获至宝,在父母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用牛皮纸或旧报纸包上书皮,工工整整写上名字和年级。即使这样层层保护,历经几届学生的手,书角依然会卷起,页面也会破损。文具更是稀少,一支铅笔用到握不住的小笔头,一块橡皮擦得只剩下黑黢黢的小疙瘩。</p> <p class="ql-block">课间与课后:纯粹的欢乐与劳作,当然,在童年的天平上,玩耍的重量永远胜过学习。农闲时分是狂欢的季节!乡里的流动放映员一到村口广场,立刻点燃全村的热情。我们不仅是忠实的观众,更是积极的帮手,争着搭银幕、挂幕布,还自动充当“小喇叭”,奔走相告晚上放映的电影名字。《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片子看了无数遍,但每一次都如同盛大的首映,那份庄重与兴奋丝毫未减。这些电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气概,更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后来村里不少伙伴参军入伍,或许正是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课间和放学后的游戏,是纯粹的快乐。男孩女孩混在一起疯玩,界限模糊。女孩跳皮筋,男孩会主动帮忙绷绳;男孩玩老鹰捉小鸡,女孩们也乐滋滋地跟在后面当“小鸡”。那份两小无猜的友谊,父母很少干涉。只是男孩单独和女孩说话时,常会不自觉地脸红、挠头,那份青涩的腼腆如今想来格外珍贵。疯玩一天回到家,常常是倒头就睡,任蚊虫在夏夜嗡嗡作响也浑然不觉。家里孩子多,挤在一张炕上、滚作一团是常态,直到长大成人分家另过。也有勤奋好学的伙伴,凭着一股韧劲走出大山,在城市里闯出了自己的天地。</p><p class="ql-block">童年并非只有欢笑和乐趣,生活的艰辛也如影随形。然而,当那段时光渐行渐远,沉淀在心底最深的,依旧是那些无邪的笑声、纯真的探索和伙伴间温暖的互助。那些在匮乏中寻得的甜蜜,在劳作中磨砺的坚韧,在集体中体味的温情,共同构成了生命底色中最珍贵的财富。童年,永远是我心中那方承载着无限感动与力量的净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