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石羊河流域下游,东北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西北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是中国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典型区域。作为河西走廊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西、南三面屏障护卫着民勤绿洲,扼守着河西走廊的腰部,承担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保卫民勤绿洲,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p> <p class="ql-block">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是中国西北生态治理的核心警示,其本质是守住河西走廊北部生态屏障,阻止两大沙漠合拢,保护民勤绿洲这一“生命孤岛”。民勤绿洲是分隔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唯一屏障,若其消失,两大沙漠将合拢,不仅会吞噬河西走廊,还可能威胁中国西北乃至华北的生态安全。</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漠在湛蓝天空下延展着雄浑的轮廓。这里的治沙人,正以草木为笔、坚韧作墨,在沙海之上书写着对抗荒漠化的生命史诗。</p> <p class="ql-block"> 草方格,沙漠里的“绿色密码”。镜头里,治沙人手持工具,将一捆捆麦草有序铺展、深埋。他们弯腰的身影在沙地上投下坚毅的剪影,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与风沙博弈的智慧——这是“草方格沙障”的编织现场。麦草被巧妙地扎入沙层,形成一个个方形网格,如沙漠的“锁甲”,牢牢缚住流动的沙粒,为后续植被的扎根筑起第一道防线。深秋的风掠过沙海,草方格在日光下泛着金黄,那是治沙人献给沙漠的“金色铠甲”。</p> <p class="ql-block"> 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是风沙中的坚守者。裹着头巾、身着厚衣的治沙人,是这片沙海最动人的群像。他们或合力搬运麦草,在沙坡上留下踏实的脚印;或专注地整理草垛,让每一根麦草都成为固沙的战士。风沙磨砺了他们的面容,却未曾磨灭眼中的执着。休息时,他们围坐在沙地上,简单的行囊旁,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牵挂——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子孙后代的生态未来。</p> <p class="ql-block"> 当一个治沙人坐在草堆旁,手中握着苹果露出淳朴的微笑时,镜头定格了这份坚守的温度。那笑容里,有对劳作成果的欣慰,有对沙漠变绿洲的憧憬。在连古城的深秋,治沙人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希望,每一次弯腰都在改写沙海的命运,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海生“金”的标本式微笑。他们</span>在极端艰苦的荒漠环境中,耐住“沙进人退”的煎熬,用数十年的付出换得“沙退绿进”,微笑里是对“守绿”信念的坚守。这份微笑不是短期攻坚的疲惫释然,而是对“工程固沙+生物修复+产业反哺”可持续模式的认可,彰显治沙人对“沙海能持续生‘金’”的未来信心。</p> <p class="ql-block"> 这片沙漠,因他们的存在,正悄然改变着模样。连古城的深秋治沙图景,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生动注脚,更是一曲在沙海边缘奏响的绿色乐章。</p> <p class="ql-block"> 连古城保护区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全民参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北干旱区的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逆转,还通过生态产业带动社区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未来,保护区将继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