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的暑气刚退去,清爽的秋意便悄然漫来。周末时,我们跟随张咏梅老师一起漫步颐和路,咏梅老师是国家一级播音员,她带着我们一路诵诗赏景,我才发现这藏在城市深处的秋景,原是幅浸染着时光味道的画卷。 藏在闹市深处的颐和路,是那么安静。灰色的柏油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枫杨树,树干上长着绿色的苔藓,像被岁月盖上了邮戳,让这里更显沧桑。别墅旁几棵法国梧桐开始飘散金箔般的落叶,桂花的暗香浸透在潮湿的空气里,黄色围墙上的爬山虎渐变成红黄交织的悦目暖色,偶尔,有几片叶子挣脱藤枝的怀抱,在空中缓缓飘落,宛如金色的蝴蝶,旋落时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给路面铺了层会发声的地毯———脚踩上去簌簌作响,倒像是秋天在轻轻诵读《鹿鸣》里的诗句。秋天的颐和路真的是美极了!香极了! 别看这只是城中一条老街,却完整保存着民国时各国使领馆、私人公馆,那些别墅里曾住着很多位历史名人。于右任挥毫的书房、竺可桢观象的窗台、胡小石研经的案几,都隐在梧桐影里。融贯中西的哲学家方东美、词家学唐圭璋和编辑家张守仁等对文化领域卓有贡献的名人都曾此在栖居。我们走过宁海路、江苏路、颐和路、莫干路、普陀路、灵隐路、天竺路、琅琊路……这些交错的街巷,每一条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路听咏梅介绍每个别墅的主人,一起用脚步丈量着这个历史街区的文脉。从自朱清在散文《南京》中发出的“逛南京就像逛古铺董子”的慨叹,到张恨水描绘的市井长卷,颐和路就是南京的一张名片。 我们转过街角花园坐下时,才发现颐和路不只是风景。冰心笔下的“早晨起来,睁眼看见纱窗外一片蓝空,等不了扣好衣纽,便逼得人跑到门外去……我的朋友们,都住在颐和路一带,早起就开始了颐和路的巡礼,为着访友,为着吃饭,这颐和路一天要走七八遭……”,张守仁心中“黄昏你沐浴着西照的晚霞散步或夜晚踩着被月光筛碎的夜影溜达,不时会呼吸道院墙内逸出的栀子花、丁香花的芳馨”的来自城中绿洲的静谧,都让这里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尤其读到“清晨只闻鸟声风吹叶响”的句子,恰好有片叶子落在书页上,倒像是《蒹葭》里“所谓伊人”的剪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成为多少文人眼中的白月光。 走到江苏路的先锋书店,门口的秋菊开得正好,黄白紫三色像染了《楚辞》的墨色。店内人静书闲,窗外老洋房的赭红藤蔓爬满墙面,与米黄色的墙撞出莫奈画里的色块。几片落叶停在门阶上,妆典出一抹秋意。忽然懂得《诗经》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怅惘———原来时光的味道,都藏在这些会飘落的细节里。 我不禁在想:颐和路的那一棵棵大树下,留下多少年轻的身影!颐和路的蔷薇花,见过多少美丽而含笑的面孔!颐和路的爬山虎的卷须,又撩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黄墙灰瓦间,残存着“彼黍离离”忧思别绪,也承载了多少民国往事!<br> 秋日的颐和路,一幅诗意画卷,才刚刚展开……秋风翻动着颐和路的书页,这才翻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篇章呢!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前来感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而我们,正走在这页页皆诗的秋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