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叔孙通制朝仪】</p><p class="ql-block"> 叔孙通是西汉初期关键的儒家学者与政治谋士,以“通时变、知世务”的灵活处世风格,为刘邦建立的汉朝制定了核心礼仪制度,是儒家思想从秦末低谷融入封建统治体系的重要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汉朝初建时,刘邦的功臣多是同乡、战友,朝堂上毫无规矩——群臣饮酒争功、拔剑击柱,甚至直呼刘邦小名,刘邦虽不满却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 叔孙通趁机进言,提出“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融合古代礼仪和秦朝制度),为汉朝制定专属朝仪。他先在长安郊外找了百余名儒生演练月余,再请刘邦观看,最终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于新建成的长乐宫正式推行。</p><p class="ql-block"> 朝仪推行当天,群臣按等级依次朝拜,进退有序、跪拜有礼,无人再敢喧哗失礼。刘邦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随即封叔孙通为奉常(掌管礼仪祭祀的高官),赏赐五百金。 </p><p class="ql-block"> 叔孙通不空谈“仁政”“王道”,而是从汉朝最迫切的“秩序需求”切入,用“礼仪”这一具体工具,让儒家思想首次在汉朝政治中落地,为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邦铲除诸侯王】</p><p class="ql-block"> 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本质是汉初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生死博弈,核心目标是巩固刘氏天下,过程历时7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可按“核心打击对象”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一、初定天下:借故铲除最强威胁——韩信</p><p class="ql-block"> 韩信是汉初异姓王中军事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也是刘邦最早忌惮的对象,其覆灭充满“卸磨杀驴”的政治算计:</p><p class="ql-block"> 1. 第一步:夺兵权、降爵位</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刘邦刚击败项羽,便以“巡游云梦泽”为借口,召韩信前来拜见。韩信毫无防备赴约,当场被刘邦逮捕,随后刘邦废除其“楚王”爵位,改封“淮阴侯”,将他软禁在长安,彻底剥夺其军权和封地。</p><p class="ql-block"> 2. 第二步:借刀杀人、斩草除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6年,陈豨(xī)在代地叛乱,刘邦亲征平叛。留在长安的韩信被指控“与陈豨勾结,计划在长安谋反”,吕后(刘邦皇后)与丞相萧何设计,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钟室杀害,并诛灭其三族。刘邦得知后,“且喜且怜之”。</p> <p class="ql-block"> 韩信死后,刘邦以“平定叛乱”或“揭发谋反”为名义,对其他异姓王展开系统性清洗,过程几乎无一人幸免:</p><p class="ql-block"> 彭越(梁王):陈豨叛乱时,刘邦召彭越出兵相助,彭越称病未亲征,仅派部将前往。刘邦以此为由斥责彭越,彭越恐惧之下想亲自谢罪,却被部将劝“与其送死,不如谋反”(彭越并未实际行动)。后被人告发“谋反”,刘邦将其逮捕,废为平民流放蜀地;途中彭越偶遇吕后,向其哭诉冤情,吕后假意带他回长安,却劝刘邦“彭越是壮士,留着必成后患”,最终彭越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英布(淮南王):英布是项羽旧部,归降刘邦后封王。他目睹韩信、彭越的惨状,恐惧之下“先下手为强”,于公元前196年起兵反叛,一度击败刘邦的前几波军队。刘邦抱病亲征,最终在蕲(qí)县击败英布,英布逃亡途中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诱杀。</p><p class="ql-block"> 臧荼(燕王):刘邦称帝后第一个被消灭的异姓王。公元前202年,臧荼因“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担心自己被清算,率先起兵谋反,刘邦亲征平叛,仅用2个月就俘虏臧荼,改封自己的发小卢绾(wǎn)为燕王。</p><p class="ql-block"> 卢绾(燕王):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异姓王(两人是同乡,从小一起长大),但在陈豨叛乱时,卢绾因“暗中与陈豨通信,想保留自身实力”被揭发。刘邦召卢绾入朝对质,卢绾恐惧不敢前往,刘邦认定其谋反,派樊哙、周勃率军征讨。公元前195年,卢绾逃入匈奴,最终客死异乡,燕国被收归中央。</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韩王):与韩信同名,是战国韩国贵族后裔,封国最初在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靠近长安)。刘邦认为“韩王信勇武,封国战略位置重要”,将其改封到代地(今山西、河北北部,靠近匈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被匈奴围困,被迫向匈奴求和,刘邦怀疑其通敌,韩王信索性投靠匈奴,后在与汉军的战斗中被杀。</p> <p class="ql-block"> 消灭所有异姓王后,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去世前)召集大臣,杀白马歃血为盟,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约,从制度和舆论上彻底断绝异姓封王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至此,刘邦通过“军事打击+政治构陷”的组合手段,彻底清除了异姓诸侯王势力,将地方核心权力重新收归刘氏宗室,为汉朝后续的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汉承秦制】</p><p class="ql-block"> “汉承秦制”指汉朝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核心制度框架上,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体系,是汉朝治国的核心策略。 </p><p class="ql-block"> 1. 核心继承:延续秦朝制度骨架 </p><p class="ql-block"> 政治制度:全面继承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确保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由中央直接管辖,避免重回分封割据的混乱。</p><p class="ql-block"> 官僚体系:沿用“三公九卿”制,搭建中央政府的核心管理架构,分工明确(如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保证行政效率。</p><p class="ql-block"> 法律体系:以秦朝《秦律》为基础制定《汉律》,保留“连坐”“肉刑”等核心刑罚原则,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逻辑。</p><p class="ql-block"> 经济制度:继承秦朝的土地私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同时沿用统一的度量衡,保障国家税收和经济运转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2. 关键调整:缓和秦制的严苛性</p><p class="ql-block"> 汉朝并非完全照搬,而是针对秦朝“暴政”的弊端进行优化,核心是“宽舒政策”:</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郡县制基础上分封部分诸侯王,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旧势力,后期逐步削弱诸侯,强化郡县制。</p><p class="ql-block"> 法律上:删减《秦律》的严苛条款,如汉文帝废除肉刑(劓刑、刖刑等),减轻刑罚强度,缓和社会矛盾。</p><p class="ql-block"> 经济上:降低赋税(如初期实行“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减少徭役,与民休息,修复秦末战乱破坏的经济。</p><p class="ql-block"> 简单说,汉朝是“取秦之骨架,去秦之戾气”,既保留了秦朝制度的高效与统一,又通过柔性调整避免了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p> <p class="ql-block">【郡国并行制】</p><p class="ql-block">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在郡县制基础上分封部分诸侯王,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旧势力,后期逐步削弱诸侯,强化郡县制。与秦朝纯粹郡县制的主要区别是:</p><p class="ql-block"> 1. 地方治理主体不同</p><p class="ql-block"> 秦朝纯粹郡县制:地方只有“郡-县”两级行政单位,官员(郡守、县令)全由中央直接任命,属于“流官”(任期制,可调动),对中央完全负责。</p><p class="ql-block"> 汉朝郡国并行制:地方分为“郡”和“国”两类。</p><p class="ql-block"> “郡”的运作和秦朝一致,官员由中央任命。</p><p class="ql-block"> “国”的君主是刘氏诸侯王(多为刘邦子孙),由皇帝分封,身份世袭,并非中央任命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2. 地方权力大小不同</p><p class="ql-block"> 秦朝郡县:官员权力受限,仅负责行政、税收、治安等,军权、人事任免权(如县令以下官员需中央审批)全归中央,地方无独立财权和军权。</p><p class="ql-block"> 汉朝诸侯国:诸侯王权力极大,初期拥有独立治民权(任免国内官员)、财权(征收国内赋税)和军权(组建本国军队),几乎是“国中之国”,仅在名义上臣服于中央。</p><p class="ql-block"> 3. 制度设计目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秦朝郡县制:目的是彻底消除分封制隐患,将地方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强化大一统,避免重蹈春秋战国分裂的覆辙。</p><p class="ql-block"> 汉朝郡国并行制:初期是妥协与维稳的产物——一方面用郡县制控制核心区域,另一方面通过分封同姓王,借助宗室力量镇守边疆、制衡异姓势力,巩固刘氏统治。</p><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秦朝是“中央一杆到底”,地方毫无自主权;汉朝初期是“中央管一块,宗室管一块”,后期则通过推恩令等政策逐步削弱诸侯国,向纯粹郡县制回归。</p> <p class="ql-block">【汉初黄老之术】</p><p class="ql-block"> 汉初黄老之术,是汉朝建立后(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1年)推行的核心治国思想,以道家“黄老学派”(黄帝、老子思想结合)为理论基础,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本质是对秦朝“严刑峻法、过度劳民”的政策纠偏。</p><p class="ql-block"> 一、为何汉初要选“黄老之术”?</p><p class="ql-block"> 1. 经济崩溃的现实需求:秦末战乱(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持续十余年,人口锐减(从秦代约2000万降至汉初约1300万),土地荒芜,百姓无粮可食,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此时若再沿用秦朝“重赋重役”,必然引发新的动乱,只能用“轻徭薄赋”的“无为”政策,让经济自然恢复。</p><p class="ql-block"> 2. 反思秦亡的政治教训:刘邦集团亲眼见证秦朝因“暴政”(如修长城、建阿房宫、严刑峻法)快速灭亡,深知“民力耗尽则国亡”。黄老之术的“不折腾”,恰好能避免重蹈秦代“有为而乱”的覆辙。</p><p class="ql-block"> 3. 统治集团的理念契合:汉初核心决策者(如丞相萧何、曹参,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多认可黄老思想。尤其是曹参任丞相时,坚持“萧规曹随”,不轻易改变萧何制定的宽松政策,成为黄老之术的坚定推行者。</p><p class="ql-block"> 二、黄老之术的核心主张:“无为”不是“不作为”</p><p class="ql-block"> 黄老之术的“无为”,并非真的放任不管,而是“不妄为、不扰民”,核心是让政策符合社会规律,减少政府对民间的过度干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经济上:轻徭薄赋,放任农桑</p><p class="ql-block"> 废除秦朝“什税一”(征收10%赋税),改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甚至改为“三十税一”,即仅征收3.3%的田税);同时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每年服役1个月”改为“每3年服役1个月”,让百姓有更多时间种地、养家,快速恢复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简化法令,宽减刑罚</p><p class="ql-block"> 删减《汉律》中秦朝遗留的严苛条款,如汉文帝废除“肉刑”(劓刑、刖刑等致残刑罚),改用“笞刑”(打板子)替代;对官员管理也相对宽松,不追求“严苛政绩”,只要地方稳定、百姓安居即可,避免“苛政扰民”。</p><p class="ql-block"> 对外关系上:隐忍和亲,避免战争</p><p class="ql-block"> 面对匈奴的频繁南下骚扰,汉初因国力虚弱,不主动开战,而是采用“和亲政策”(如汉高祖送“宗室女”嫁匈奴单于),用少量财物换取边境和平,集中精力恢复国内经济,避免战争消耗民力。</p><p class="ql-block"> 三、黄老之术的效果:“文景之治”的直接推手</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70年(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的黄老之术治理,汉朝实现了从“经济崩溃”到“国富兵强”的蜕变,最终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p><p class="ql-block"> 经济层面:粮食充盈(太仓的粮食多得吃不完,甚至发霉),铜钱过剩(国库里的铜钱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百姓生活稳定,人口数量大幅回升。</p><p class="ql-block"> 社会层面:犯罪率极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民间风气淳朴,为后来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黄老之术的衰落:时代需求的必然更替</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即位)时期,黄老之术逐渐被“儒家思想”取代,核心原因是国家需求从“恢复经济”转向“强化集权”:</p><p class="ql-block"> 对内:诸侯国势力仍存(如“七国之乱”后虽削弱,但未根除),需要更强调“君臣等级、中央权威”的儒家思想,加强皇权;</p><p class="ql-block"> 对外:国力已足够强大,汉武帝想主动反击匈奴,不再满足于“和亲隐忍”,需要更具“进取性”的思想支撑;</p><p class="ql-block"> 思想层面:黄老之术的“无为”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思想松散,而儒家的“大一统”“君权神授”更符合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最终,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终结了黄老之术的治国地位,但它为汉初“续命”、奠定盛世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萧规曹随】</p><p class="ql-block"> “萧规曹随”是汉初黄老治国思想的经典实践,指丞相曹参完全沿用前任萧何制定的政策,不做轻易改动,核心是“不折腾、守成稳政”,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策延续性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萧何定规,曹参接任</p><p class="ql-block"> 1. 萧何的“奠基之功”:刘邦建立汉朝后,萧何任首任丞相,针对秦末战乱后的残破局面,制定了一系列贴合黄老“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十五税一)、简化律法(删减秦律严苛条款)、鼓励农桑,还完善了中央官制、户籍制度等,搭建起汉朝初期的治国框架,这些政策已初见成效,民间经济开始复苏。</p><p class="ql-block"> 2. 曹参的“接任契机”: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刘邦之子,此时已即位)询问他“谁能接替丞相之位”,萧何推荐了曹参。曹参本是刘邦麾下名将,曾随刘邦平定天下,后任齐国丞相时,就用黄老之术治理齐国,9年时间让齐国安定富足,有“贤相”之名,他完全认同萧何的治国思路。</p><p class="ql-block"> 二、曹参“不作为”的真相——只守规,不创新</p><p class="ql-block"> 曹参接任丞相后,并未像多数新官那样“烧三把火”搞改革,反而选择“躺平式执政”,具体表现有两点:</p><p class="ql-block"> 政策上:100%沿用萧何旧制</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赋税标准、徭役安排,还是律法条文、官员考核,曹参全按萧何制定的规矩执行,不添加任何新政策,也不修改旧条款。有人向他建议“优化制度”,他都以“萧何制定的政策已足够适配当下”为由拒绝,甚至把想提建议的官员“拉去喝酒”,让对方没机会开口。</p><p class="ql-block"> 用人上:只选“老实人”,不用“聪明人”</p><p class="ql-block"> 曹参挑选下属时,特意避开那些“能言善辩、总想搞新花样”的官员,反而重用“性格稳重、遵守规矩”的人。他认为,过度“进取”的官员容易折腾百姓,而“守规矩”的官员才能保证政策稳定落地,不打乱民间恢复节奏。</p><p class="ql-block"> 三、汉惠帝的质疑与曹参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汉惠帝见曹参天天饮酒作乐,不处理“新政务”,心里很困惑,甚至觉得曹参“看不起自己”。于是他让曹参的儿子(时任中大夫)回家质问父亲“为何不专心治国”,结果曹参把儿子打了一顿;后来汉惠帝亲自召见曹参,当面询问原因,曹参的回应成为“萧规曹随”的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 曹参问汉惠帝:“陛下觉得自己和汉高祖(刘邦)谁更英明?”汉惠帝答:“我远不如先帝。”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和萧何谁更有能力?”汉惠帝答:“你好像也不如萧何。”</p><p class="ql-block"> 曹参说:“既然陛下不如先帝,我不如萧何,那萧何当年制定的政策,本就是先帝认可、且已被证明有效的好政策,我们只需照着做,不搞变动,让百姓安心恢复,这就是最好的治国啊!”</p><p class="ql-block"> 汉惠帝听完恍然大悟,彻底认同了曹参的“不折腾”思路,此后不再干涉他的执政方式。</p><p class="ql-block"> 四、政策延续的“稳赢”局面</p><p class="ql-block"> 曹参任丞相3年,始终坚持“萧规曹随”,汉朝的政策保持了高度稳定:</p><p class="ql-block"> 民间层面:百姓不用适应新政策,能安心种地、养家,经济恢复速度加快,社会矛盾极少,出现了“吏安其官,民安其业”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制度层面:避免了“新官改旧政”的内耗,让萧何搭建的治国框架得以持续运转,为后续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黄老之术”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文景之治”的重要铺垫。</p><p class="ql-block"> “萧规曹随”并非真的“不作为”,而是在“政策正确”的前提下,用“守成”代替“折腾”,是汉初特定历史阶段(需要稳定恢复)的最优解,也成为中国古代“政策延续性”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吕后临朝称制】</p><p class="ql-block"> 吕后(吕雉)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前195年),以太后身份掌控朝政,直至前180年去世,开启了汉代“太后临朝”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刘邦在位时曾想废黜太子刘盈(吕后之子),吕后联合张良等大臣力保,为后续掌权埋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刘邦去世后,16岁的刘盈继位(汉惠帝),性格仁弱,吕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实际掌握决策权;惠帝去世后,她先后立两位年幼的傀儡皇帝(前少帝、后少帝),彻底实现“临朝称制”,即直接以太后身份行使皇帝权力。</p><p class="ql-block"> 掌权后迅速清理威胁,如设计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震慑开国功臣;对刘邦的其他姬妾和子嗣(如赵王刘如意)进行残酷打压,强化自身权威。</p><p class="ql-block"> 大规模提拔吕氏族人,封吕台、吕产等为诸侯王,让吕禄等掌控京城兵权,形成“吕氏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刘氏宗室形成三角平衡。</p><p class="ql-block"> 治国上延续刘邦时期的“休养生息”策略,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例如废除“挟书律”(禁止民间藏书的法令),为汉初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因手段残酷(如“人彘”事件)、分封诸吕违背“非刘氏不王”的约定,被后世批评为“专权乱政”,最终在她去世后,周勃、陈平发动政变,诛灭吕氏集团,恢复刘氏统治(“诸吕之乱”)。</p><p class="ql-block"> 作为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吕后打破了“男性专属皇权”的传统;执政期间维持了汉初的稳定,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p> <p class="ql-block">【周勃安刘】</p><p class="ql-block"> 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大肆分封吕氏族人为王,架空刘氏宗室,汉朝政权面临“姓吕不姓刘”的危机。</p><p class="ql-block"> 吕后病逝后,吕氏子弟(如吕禄、吕产)企图发动叛乱夺取皇位。时任太尉的周勃,以“北军统帅”身份进入军营,号召士兵“为刘氏左袒,为吕氏右袒”,士兵皆左袒支持刘氏,周勃迅速掌控军权;随后联合丞相陈平,诛杀吕禄、吕产等吕氏核心成员,彻底平定叛乱。</p><p class="ql-block"> 叛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等人选择迎立代王刘恒(刘邦四子)为帝,即汉文帝,恢复了刘氏对汉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