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渡定乾坤,一馆续精神——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红色史诗的高端叙事空间”。<br>息县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周一闭馆。<br>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具体为8:00-12:00和14:30-17:30。<br> 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坐落于河南省息县南大埠口——1947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此一举突破淮河天险,完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关键一役,拉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一座集红色教育、军事文化、现代展陈与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br> 纪念馆以“战略转折·决胜千里”为主题,投资近亿元打造,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馆内采用沉浸式叙事、全息投影、4D动感影院、智能互动等前沿技术,结合珍贵文物、历史照片与艺术场景,生动还原彭店会议、竹竿试水、军民同心等经典历史瞬间。整体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融合现代主义与军事美学元素,外墙采用深灰石材与金属线条,象征钢铁意志与历史沉淀。<br> 馆外,纪念广场、渡淮纪念碑、英烈墙与淮河湿地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馆一碑一河一林”的高端红色文旅格局。这里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党员干部党性锤炼的“精神高地”,也是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高端游客的必访之地。<br>行程安排:<br>早上指定时间、地点集合出发前往信阳息县,抵达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息县城区南大埠口淮河北岸渡口2公里处,是当年刘邓大军渡淮的旧址。<br>参观纪念馆展厅。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通过雕塑、绘画、灯光、多媒体、4D动感、智能触摸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立体再现了当年刘邓大军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震撼场景,同时展示了刘邓大军在息县期间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前往纪念馆旁的刘邓大军渡淮纪念碑和纪念广场。在纪念碑前敬献鲜花,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当年刘邓大军渡淮的英勇无畏精神。后结束行程返回温馨的家。<br>以上行程:我们有权根据当地情况调整顺序,遇景点维修等非控制因素,我们有保留使用其它相关代替景点的权利!<br>服务标准:<br>1、行程所列旅游景区;<br>2、空调旅游大巴;<br>3、旅游专属陪同人员;<br>4、旅游保险;全程省心无忧!<br>注意事项:<br>1、此产品专为中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旅游线路;<br>2、凡参加活动者30岁以上即有礼品赠送(非正常年龄附加费50元);<br>3、凡参加活动者身体健康无重大突发疾病,如有隐瞒后果自负。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br>4、报名提醒:由于报名人员较多,请提前报名,款到留位置!</p> 清晨的阳光洒在纪念馆广场上,我站在入口处,目光被那幅巨大的行军插画吸引。一名年轻的战士高举红旗,红星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在召唤着一段沉睡的历史。他坚毅的眼神望向远方,就像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那般无畏。身后,战友们步伐整齐,踏着山河的脉搏前行。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一渡定乾坤,不只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信念的跃迁。 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现代建筑的几何线条与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玻璃门映出我的身影,也映出墙上那面飘扬的红旗。台阶一级级向上,像是通往记忆深处的阶梯。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肃穆与敬意,在静默中诉说着那些年惊心动魄的渡江壮举。 <p class="ql-block">转过走廊,一面战争壁画猛然撞入眼帘。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士兵们迎着枪林弹雨冲锋,灰白与橙色交织出战争的残酷与壮烈。那门伫立在前景的大炮,仿佛还残留着余温,让人不禁屏息。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生死较量。我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冲锋号角,看见了血与火中前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幅更大的历史壁画铺展在眼前,士兵们在铁路旁奋勇前进,红色展板上写着“铁路相连勇者行”。前方用警戒线围起的枪械与炮弹静静陈列,像是刚刚从战场上撤下。灯光微暗,气氛凝重,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语:这山河,是用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面刻着“渡淮 1947”的石墙静静矗立,旁边浮雕上的人物神情坚毅。茅草屋模型透出昏黄的光,仿佛还能看见指挥员在油灯下研究地图的身影。展板上的文字记录着那七分钟架桥、五百余人过桥的奇迹。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不是靠天险,而是靠人心,渡过了淮河,也渡出了新局。</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旗下方写着“1947.10.26 高山铺战役”,黄星在暗红布面上格外醒目。粗糙的岩壁背景像是被战火灼烧过,诉说着沧桑。我站在旗前,忽然明白,“一馆续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这面旗,不只是纪念一场战斗,更是点燃一代代人心里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一群学生排着队走过浮雕墙,红领巾在风中轻轻摆动。他们仰头看着墙上那些冲锋的战士、紧握的旗帜、坚毅的面庞,眼神里满是专注。老师在一旁轻声讲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我悄悄跟在他们身后,听着那些年轻的提问:“他们不怕吗?”“七分钟真的能架起一座桥?”——这些问题,正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一幅深棕色的大型浮雕静静悬挂,战士们手持长枪、挥舞旗帜,战船在背景中若隐若现。灯光从上方洒下,勾勒出每一道肌肉的线条、每一寸紧绷的表情。这不是艺术的夸张,而是真实的还原。我驻足良久,仿佛看见刘邓大军在夜色中悄然渡河,无声却震撼天地。</p> <p class="ql-block">一尊骑马战士的雕塑立在展厅中央,战马扬蹄,战士执缰前望,身后是战火纷飞的壁画。红色警戒线圈出一片静谧,仿佛在提醒:英雄虽已远去,但精神仍在奔腾。我绕着雕塑走了一圈,从每一个角度看他——那不是冰冷的铜像,而是一个时代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展览墙上,地图标注着“中共豫皖苏第八地委”,群众集会的画作里红旗如海,另一侧写着“和平解放息县”“息县人民对南下大军支援”。照片里,百姓推着独轮车送粮,妇女在灯下缝补军衣。原来,胜利不只是前线的冲锋,更是后方千万双手的托举。</p> <p class="ql-block">“亿万人民支援前线”——金色铭牌在墙上熠熠生辉,黑白照片里是车轮滚滚、人潮涌动。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人民战争”。没有后勤的奇迹,就没有前线的胜利。这八个字,重如千钧。</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幅巨大的山地壁画迎面而来,青铜雕塑中的战士正攀爬在崎岖山路上。他们背着枪,踏着雪,却步伐坚定。灯光打在铜像上,映出岁月的光泽。我站在他们面前,仿佛听见了脚步声回荡在山谷——那是信仰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大屏幕播放着历史影像,山地背景墙延伸视觉,绿色门洞通向下一个展厅。我站在门口回望,这一日,走过壁画、雕塑、文物、影像,也走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夕阳正洒在纪念馆的台阶上。我回头望了一眼那面红旗,它依旧高高飘扬。一渡定乾坤,一馆续精神——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