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国培计划的第二天,我有幸聆听了两场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精彩讲座,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教育的大门,让我这个青年教师对AI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孙锐老师的《数字素养视域下人工智能助教实践研究》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正经历着从"信息技术"到"数字素养"的时代变革。这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孙老师将教师分为"不愿尝试"、"跟风尝试"和"深入研究"三类,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定位。他分享的"希沃知识胶囊"等工具的应用,展示了如何通过AI实现从经验教学到数据驱动的转变,让备课、授课、评价形成完整闭环,这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赵丽娜老师的分享则让我看到了AI在教学实践中的无限可能。她通过"双向文化迁移"的生动案例,展示了AI如何成为"教学设计师",帮助教师跳出思维定式。特别是"豆包"这个工具,其强大的功能让我惊叹——从文稿优化到艺术创作,从问题解答到多场景应用,真正实现了"哪里不会划哪里"。更让我兴奋的是她展示的"AI构思+手工实现"教学模式,这种既激发创意又降低门槛的方式,完全可以运用到我的英语课堂中。</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讲座像一场心灵的对话。关老师从“双减”谈起,却很快把我引向更深的思考: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所罗门的认知分类、布鲁姆的目标分层,这些理论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了我心中的一面镜子。面对农村孩子各异的基础和沉默的眼神,我曾焦虑过、迷茫过。但现在我明白,差异不是负担,而是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路径,我要做的,不是统一进度,而是搭建阶梯,让他们用自己的节奏向上走。教育的智慧,原来就藏在“看见”二字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感这次培训不仅关乎技能,更关乎使命。我需要用这样做:一、AI赋能课堂。尝试用“豆包”设计生动课件,用数字人辅助口语训练,让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二、以理论指导实践。运用认知分类理论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三、用温度守护初心。技术再强大,也替代不了教师的关爱。我会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明天的课程还未开启,但我的心已经出发。今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画面,都像种子落进了土壤。我不再只是来“听课”的老师,而是带着使命在寻找答案的人。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的教室也会有智慧的光流淌,有孩子的笑声回荡。那里,既有算法的精准,也有眼神的交流;既有屏幕的闪烁,也有纸笔的温度。智慧育人,笃行致远——这条路,我愿意一直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辑人:吴迪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