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石绍许</p><p class="ql-block">图片:千层浪 部分择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10月30日晚于半岛</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5613741</p><p class="ql-block">歌曲:走进新时代</p> 家乡巨变 <p class="ql-block">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广袤的农村地区,历经了一场深刻而又意义深远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 从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分田到户政策开始,秦沟村的面貌就如同被春风拂过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分田到户这一政策的实施,如同给农村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改革开放之前,集体劳作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本的生产秩序,但却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而分田到户让土地的经营权下放到了每一个家庭,农民们成为了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自主地安排种植计划和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例如,在我的家乡,原本一些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村民,在分田到户后,开始精心规划自家的农田,尝试种植一些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例如:秦沟村泗洪大枣园,阳光玫瑰葡萄园,果树园等。</p> <p class="ql-block">秦沟泗洪大枣园</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农民们完全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消耗了农民大量的精力,而且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先进的农业机器逐渐走进了农村。拖拉机、脱粒机、扬场机、打药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农业设备,成为了农民们田间劳作的好帮手。</p> <p class="ql-block">拖拉机翻地</p> <p class="ql-block"> 以拖拉机为例,它的出现让耕地变得轻松而高效。在过去,农民们使用牛拉犁耕地,一天下来,也只能耕种几亩地,而且牛的体力有限,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喂养和照料。而现在,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天就能完成几十亩地的耕种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脱粒机的使用更是让农民们从繁重的谷物脱粒工作中解脱出来。过去,农民们需要用棍棒敲打谷物来进行脱粒,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脱粒效果也不理想。有了脱粒机,只需要将收割回来的谷物放入机器中,几分钟就能完成脱粒工作,既省时又省力。扬场机和打药机也分别在谷物筛选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p> <p class="ql-block">收割机</p> <p class="ql-block">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不仅仅是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更重要的是为粮食产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种子和肥料的科技化也为农业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培育出了许多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产量潜力,能够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例如,杂交水稻的推广,让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许多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在肥料方面,各种新型的化肥和有机肥不断涌现,它们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更加全面、均衡的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肥料,农民们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精准地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p> <p class="ql-block">联合播种机</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的不断推进,粮食产量连年递增。过去,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可能只有几百斤,而现在,一些高产田的产量已经突破了千斤大关。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带来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有了更多的收入,农民们开始着手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p> 改善居住条件 <p class="ql-block"> 1985年,对于我家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家也迎来了生活的重大转变。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我们决定拆掉居住多年的土房,建造一座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土房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它见证了家庭的成长和变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房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每逢下雨天,屋内就会漏雨,墙壁也因为潮湿而发霉。而且土房的空间狭小,居住条件十分简陋。</p> <p class="ql-block">这就我家85年新建的瓦房</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精心的筹备和规划,我们家开始了新房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全家老小齐心协力,共同为新房的落成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妻子陈建侠1985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负责联系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妻子则在家里为工人们准备可口的饭菜。我和兄弟姐妹也利用课余时间,帮忙搬运一些轻便的建筑材料。本村窖厂烧制的红砖派上用场,购买青瓦等建材,庄邻10台拖拉机免费在重岗山拉细砂,爷爷帮我在双沟水泥厂购买了50包水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座崭新的红砖结构六间青瓦房和六间偏房终于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 当父母亲搬进新房的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感动的笑容。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抚摸着崭新的墙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都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啊,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父亲也逢人便讲:“想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多亏了儿子的努力,更要感谢党的好政策。</p> <p class="ql-block">秦沟村4组前后两排瓦房</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对于我们秦沟村四组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那一年,组里的20多户村邻都在筹建了瓦房。在建设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一家建房,运砂运材料全组帮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20多座崭新的砖结构瓦房拔地而起,整齐地排列在村子里,成为了秦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分田到户到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系列的变革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我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农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