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山乡三十六载:一名彝族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

大海

<p class="ql-block">坚守山乡三十六载:一名彝族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我叫自海,彝族,中共党员,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1970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自1990年9月踏上三尺讲台,已在乡村教育一线坚守36年。最初的17年教学生涯,我辗转于拥翠乡拥翠学区秦家村小学、密卡路小学、左家小学、阿里六小学、新华小学及龙凤学区安立小学、龙凤小学,长期承担“一师一校”的复式教学工作;2023年9月至今,我在胜利小学继续深耕,陪伴无量山里的孩子成长。人们常说乡村教师平凡,可这份平凡里,藏着照亮大山的力量。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明灯,在他们迷茫时指引方向;是知识的传递者,白天守着黑板与讲台,用知识点亮一颗颗渴望求知的心灵;是深夜的耕耘者,在青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只为清晨能接住那几十双满是信任与期待的眼睛。这份默默无闻的坚守,便是我们对生命意义最质朴的诠释——平凡,但却也伟大。 </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教育环境、生活与工作条件或许有限,但我们的激情与信心从不受限。我们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坚信终有一天,他们会羽翼丰满,飞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飞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当收到学生的来信,嘴角会不自觉上扬,眼角会泛起幸福的泪光——那是为学生成功而喜悦,为自己事业有获而自豪的热流。如今,银丝已悄悄爬上头顶,皱纹也偷偷刻在眼际,我们没有显赫的名声,没有丰厚的财富,却始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把热忱全倾注在山乡教育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800多万乡村教师队伍中,每个人都在默默坚守:有人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选择在偏远基层执起教鞭;有人在留守儿童父母常年缺位时,既当老师又当“爸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用润物细无声的关爱,让孤僻的孩子变得开朗,用言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用瘦弱的肩膀撑起农村娃娃的明天。我也是这千万分之一,在空旷的校园里坚持30多年,从未想过离开。对乡村教师而言,最大的成就,是给孩子机会去发挥爱好与特长。多年后,若成功的学生说“幸好小时候遇到您”,若暂时失意的学生说“当初怎么遇到您”,这两种评价都值得我们深思,也督促我们拼尽全力做好教育,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我们用鼓励的目光,陪孩子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用知识的力量,帮他们未来过上体面生活、拥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每个周末的铃声,都是孩子成长的音符,串联成他们人生的乐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学业,更重视留守儿童与特殊家庭儿童的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普及,组织情暖互助活动;带着孩子们跳菜、做手工、绘画、练书法、阅读、运动、远足体验、玩益智游戏——让他们的身体与心灵都得到滋养,既拓展了视野、增进了友谊,又提升了团结协作能力与生活技能,慢慢化解生活失助、亲情失落的压力,养成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我们还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亲情平台,帮他们多些机会联系父母。我见过太多孩子的期盼:生病时想扑进父母怀里,拿到奖状时想有人分享喜悦,却只能对着父母的照片发呆,甚至躲在被窝里偷偷哭——这份与年龄不符的孤独,更让我们觉得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幸运的是,乡村教育从不孤单。南京林业大学的暑期支教队伍曾与我们携手,用十天时间帮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帮他们打破内心的枷锁;上海一心公益发展中心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圆书画梦想·情暖童心”项目,为乡村艺术教育送来支持。我有幸成为拥翠乡龙凤小学书画梦想班的兼职美术教师,曾五年带过三期90多个孩子参加“书画梦想”班,学习剪纸、素描、简笔画、油画棒、彩铅、彩泥、水彩。看着他们不仅掌握了艺术基础知识、提升了动手能力,还在学习中了解祖国历史文化、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和孩子们都收获满满。我总告诉孩子们,要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好好遨游,未来成为爱的传承人,长大后接过公益的接力棒,让世界满是温情。</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教室里,我们最想做的,就是为渴望飞翔的童心插上梦想的翅膀。有时听见学生在山林间放声歌唱,那悠扬的山歌里满是朝气;有时感受到孩子把我们当作“父母”般依赖,这份信任足以温暖所有付出。我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撒在了山村教育事业里,而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便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带着爱心耕耘,孩子们会散发纯朴的芬芳;怀着热忱坚守,我愿永远和这些农民的孩子一起,在蓝天白云下编织金色的梦想——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最坚定的初心。每当晨光洒进教室,看着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更加坚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岁月或许会悄然流逝,但播种下的希望终将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我将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知识点亮未来,用陪伴守护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信奔跑,奔向属于他们的广阔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