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不说,也是一种慈悲》 2025年10月18日,莫言与王振的“放宽心,吃茶去”摄影书法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览馆开幕。开幕式采访中,有媒体问莫言:“年轻人如何面对焦虑紧张?”莫言坦陈:“我在很多活动上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希望我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建议,我的回答是:没有建议。” 由莫言的没有建议,忍不住想起同样是文学大师的鲁迅,完全是另外一种画风:只要有人让他提建议,他必定来上几条;即使没人要他提,也常常忍不住要在文章里写上几句。随手抄录几条金光闪闪的周氏建议: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读书杂谈》1927年于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讲)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b></p><p class="ql-block"><b>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言说标准与表达需求。喜欢发表建议的,不妨多发表些建议;没有建议或者不愿发表意见的,也请继续保持没有建议或不愿发表。这其实都挺好的,强求每个人有同样的言说模式或生存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与蛮横。 我尊重莫言的没有建议,也敬重鲁迅的屡爱建议。我感佩于鲁迅先生的勇猛与热心肠,他是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的,于是各种建议往往发自内心而非仅仅只是空洞地建议,时隔近百年,如今重读这些建议,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文字里的温暖与力量,依然闪烁着不灭的思想光芒。 我敬重鲁迅的屡爱建议,也尊重莫言的没有建议。我能理解莫言的选择。虽然我从心底里是希望莫言也能像鲁迅那样提些百年后依然温暖人心、熠熠生辉的建议。我相信他是能提出这样的建议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选项。很多时候,说,是一种勇气,一种担当。更多的情况是:不说,是一种智慧,一种慈悲。 我这样写,并不是说没有建议的莫言没有勇气与担当。莫言只是不提那些人们期待的建议而已。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他应该是个非常生猛的人。(一个没有勇气与智慧的人,哪有可能写出像《蛙》、《生死疲劳》、《檀香刑》这样的作品?)他那么多的作品,那么多的文字,其实就是在说,在表达,在提建议。只是人们大抵已经没有多少耐心去翻阅、去思考、去寻求罢了。人们更多的只想着简单粗暴快地希望提几条建议就能立马扭转人生与社会的种种不利与不堪。这显然是不尊重常识也不符合逻辑的。 再想想2024年年初,有个叫“毛星火”的爱国人士,起诉莫言,说他的文章涉嫌侮辱革命先烈、丑化社会、抹黑人民等,要他赔偿中国人民“精神损失费”15亿(一人一元)。虽然事情后来不了了之,但相信莫言心里估计也是要吃上好几惊的。谁能保证不会再遇上个神经病呢?谁敢保证以后没有别有用心的人会扒上来搭上这辆名人之车呢?万一再来一个“不是你撞的,干嘛去扶他”那样的法官受理一下,莫言再得一百个诺贝尔文学奖恐怕也赔不起。 所以,莫言的没有建议,就是最好的建议,既是对青年最好的建议,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建议。很多情况下,不说,其实也是一种慈悲,对自己慈悲,对他人慈悲。联想到鲁迅,要是活在现在,估计要么学会闭嘴,要么说些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的,要么会很麻烦很惨淡。(好像也没有其他可能了。)</b></p><p class="ql-block"><b> 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各路大佬与名人们,已经纷纷学好各种漠然立场与远离策略。他们当然肯定看见了一些问题,但他们绝不允许自己接近这些问题,更不可能对诸些问题指出解决策略、提些改进建议。最终选择只有一个:纷纷抱持能离多远离多远的态度。谁都不傻:稍不小心,别人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了自己的问题。 比如提出著名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马云先生,当初有多少人叫好现在就有多少人在看他的笑话。想想他已经好几年没公开发表什么意见和建议了,这下好了,大家都开心了。估计他今生再也不会公开提什么建议了。 再想想安徽女教师被学生杀害的恶性事件。教师本来就具有教育、批评学生的权利,老师给学生提建议甚至批评说教应该是天经地义且属于职责范围。但一不小心,也有身家性命之忧。谁还敢动不动给别人提建议!</b></p><p class="ql-block"><b> 我年少时特别欣赏马丁· 路德·金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但现在,我经常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同情人,不要可怜人,不要提意见,能离多远离多远。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也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彼此都活得坦荡些,彼此都好好地认认自己,认认这个社会和社会里的人。试想:非亲非故的,如今这个时代的网络境况与舆论氛围,谁敢给谁提建议?谁能够给谁提什么像样的建议! 有个观点是这样的:漠然,其实是一个社会和人成熟的标志。我不知道这样的观点对或不对、好或不好。但成熟的面孔与成熟的姿态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了。因为太过漠不关心,太过于无动于衷,有时候,人的面孔常常会出现风景般的严肃与正义,如同你在电视上或各种会议上看到的那些脸。只有漠不关心又无动于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表情。但凡事情跟他们有一毛钱关系,那样的脸庞都不至于如此严肃与正义。 不说,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沉默是金”,更多的则是对世界与人性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认知保持谦卑。任何人面临的问题系统都是极其复杂的,任何简单化的建议都可能是轻率的、敷衍的。公众人物的沉默,有可能是为了避免麻烦或避险,也可能是对各种复杂性的承认和尊重。 莫言的“无建议”立场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沉默的价值。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沉默往往被视为空虚或冷漠。但实际上,沉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回应——对复杂性的尊重,对简单化解决方案的拒绝,对他人自主选择权的承认。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不说,也是一种慈悲,一种对他人的慈悲,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慈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