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期教学中,我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上课时孩子们总不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沉闷得让人着急,我试过几种方法,却始终没能有效调动大家的状态。今天更是触动很深——孩子们刚结束两节课连堂的数学考试,高强度的脑力消耗让他们满脸疲惫,看着他们蔫蔫的样子,我满心心疼,下课便立刻让他们到室外透透气、走一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考虑到紧接着是我的语文课,担心他们还没从考试的紧张中调整过来,思维难以快速切换,我没按常规直接开课。而是先让孩子们站起来活动筋骨,提议大家双手向上举、紧贴耳朵,看看谁能坚持更久。指令一出,课堂瞬间热闹起来,虽然有些孩子比较腼腆,动作放不开,但大部分人都积极参与,笑声此起彼伏。短短几分钟后,明显能看到孩子们脸上褪去了倦意,挂上了笑容,后续的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再加上昨天第二学月教师大会上王校长分享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王校长讲述的场景仍在耳边回响:小男孩在沙滩上弯腰捡拾水洼里的小鱼,一次次扔回大海,面对“捡不完”的质疑,他执着地念叨“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老师,我们总盼着学生成绩优异,但每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有好中差,表现也各有不同,可他们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需要被看见、被关心,正如故事里的小鱼,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在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进一步联想到自己教学中另一个困惑:所教两个班孩子的书写问题一直很突出。开学初,我每天中午都会把示范字投到屏幕上,让孩子们集体模仿练习,可这两个月下来,效果寥寥。听了王校长的分享,再结合今天语文课的小尝试,我才猛然醒悟:教学方法真的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大片式的集体模仿,或许忽略了每个孩子的接受差异,不如聚焦几个典型学生精准指导;课堂气氛沉闷时,硬拉着孩子发言只会适得其反,不如用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帮他们放松身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是我针对书写问题调整了方法,不再堆砌书法专业术语,只示范两三个字,着重强调“横平竖直”的基础结构,告诉他们先搭好字的骨架,再琢磨技巧。没想到仅仅通过这几个字的细致讲解,这几个孩子就瞬间领悟,写出来的字和之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原来,只要教学方法贴合学生需求,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大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巧的是,今天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其中提到“君子遇问题反求诸己,小人遇问题苛责他人”。这与我近期的感悟不谋而合:学生书写没有改善、课堂气氛沉闷时,我曾暗自着急,却没及时反思方法是否得当;而王校长的故事和课堂上的小尝试点醒了我,教育就像捡拾小鱼,不必苛求“面面俱到”,但要做到“事事用心”。也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份自省、少一份指责,让关系更纯粹、更温暖,做言行一致的“君子”;在教学路上,多一份观察、多一份调整,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守护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