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自驾勇闯贵州 疯狂之举丰富别样人生 57

戈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拜将台</i></b></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8日午后,辞别气象恢宏的兴汉胜境,我们循着历史的指引,来到了静默矗立于城中的拜将坛。与前者精心复建的壮丽不同,此地更显古朴沉静,仿佛时光在此放缓了流速。作为西汉三遗址之一,这片占地五万余平米的坛场,正是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肇始之地,大汉四百年基业的烽火,便是在这里被真正点燃。</p><p class="ql-block"> 步入园区,一股肃穆之气迎面而来。秋日的阳光已褪去正午的灼热,变得温润而澄澈,为园内的古木与新植披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那南北对峙的两座夯土台。它们并不高大,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轮廓已显圆融,其上荒草微颤,在风中诉说着无尽的苍茫。 </p><p class="ql-block"> 我们静静凝视,难以想象,就是在这看似朴拙的土台之上,曾上演过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典礼。一个是被迫蛰伏、胸怀韬略的失意将领,一个是求贤若渴、亟待东进的汉王,他们的双手在这一刻紧握,信任与野心在此交汇,历史的洪流于是陡然转向。</p><p class="ql-block"> 移步至那尊汉代的赑屃碑座前,神兽匍匐于地,背负着已逝的碑文,也背负着沉甸甸的时光。它那历经风化、模糊而坚韧的形态,是比任何文字都更具说服力的史书。与之相映的,是明代的“兵仙神帅”碑。四个大字,笔力千钧,凝结了后世对韩信军事天才的无上推崇。我们在此处驻足,拍照留念,试图将自身与这跨越时空的定评一同框入镜头。然而,取景框所能记录的,不过是形骸;心中翻涌的,却是对这位一代名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命运的深深喟叹。他的荣耀自此坛始,亦如流星划过长空,璀璨而短暂。</p><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将我们的影子拉得悠长。离去时回望,整座拜将坛浸润在暖色的光霭中,少了几分庄严肃杀,多了几分温柔与落寞。它不像一座宫殿,更像一座丰碑,不言语,却道尽了一切故事的起落与苍凉。此行始于兴汉胜境的宏大叙事,终于拜将台的静默沉思,一显一隐,一扬一抑,共同构成了我们对汉中,对那段荡气回肠的汉家历史,最为完整而深刻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