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底我考上高中,那年我十七岁,尽管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我也进入了古稀之年,但我的末稍神经经常还能提示一些往事,不得不逼迫手指头干点力所能及的事。</p><p class="ql-block"> 高中学生是青春画卷中最鲜活的笔墨,个个都朝气蓬勃,青春靓丽,人人都抱着远大而且美好的理想。 当年我们村里有个上过私孰的人用拖着长长的声音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似懂非懂。 高中在我的人生里,很值得一说。我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第一个上高中的人,是我们村的第二个上高中的人。你说能不光荣吗?能不骄傲吗?我的三个哥哥学问最大的也就是个三年级的学历,我大哥没上过学,我二哥上了一年学,我三哥上了三年学,最多算个初小毕业。一九七一年元旦那天开学(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招生时间),我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怀揣着美好的理想,拿着学校录取通知书,背着能吃一个星期的窝窝头,高高兴兴地走了十五华里去学校报到。</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期好像各公社都在办高中学校,我们那个学校在县里排名第十,属最后一个排名,也有人称呼我们学校叫县十中。报到后,我被分在五级一班,也就是我们学校的第五届学生,它标志着这个学校成立了五年头。听说第一届只有一个班,后来从第三届开始每年招生两个班,每班五十多人。</p> <p class="ql-block">高中学科比初中多几门,我们学校的主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就是物理和化学两个课程的知识合并成一个课本,但教学还是两个老师,农业基础知识就是生物和别的科合并成一个课本,也是两个老师任教。体育和音乐课也能正常开展,体育课上我们学会了打蓝球和第一套广播体操。音乐课是教唱红歌和样板戏选段的专用时间,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儿段京剧样板戏选段,但乐理知识课基本上没有。为了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在宿舍后边空地上用砖垒了两个乒乓球台子,球拍都是自己造的,形状各异,也有把课本拿出来当球拍,最有代表性的还数球台上那排砖,是用来当球网的,不管有没有人打球,它都在台子上坚守岗位。尽管这么简陋的球台,爱好打乒乓球的同学,课后都是你挣我抢占位置,大家玩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开学第二天,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老师和上届学生及新生代表发了言,我们只知道热烈鼓掌和喊口号,他们发言说了什么谁也没记住,真正的属于瞎掺和者。但有一条我记住了,忘记是谁说的,那意思就是说我们学知识的同时,别忘了向组织靠近,要当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要积极向共青团组织申请入团,好像开学两个星期内,在上一届学长的帮助和催足下,大多同学都写了入团申请书,都是相互抄的,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所以我也积极递交入团申请书,向共青团组织表达迫切入团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这就是对开学典礼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复课闹革命阶段的教学,老师教学上课都非常谨慎,总怕说错一句话惹出麻烦被批斗。因为当时学校两派斗争非常激烈,每派都说自己是革命派,把对方说成反革命派,所以老师教学和学生接触都非常谨慎,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贴大字报批判。记得刚开学一个月,有几个上届同学贴出一张大字报,意思是质问我们班主任的,大字报上这样表达,宋某某,昨天晚上有几个学生到你家去是干什么的?是讨论研究怎么对付革命群众吗?是要打压革命小将的战斗精神吗?你要老实交待,不然就开你批斗会。实际上是几个走读生和老师同走了一段路,被别有用心的人看见了,就弄出这个事。所以当年学校内师生关系很紧张,做为老师,谁还敢认真教学,谁还愿意教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被严重的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在黑板上种庄稼,在书本上开机器,一个刚成立没几年的小规模学校,一没有试验室,二没有试验设备,两个年级只有四个教室,真的是白手起家办教育,一穷二白育人才。尽管是这样环境下的学校,但我们这一届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还是很正确的,同学们自觉约束自己,比如晚自习六个人共用一盞煤油灯围在一起写作业,没有说话和闲聊天,都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p><p class="ql-block">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物理课和农业知识课。记得物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把吸、压、爆、排四个循环工作原理在黑板上画来画去,但大家就是听不懂看不明白,那个年代见过发动机的人有,但也不是都见过,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更是没几个人知道,在同学们的大脑里就没有发动机工作原理的概念,谁也没见过工作原理图,学起来费心费力还记不住,更是表达不出来。同学们都心急火燎死记硬背,下课后讨论自己理解的那部分。在上农业基础知识课时,不知道从那个生产队请来一位老农民,说是让农民走进课堂,给学生讲一课种庄稼的知识,他首先给我们讲耙地的过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圈圈,后来画着画着他自己都画谜糊了,最后用“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就行”的一句农村老话结束了他的讲课,现在想起来还感觉很好笑。</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高中生活,很有时代标记,比如同学们的一日三餐都是从家里带干粮,所谓的干粮就是清一色的窝窝头,我们每个星期六回家一次,每个家庭都在这两天时间里把学生带的窝窝头蒸好,星期天下午返校时每个人都背着一大包窝窝头,也有用蓝子装窝窝头,多数人都是用装粮食的布口袋,到学校放在自己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有的挂在房梁上,有的放铺头上,还有的白天放在铺上,晚上睡觉时放在铺下边。每个人都是从家里背来能吃一星期的干粮。冬天还好存放,夏天存放窝窝头很困难,那窝窝头三天就能从中间那个窝窝的地方长出白毛或者黑毛,咬一口下去,既有长长的粘丝还带有发霉的味道,这样吃下去肯定会坏肚子,后来经学校同意,周三晚上回家一次拿干粮,但周四早上必须赶回学校,这样就解决了窝窝头发霉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由于从家带干粮受到时间限制,我们都是安计划生活,定量吃饭,每餐只能吃两个,胃口再好也不能多吃。窝窝头带到学校后,食堂负责给免费加热,但稀饭收费,每餐五分钱。为了能满足大家喝稀饭的需要,学校食堂的锅特别大,直径有一米七左右,深度也有一米五。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锅。</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星期回家带干粮时都会带一大瓶子咸菜,基本上都是自家淹的萝卜或者辢菜头,没什么新鲜花样的咸菜。吃饭时几个人围一个圈,互相品尝,看谁家的咸菜腌的好。不光相互品尝咸菜,有时也换着吃窝窝头。因为各家的窝窝头用的面粉不一样,有的是豆面,有的是高梁面还有地瓜干面,很少有高梁和豆面混合的。也有个别同学偶尔花一毛钱买一份青菜,大家都非常羡慕。有不少人早上花二分钱买一份咸菜能吃一天。</p><p class="ql-block">尽管那个时候生活很苦,但我们都很快乐!因为我们感觉比我们的父辈的生活已经好很多了,所以大家唱着跳着,感觉我们的前途很有奔头,由于我们还怀着远大美好的理想,我们都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的自己储备能量。</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九月,我高中二年级,刚开学两个月,就听到征兵的消息,晚自习的时间,我和两个同学未请假偷偷跑到公社武装部去打听征兵的事,来确认听到的消息是否真实。武装部的人告诉我们消息是真的,让我们回大队报名。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我光荣地应征入伍,但遗憾的是未能完成高中学业和未能参加高中毕业典礼,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完整的高中生活。但我仍然是感谢培养我报孝祖国立大志和为我灌输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每一位尊重和敬仰的老师!</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p><p class="ql-block">文袁进友</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10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