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横杆的接力棒:我的四十年体育教学回忆录

王风琪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兵二代”,2020年离开教练岗位时,望着那片熟悉的田径场,心中泛起难以言说的怅惘。四十年体育生涯如胶片般在脑海中回转——从炉渣跑道到塑胶场地,从稚嫩学童到国家健将,这根跨越横杆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出梦想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陶峙岳、赵锡光将军从长沙招聘来疆的第一代建设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撑起温暖的童年。1980年,我回到城市成为体育教师,五年后光荣入党。这份红色信仰,从此成为我体育教育生涯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  1993年调入石河子第二小学后,我和同事们构建起“学生3件宝,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体育生态。当跳绳翻飞、沙包穿梭,当整个校园沉浸在运动的交响中,我深切体会到体育之于成长的意义。1997年学校荣获“全国群体先进单位”,这份荣誉属于每个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95年。经短跑教练杨运迟引荐,我开始跟随跳高教练刘俊良学习。刘教练临终前将训练资料托付于我:“这些笔记,就交给你了。”这份嘱托,让我这个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老师,毅然接过了跳高教练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靠着刘教练的笔记“照猫画虎”,我用摄像机反复钻研技术细节。当学生黄伟在1997年跃过1.85米摘金时,我看到了希望;当汤杰在2004年以2.02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时,我确信这条路走得通。同年调任石河子大学竞技体校后,我带领学生三次站上全运会舞台。2005年在南京接受胡锦涛总书记接见时,透过湿润的眼眶,我仿佛看见恩师和所有同行者的身影——这份荣誉属于兵团体育人的集体奋斗。</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身高仅1.56米的李麟来到跳高队。面对质疑,我走访他家菜店,发现其母身高1.71米,这让我坚持留下这个“特别”的苗子。李麟训练刻苦,悟性极高,总骑着独轮车在操场加练。他说:“我要用跳高改变命运。”从1.72米全国赛失利后发誓“让他们擦皮鞋”,到咬牙改进技术,这个少年用汗水兑现着诺言。</p> <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是兵团体育的基因。2017年我推荐弟子侯相亭接棒——这个我曾训练十余年、获全国中学生金牌的年轻人,果然不负众望。2021年全运会大雨中,他临场指挥李麟跃过2.20米,实现四代兵团跳高人的梦想。如今李麟在天津续写辉煌,这根接力棒已传向更远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路,我不过是体育教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有幸亲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事业的关怀,更深知体育强国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从二十二兵团创业者的筚路蓝缕,到第四代运动员跃过2.24米的新高度,这条横杆丈量的不仅是身体极限,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向上追求。</p> <p class="ql-block">  体育如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结果,贵在坚持而非速成。那根横杆永远在那里,等待下一个少年助跑、起跳、腾空——以最美的弧线,跨越属于自己的高度。</p>